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龄化加速的今天,老年人面对机体老化、疾病困扰、亲友亡故以及人际交往圈变窄等,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情绪方面,如抑郁、焦虑、孤独等。
“国家在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已经积极采取措施,但对精神养老的重视是滞后的。”一位多年从事老年人心理研究的专家说,早期识别存在心理疾病风险的老年人,进而及时开展相应干预,成为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抑郁症成为主要威胁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内部心理过程和谐一致,与外部环境适应良好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积极稳定、自我评价恰当、人际交往和谐、适应能力良好5个方面。”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韩布新介绍,中科院200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与主观幸福感、抑郁、健康、经济、参与活动等多项因素显著相关。
有专家指出,负面情绪的积累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老年人中,负面情绪的表现多种多样,比如失落感、自卑感、恐惧感、孤独感、焦虑、偏执、迟钝、暴躁等。空巢、丧偶、子女不孝顺、夫妻感情不和睦、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退休后感到丧失社会价值等,则是这些负面情绪的诱发因素。
北京老年医院精神心理二科主任吕继辉认为,有些消极情绪是老年人在特定状态下的一种正常心理反应。但是如果这些负性情绪持续过久,影响了正常生活,那么就要引起警惕,身边的人要帮助老人调整心态,也可向专业医疗机构求助。如果任其发展,久而久之,悲观情绪可能会引发抑郁症等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导致自杀。
“老年抑郁症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心理疾病,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及高龄化,这种威胁将越来越大。”中科院在2011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城市老年人抑郁情绪问题检出率为39.86%。韩布新透露,最近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做一个关于抑郁发生率对比的研究。研究初步发现,老年人抑郁倾向检出比例逐年增加,从2001年到2011年10年间,每年都在增加,平均每两年上一个台阶,2002年为10%左右,而目前则达到近40%。这是一个值得社会反思的数据。
老年痴呆是导致老年人精神行为异常的另一个主要病因,通常表现为听力幻觉、妄想、狂躁、寡言少语等症状。该病在65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为5%,据保守估计,我国至少有600万名老年痴呆患者。北京老年医院精神心理一科主任张守字介绍,我国是老年痴呆的“重灾区”。该院精神心理科的住院患者97%以上患有老年痴呆。“由于需求不断增加,科室床位已经从2004年成立之初的30多张增加到现在的70多张。即使如此,还是有很多患者在排队等候住院。”
家庭和社会认知不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到医院心理科或精神科就诊的,实际上是存在心理障碍的老年人群中很少的一部分。张守字告诉记者,精神心理问题的早期识别很重要,但家庭和社会对其认知并不充分。老年人出现的精神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猜疑、幻觉或者妄想等),往往在早期得不到患者本人或者家属重视,或者由于爱面子不能及时到医院就诊。
老年抑郁症患者更容易以躯体不适的症状就诊,从而求助于综合医院各科室,而非精神科。吕继辉说,心理问题比较复杂,有时老人头疼,做了CT、核磁都显示正常,但头疼症状依然没有缓解。“排除了躯体性疾病以后,应该考虑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医生应该建议老年人去看心理科或者精神科。但是目前我国多数医生没有这个意识,造成老人辗转各医院、各科室却找不出病因。”有研究显示,仅有10.6%的抑郁症患者首诊于精神疾病专科医院,而77.6%的患者首诊于综合医院(不包括精神科与心理科),其余求助于江湖游医。
有专家指出,我国心理学科的发展较晚,虽然逐年得到重视,但是没有开设精神科或者心理科的三级医院占多数,具有心理科医生从业资质的人员严重缺乏,医生水平参差不齐。即便在精神疾病专科医院,一些医务人员由于缺乏对老年心理问题的认知和技能,在疾病发现和合理诊治方面也存在欠缺。为此,吕继辉建议,大医院应该开设精神心理专科门诊,并尽可能地多到社区义诊、宣教,同时应提高各科医生对老年心理问题的重视,并加强相关继续教育和培训。
社区应提供老年人心理服务
在采访中,多位专家指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最贴近辖区居民的医疗机构,应该首先发现老年人负面情绪以及心理问题,即使不能明确诊断,也应及时建议老人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记者了解到,由于人力不足等现实困难,目前我国社区老年心理服务与干预的发展相对滞后,但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三眼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开始进行尝试。
据该中心书记王新建介绍,在对社区居民进行心理干预前,三眼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做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辖区居民4万余人中,19.5%的老年人存在抑郁障碍。
2009年,三眼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心理咨询门诊,聘请2位心理咨询师出诊,为患有心理疾病的个人或家庭提供个性化服务。心理咨询师对上门服务的家庭服务医生团队进行基础培训,使医务人员有能力在服务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早期疏导干预,或建议患者到心理咨询门诊接受诊治。从2010年起,三眼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开始上门开展心理干预。“团队上门进行心理干预不收费,人力成本会增加,但我们收获的是社会效益。”王新建说。
韩布新说,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应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体系,引导和帮助老年人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来消除负面情绪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对家庭来说,子女不要以为给父母买点东西就够了,要常与老人交流、谈心,让他们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才是最重要的。同时,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居家养老,已成为发展趋势。社区应发动老年志愿者或义工,组织一些活动,排解他们的寂寞,让健康的老人发挥余热,并将这种模式长期化和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