安邦咨询 研究总部 2011年11月27日
摘要:2011年的中国经济到了收关之时。我们估计,2011年的中国经济增长最终可能达到9.2%,如果以国家统计局修正后的2010年GDP为基数来计算,今年的GDP规模将达到近43.8万亿元人民币。在全球经济低迷的环境下,这是一个相当高的增速。不过,2012年的中国经济是否还能维持较快的增长?这是与中国经济相关的企业和ZF都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时近年底,2011年的中国经济到了收关之时。我们估计,2011年的中国经济增长最终可能达到9.2%,如果以国家统计局修正后的2010年GDP为基数来计算,今年的GDP规模将达到近43.8万亿元人民币。在全球经济低迷的环境下,这是一个相当高的增速。不过,2012年的中国经济是否还能维持较快的增长?这是与中国经济相关的企业和ZF都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崩溃论"是对中国经济的严重误判
对于2012年的中国经济,国内外有不少人和机构都持悲观的看法,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将遭遇危机,甚至有可能崩盘。一时间,"中国危机论"、"中国崩盘论"颇为盛行,各路学者、名嘴均以讨论"崩盘"为荣,并加以无节制地情绪化的发挥,对中国内地和香港股市、资本流出中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一个重量级的"中国崩溃论"者是成功预测了金融危机的美国学者鲁比尼。他看空中国的理由是,"中国内部到处充斥着在实物资本、基础设施和不动产方面的过量投资。在一个访问者眼中,证据就是那些光鲜靓丽却旅客寥寥的机场和高速列车,通往偏僻之地的高速公路,数千座高大的中央与地方ZF建筑,空无一人的新城区,以及被迫关闭以避免引发全球价格下跌的崭新铝冶炼厂。"在他看来,"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拥有足够的发展速度,足以在将50%的GDP重新投资的情况下最终避免遭遇巨大的产能过剩和令人忧心的不良贷款问题。""继续沿着这条投资导向的道路走下去,将使已经暴露出来的制造业、房地产和基础设施产能饱和现象进一步恶化,并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无法继续扩大的情况下加剧未来的经济放缓。但直到2012-2013年领导层换届之前,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们或许都能在继续罔顾可以预见的巨额成本的情况下,维持一个高增长率。"他预言,"中国大概会在2013年后遭遇一场硬着陆。所有与过度投资有关的历史场景,都会以一场金融危机和长期的低增长来谢幕。"
有国内学者也悲观地认为,2012年中国经济将进入十年的最低点。快速行进的中国经济列车到2011年年底,在十年高歌猛进之后油箱里可能没油了。人口红利、出口红利以及楼市红利作为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三大动力正在消失或消退。人口红利的消退使得人力成本不断趋高;人民币升值和外需弱化使得中国的出口放缓,净出口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为负;房地产调控大网不断收紧,由于限购、限贷等政策,不动产投资进入降温通道。三大引擎同时熄火的结果是中国经济可能进入"增长的黄昏"。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不仅是一位悲观论者,还是一位宏观调控的反对者。他认为,中国经济从今年起将进入连续三年的下行期,2011年经济增速会在9%,2012年可能降到8%,2013年会降到7%甚至更低。在他看来,导致今年经济下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进行了过度的紧缩,即使现在就进行调整,经济下滑的趋势也难以避免。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能否赶快预热自己的经济,再继续维持紧缩政策,通胀依然紧不下来,经济增长却已出现走低趋势,从大量中小企业依靠高利贷度日来看,他认为中国经济衰退恐怕难以避免。
在社会大众中颇有影响力的名嘴学者郎咸平,一向善于通过打击中国ZF部门来抬高自身的市场价值,因而他也必然成为"中国危机论"的鼓吹者。他认为,在美国次贷危机没有到来之前,中国就已经产生了危机。导致中国股市泡沫和楼市泡沫的原因是中国整个经济发展出现了重大危机,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就是错的。中国多年来把大量的资源投入到基础建设,表面上看起来取得了"光荣的GDP",实际上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欧美、日本70%的GDP都是消费,而中国的消费只有35%,在中国的GDP中,钢筋水泥占了50%以上。郎咸平认为,目前中国经济是二元经济环境,是"过热"与"过冷"同时存在的模式,"过热"的是地产、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大型国企、融资银行和证券公司等,占了30%;其他70%的部门基本"过冷",它们主要是搞制造业的民营经济。
著名对冲基金经理查诺斯(Jim Chanos)代表了国际市场人士对中国经济的担心。他告诫说,中国正在卷入一场经济风暴,令人颇为担忧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硬着陆已经开始。查诺斯认为,中国经济数据下滑的速度比预想的要快。今年9月和10月的楼市销量同比下滑了40%-60%,中国金融股和地产股股价相比峰值下跌了30%,水泥和钢铁的价格正在下跌。投资者开始担忧:中国真的在增长吗?查诺斯也对中国银行业感到担忧,他说,中国经济每年新增2万亿美元的贷款,其中一半从一开始就存在问题。由于只有50%的问题贷款是可收回的,因此大约5000亿美元是坏账。查诺斯认为,中国经济的泡沫如果破裂,情况将比迪拜糟糕1000倍!
与之相比,高盛唱空中国经济的力度相对温和,但在行动上一点也不弱。高盛中国经济学家不久前表示,中国决策层似乎对经济的下滑有所低估,目前的宏观政策过紧。倘若外部经济环境急剧恶化,包括政策基调和实际执行在内的政策应对措施则都可能出现更明显调整,以防止重蹈2008年过度紧缩的覆辙。
对于这些看空中国经济的"危机论"和"崩溃论",作为中国重要智库的安邦并不认同。"危机论"者虽然指出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但他们一方面放大了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却忽视了中国经济的正面因素和内在增长逻辑,这样只能导致对中国整体经济形势产生严重的误判。试问,一个通胀率不到6%的国家,一个人民币币值仍在不断被要求升值的国家,怎么可能出现经济崩溃呢?所谓"危机论"、"崩溃论"都是在危言耸听,属于不客观的情绪化发挥,这些看法只会导致对中国经济形势的严重误判。实际上,国内外警告中国经济"危机论"已经有很多次了,现在的"危机论"和"崩盘论",并不能代表他们的智慧和先见之明,其实仅仅是一种简单重复,中国经济增长的现实成就必然会证明他们的错误。
中国经济的发展成就不容否认
在我们看来,宏观经济是复杂系统,除了理论上的试验性分析手段之外,复杂系统通常是很难进行精确的计量分析,因此也极为容易被人仅从某一个侧面入手,以偏概全,导致全局判断失误。事实上,这也是笛卡尔分析体系的最大问题和缺陷所在。我们认为,对于中国经济应该在逻辑分析之下辩证地看问题,客观分析和肯定中国经济中的成就,这对于正确理解中国经济、全面分析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十分重要。在我们看来,在如下方面应该加以承认和肯定:
(一)投资:大型建设项目均具有长期经济意义
中国经济对投资的依赖度一向很高,投资建设了很多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如高铁、水电、钢铁、汽车、航天、航空、城市轨道交通等。安邦研究人员在2008年曾跟踪研究过非官方披露的中国的一些超级工程建设项目,汇总发现建设工程的规模极为惊人,102项工程的投资总规模高达19.1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007年中国GDP总量的76.4%。中国的高投资和大型建设工程是中国各级ZF热衷的重点,也一向是经济界和评论家批评的重点。但客观来看,大型建设项目对中国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
上述重大建设项目,在投资规模上往往很巨大,涉及的相关产业众多,这也意味着,一个重大建设项目往往会对很多相关产业起到拉动作用。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中国是发展中大国,在全球化的产业分工中扮演了"世界工厂"的角色,中国还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城市化还在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不搞大型建设项目、不完成工业化是很难想象的。实际上,上述102项"超级工程"覆盖了中国的铁路交通、公路交通、桥梁隧道、航空、工矿业、重大能源项目、电力及水利设施、环保项目、重大科学工程、"三农"、区域开发、城市建设、重大国际活动等多种类别,其中一些工程沿续至今,并且能在今后继续发挥作用。无论对中国经济增长还是产业发展,这些工程绝大多数都具有长期价值。应该承认,这些重大项目本身就是中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支撑点,是成就,是亮点,我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不能将投资意义与投资中的问题联系在一起,以投资中的问题来完全否定投资意义。我们应该看到,项目本身的投资意义是客观存在的,投资本身存在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安邦研究团队也曾对中国重大工程过多、过快提出过不同意见,但要强调的是,我们反对的是重大工程和建设项目搞得过多、过快,摊子铺的太大,反对的是资本运用幅度,关注的是资本运用效率,而不是反对这些项目本身的经济价值和产业价值。以高速铁路为例,我们屡次指出高铁建设太超前、摊子铺得太大,负债太高容易引发金融风险,过于追求速度忽视安全和管理问题等风险,但高速铁路的发展无疑是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一大成就。为了了解真实的高速铁路系统,安邦研究人员曾实地考察和体验了国内高铁的运行,客观地评价,即使与日本、欧洲的高铁系统相比,中国高铁也具有令人佩服的领先水平。一些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士在与安邦研究人员交流时,也对中国的高铁系统表示了相当程度上的认可。
(二)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热拉动消费
中国普遍的基建热潮和房地产热潮,多年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非议。基建与房地产热,的确占用了中国大量的经济资源,拉动了全国的通胀水平,地方ZF、企业、银行、普通老百姓都被深入地牵涉其中,基建腐败和高房价更是成为中国全社会指责的焦点。
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摊子铺得太大,这是问题所在,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也要看到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意义。大量的基础建设对中国的就业、消费、经济增长、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中国传统制造业的支持力度,都是显而易见的。房地产是基础设施类建设的一个热点,高房价引发的社会关注和抱怨,迫使中国ZF从政治和经济两个层面来调控房地产。但我们仍要看到,房地产作为不动产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经济意义,未来也是中国经济中影响亿万人生活的重要市场领域。中国的"铁公基"建设、房地产热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包括外资),安排了大量的就业,增加了收入和消费,这是不容贬低的事实与经济成就。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数千万乃至上亿的农民工参与其中,基本上在ZF没有帮助的情况下,自发地解决了大部分农村多余劳动力的问题。同时使得大量的资金流向农村社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以历史眼光看,过去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建设都没出现过的这种情况,在基础建设和房地产热兴起之后,吸引农民工大规模参与的情况才头一次出现。我们应该看到,正是因为有了农民收入的提高,才有了后来的家电下乡等措施的成功实现。安邦研究人员在穿越新疆无人区的颠簸土路上,甚至都看到过装着大量冰箱、彩电、贴着"家电下乡"的卡车通过,这就很好地说明了,现金是如何渗入到农村经济的"毛细血管"当中,而这样的消费势头,在过去几十年的中国从未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