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随同儿子一道去书摊买期刊- -《读者》,其中有收录《新法制报》题为“真正文明”一文,读后,沉思在“什么样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文明的社会?就是文明礼貌不仅施与‘熟人’,而且同样施与‘生人’,不仅施与‘富人’,而且同样施与‘穷人’的社会”一语之中。英国老太带着自己4个4-7的小孩,在自己没有到达目的地时,得知一个在那里留学的中国女孩- -李杰,必须赶上11点的火车去面试的事情后,依然提前下车跑步,一路上,一个老太和她的4个孙子们带着一个中国女孩在奔跑,路口的司机看到如此景象,纷纷停车,等她们先过,送她到了火车站侧门时,离11点还有2分钟,此时,李杰才明白老人用心。
儿子上中学一年级,那年,暑假趁他来深圳时,我们带他去香港走了一圈,他在接受港人的帮助后自语道:原来这就是香港,这就是香港人,也用粤语感谢人家--舞盖赛(谢谢的意思)!起因是:我们在香港对着地图有的地方搞不明白,只好想路人寻援,小孩他妈用粤语询问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女生,人家说,‘恩机’(不知道),‘等着’(等一等),‘鹅问哈’,就跑去打听清楚我们要去的大方,回来告诉我们并拿出地图给我说了一通。。。。。。
对比一下我们生活的深圳,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的情形如何呢?在不同的场合,经常听到或者看到- -不要轻易接受陌生人的询问等教育或提醒。那么,当遇到的确需要帮助的人的情景时,当然,有善良的人们在无私援助;但一样存在:有的人自然联想起上面的提醒语,纷纷与帮助察肩而过,这又说明了什么呢?申明,本人无意扁低自己的国家、自己生活的城市和共处一地的人们,我自己也曾经历过别人的帮助,也曾帮助过别人。我,只是想从这种现象中分析一下其中的问题所在。
我们的教育价值取向在哪里?我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取向在何方?
敬请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