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n.wsj.com/gb///20120423/bch072214.asp?source=whatnews2
中
国央行副行长易纲周六称,中国现在应该加强市场在决定人民币汇率方面的作用,并减少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易纲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简称IMF)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春季会议的一个小组表示,他认为现在是或多或少地让市场决定人民币汇率的时候了。
在与一位IMF高级官员辩论时,易纲还辩称,中国已经在重新平衡经济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且内需遭到了官方统计机构的低估。
易纲在讨论汇率问题时指出,过去两个季度人民币持续面临“双向”压力,市场在特定时期有人民币贬值预期。
本月早些时候,中国央行将人民币日交易区间从中间价的上下0.5个百分点扩大至1个百分点,向市场发出允许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信号。
然而,中国央行将继续通过设置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来,在决定人民币汇率方面发挥重大影响。
中国央行长期以来一直提倡增强人民币弹性,但其他ZF部门对此表示反对,例如代表出口商的商务部。 
易纲还道出了中国想要保持对汇率的一定控制的原因。 
他在讨论中国从日本滞涨问题中吸取的教训时表示,中国希望避免人民币币值被高估。中国官员频繁表示,上世纪80年代外国向日本施加的压力导致日圆过度升值,对后来该国经济滑坡有推动作用。
易纲还称,中国想要避免日本式的资产泡沫,因为泡沫破灭会导致棘手的资产负债表型衰退问题。
易纲还与IMF副总裁Naoyuki Shinohara就中国资本项目盈余下滑原因展开了辩论。2011年中国资本项目盈余占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从2007年的逾10%降至不足3%。
易纲称,降幅的三分之二归因于长期结构性因素,但Shinohara仍认为无法确定有几成是这种基本面因素,有几成是短线周期性因素。
上述两人交流的看法反应出中国与IMF长期以来的争议。
IMF多年来都主张,上述盈余下降多数是受周期性因素影响,主要是美国和欧洲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下降;如果这些地区经济恢复增长,中国的资本项目盈余定将反弹。
然而IMF近期修正了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下调了长线盈余预期,并反思自己认为人民币“被严重低估”的立场。
易纲称,劳动力和环保成本上升、城市居住价格大涨,社会服务支出大增,以及过去七年的人民币升值均在中国资本项目盈余下降的原因之列。
Shinohara则称,中国经济内部依然不平衡,投资水平极高,而需求受抑。
易纲回应称,中国官方统计机构可能低估了内需水平。他表示,去到中国城市地区的任何人都会发现消费正在高歌猛进。
Shinohara称,中国的内需也许在快速增长,但是GDP也是如此,所以消费占GDP之比实际上在下降。
他表示,也许数据会有问题,他无从知晓,但是这是数据当前所反映出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