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长时期内欧元区建立财政联盟的可能性不大 
  在欧债危机仍在演变的情况下,为了维护欧洲经济金融稳定发展,欧元区存在实行更紧密财政安排、甚至走向财政联盟的压力和动力。鉴于财政权是一国经济主权、政治权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应更多结合欧元诞生的历史和欧元区各国现实,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从全球、欧洲区域以及欧元区各国三个层次来考察欧元区建立财政联盟的可行性。
 
  从全球层次看
 
  一是主权国家仍是国际活动的主要行为体,财政权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主权和国家利益,目前没有迹象表明任何欧元区国家愿意让渡这一权力。例如,近期德国总理默克尔、欧元集团主席容克先后提出有关设立欧盟专员监督希腊经济改革的建议,均遭到希腊的断然拒绝。
 
  二是“冷战”结束后欧洲和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可能减弱德国等主要国家推动欧洲货币财政联盟的动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年间,由于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冷战”的阴霾,促使欧洲希望通过经济金融一体化,最终走向政治联盟,争取持久和平。同时,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力量的消长,对前西德、法国等主要国家的政策选择有很大影响。就法国而言,凭借其欧洲大陆政治经济强国地位推动欧洲经济货币一体化,有利于将前西德置于欧洲共同审议之下,.避免西德主导欧洲。就前西德而言,由于战败国的历史遗产,尽管其经济称雄,但政治、军事、外交上仍是“矮子”。西德政治家不顾民众的普遍怀疑和德国央行的强烈反对,积极推动欧洲货币一体化,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政治需要,希望在欧洲乃至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也为了换取法国、英国等支持“两德”统一。
 
  随着柏林墙倒塌、“两德”统一和“冷战”的结束,德国日益成为“正常国家”,其是否愿意付出较大代价推动货币财政联盟,需要深入研究。
 
  三是美国不一定继续积极支持欧洲经济货币一体化。“冷战”时期,美国乐见西欧金融一体化,并通过马歇尔计划等支持西欧经济发展。经济上,这有利于拉动美国出口和经济增长;政治上,这可以借助日益发展的欧洲盟国遏制前苏联势力扩张。“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加之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金融受到较大打击,国际社会有关改革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强烈。此时美国是否继续支持可能强化欧元地位的欧洲货币财政一体化,是值得怀疑的。最近,美国在二十国集团会议等场合,一直反对通过IMF动员各国资源、增加对欧债危机的救助,除不愿支付更大成本外,可能也有维护自身优势地位的考虑。
 
  从欧元区层次看
 
  一是欧元区各国经济、社会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财政联盟很难建立。目前欧元区17国明显分为“中心”和“外围”两个集团,其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原本差异就大,金融危机后更是泾渭分明。
 
  二是“法德轴心”受到削弱,不利于推动财政联盟。过去几十年,法德两个强国积极协调推动,是欧洲货币一体化得以成型和维持的关键支柱。目前,法国竞争力、财政状况等明显滑坡,很难作为与德国平等的伙伴在欧元区重大事务中共同发挥决定性作用。而德国虽然政治经济实力日益突出,但尚未强大到能独自主导欧元区走向的地步。
 
  三是在现行欧盟机制下,法律障碍较难逾越。欧盟重大机制的变化,都涉及欧盟一系列条约的修改和各国议会的批准,这显然难度很大、过程漫长。比如,发行欧元共同债券不仅需要修改欧盟条约,还与德国宪法相抵触。
 
  从欧元区内各成员国层次看
 
  一是德国等国对在目前欧元区基础上建立财政联盟更是缺乏兴趣。欧元启动后,德国经济曾持续增长乏力,后来依靠痛苦的结构调整和改革才重获竞争力。对于拿出真金白银救助劳动强度低得多、财政纪律松弛、改革承诺迟迟未能兑现的希腊等国,德国民众普遍不理解甚至感到愤怒。有关欧洲货币基金、欧元共同债券等构想,势必增加德国的责任和负担,德国人很难接受。他们担心重债国在得到更多救助情况下,没有动力和压力进行财政整顿和经济调整,从而把其他健康国家拖向“无底洞”。即使在德央行等重要财金部门,持有关希腊应退出欧元区、德国不应一味从政治角度维持欧元区观点的大有人在。最近,德国内务部长Friedrich称,希腊应离开欧元区。即使德国总理默克尔是坚定的欧洲一体化论者,但她毕竟要面临国内民意的强大制约。此外,2010年以来,在芬兰、荷兰、奥地利等国,对欧元持消极态度的政党在选举中都获得了较高的支持率。
 
  二是欧元区经贸联系的减弱,可能使德国产业界出现越来越多的怀疑欧元的声音。理论上,对德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出口部门希望维持共同货币和欧元区大市场,但近年来德国与其他欧盟成员国的贸易联系明显减弱,影响了德国产业界支持欧洲一体化的热情。2011年,德国对其他欧盟成员国的出口只占其出口总额的40%,而在欧元启动前的1998年,该比率为47%;德国从欧盟其他成员国的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38%,而1998年该比率为46%。2011年前9个月,德国对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希腊四国的出口为390亿欧元,而德国对波兰的出口就达到331亿欧元,对中国出口更达到478亿欧元。
 
  三是希腊等国痛苦的调整可能影响国内各阶层对欧洲一体化的支持。由于希腊沉疴难除、自身难保,亟待外部救助,加之世界经济依然不振、希腊出口部门较小,因此希腊退出欧元区,靠本币贬值走出困境并不具有经济合理性。但在经济持续下滑、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民粹主义可能急剧升温,希腊民众对不断要求希腊进一步紧缩财政的国际社会特别是德国的敌意上升,不排除在政治压力下,希腊退出欧元区。从意大利、西班牙情况看,其新ZF赢得较多民众支持,但如果改革真正触及最艰难的养老金、劳动力市场改革,经济调整成本过高、持续时间过长,也将极大地影响民众对欧洲一体化的支持。
 
  总之,从国际、区域和欧元区各国情况看,尽管有关走向更紧密财政安排的呼声较高,但受现实国际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欧洲经济货币一体化进程不容乐观,较快实现财政联盟近乎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