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人民币国际化走的是所谓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先跟东南亚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建立贸易同盟,让人民币成为该地区的主要贸易货币进而上升为主要储备货币,在小范围取代美元,或者说人民币划出自己的地盘。同时把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鼓励港资换人民币并提供投资内地的渠道,等等。
可是所有这些都是技术动作,都没有解决实质性问题,那就是:人民币的支撑是什么?美元的支撑是军事实力,欧元和其他货币的支撑是信誉,人民币在通货膨胀高于西方,本国百姓都不信它的保值能力的情况下,如何让全世界人接受?
除了美国这个特殊情况外,其他国际货币都不是一个地盘或者政治权利的概念。不是说,欧元占这一块,英镑占那一块,澳元又占另一块,各有各的势力范围。货币的功能还是自由流通和保值。
人民币目前的价位是由巨额美元储备和资本项目管制共同维持的。那些少量在海外流通的人民币是由美元背书的。在国际金融和贸易的层面,甚至可以说人民币是美元的一种附属。决策者可能认为这种对美元的捆绑有助于提高人民币的信誉,因为他们可以说,你看,人民币比美元保值。
可是这种捆绑恰恰造成了人民币没有独立的身份。既然是美元的附属,那有美元就够了,还要人民币做甚?
在目前美欧货币大战和西方国家全面债务危机的背景下,正是中国大有作为的难得时机。以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作支撑,中国完全可以在全球金融体系里取得更大的利益并把本国的蛋糕通过金融而非制造业迅速作大。
不过这需要智慧,也需要一定的胆量。
<---分割线()--->
作者:贬值的比索 日期:2011-12-22 19:36
再举个例子说明中国对国际金融理解上的问题。
由于不满美国评级机构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垄断,中国也推出个大公国际。今年早些时候大公国际先于美国评级机构标普对美国国债降级,而且降得很低。
当时美国的金融界非常紧张,以为中国要抛美债了。
问题是降级之后,中国ZF继续购买美国国债,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这就相当于中国ZF完全不相信大公的评级。既然自己的国家都不信它,大公在国际上的信誉也就瞬间崩溃了。也就是说它在刚刚步入市场,正是需要建立威信的时候,就被自己的ZF掐死了。
这种明显自相矛盾的举动除了让人费解之外,更进一步打击了中国在国际上的信誉。
其实以中国的经济实力,要建立信誉的硬件条件都具备了。只不过中国的文化对信誉确实不当回事,而信誉恰恰是金融的核心。
大公最近一段也在调降欧洲国家评级。一开始欧洲也很紧张。德国之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法国有分歧,不愿意印钱解救南欧债务国,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可是观察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中国没有卖欧债的迹象,于是这两天开始用比较隐蔽的方式印钱了。欧洲会继续观察中国的反应,没反应就继续印。美国也一样。
也就是说中国实际上可以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但中国不知道怎样用自己的影响去获利,于是就只好什么都不干,做个旁观者。
前一段欧洲到中国找资助,中国提出的条件是欧洲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以及在高技术出口方面放宽。这两个条件是强人所难,给人感觉是趁人之危,还不如不提,直接找个别的理由拒绝。
从这两个条件看,中国的思路还是停留在通过制造业产业升级与欧洲日本竞争。这条路走不通的。中国已经是制造业第一大国了,总不能什么都在中国制造吧,那别人吃什么呀?人家最后那点看家的本事不会卖给你的。
其实有一个更简单,能够获得更多财富的办法:从美国那里拿回一部分金融蛋糕。
(明天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