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惊讶于社会的良知往往存在于没有经过教育的小孩,正在接受教育的一部分学生和受教育程度很低的农民工人们中间,除此之外的人,我也始终相信或多或少的良知依然存在于他们的心中。 人类的力量和智慧是无穷的,工业革命特别是二战以来人类所创造的财富已经证明了人类本身所含有的能量,我也相信,其实人类本身可以比现在做的更好,就像工业社会较之于农业社会,科技信息社会较之于工业社会一般。
第一部分:普遍的全体与一般————劳动,知识和智慧,资本与权力
劳动,知识和智慧,资本与权力,如果我们能协调的好,我想我们就会有理由说,我们会做的更好。如果说这是一种良知的话,人类过去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差不多是一个空想。为什么,因为这意味着暂时性的一部分人的财富会减少,一部分人的财富会增加。大家都想把财富蛋糕做大,矛盾的是都想尽可能的靠别人做大,然后分的时候尽可能的多。劳动,知识和智慧,资本与权力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操作他们的人为了财富却干着龌龊的事,在剥夺他人财富的同时,也剥夺着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共同的财富。
为着自私的需求人们急切的用最少的劳动和智慧获取尽量多的财富,但财富不是我们存在发展的终极意义,感觉和精神才是,这种意义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谈到这,我们或许才开始高尚起来。然而,终其人类的存在,或许就在于这种财富和感觉精神的平衡之中,终其个人的一生,也许就在于这种财富和感觉精神的平衡之中;获取二者并平衡二者,是我们劳作的根本动力和力量。
鄙视劳动,作践知识和智慧,崇尚资本与权力的社会形态而非平衡协调之的社会形态阻碍着我们的进步。劳动,物质生产的根本力量;知识和智慧,精神促进的根本力量,资本和权力,协调劳动与知识和智慧的根本力量。三者关系紊乱的根本原因乃是人类自私,生产资料私有并制度化的结果。自私让所有人们允许把生产资料私有化,其分配有些平等的不平等,那些强势,主动,富有知识和智慧,拥有权力的人获得了更多的劳动成果;资本、权力可以用明显的、可便利操作的的方式遗传、转借、挪用给他人,而劳动,知识和智慧就不具备这种特性,同时教育不公平了,不平等在加剧;最后掌握资本和权力这种人类共同财富的人设计了以资本和权力为导向的经济运行过程,理论鼓吹体系,文化宣传系统及进一步的政治、法律和暴力系统。通过这三个步骤,我们被自己的自私圈了起来,总的财富不能持续快速增长,造成了创造财富的人贫穷,调配财富的人富有的紊乱局面。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是这三个步骤的生动演绎。
以资本和金融为中心的市场体系,决定着各个行业和大企业的兴衰,小企业又被欺负,拥有资本量的富人通过这个体系获取着大量的财富,而创造财富的人所得太少。具体到我们的生活,大学扩招、农民工进城、劳动力市场化,推动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等来到了城里才发现,就业待遇远非有市场化该有的对他们的公平,他们面对的是贫富分化和机会待遇不平等。就这样,炒房大军们还通过不断的炒房,把这些人未来的劳动转化成了现金流,达到了一夜暴富的目的。一部分人的财富神话是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财富穷困的基础上的。基于权力的躁动,这还只是转型期的特殊乱象。等到了这种体系真正建立起来,一切是那样的隐蔽而自然,经济还怎么会健康可持续发展,财富还怎么会健康可持续的增加。
经济学者、学者教授,有些很有良心,并没有被资本和权力收买,从而失去自己的独立性。但关键是,其研究成果、主张言论被资本和权力利用支持抬高并名声大噪。或许他们很有良心,或许他们觉得自己很独立,只忠于自己的学术成果,没有被收买,没有从他们那获取一点利益,并因此对人们的指责感觉委屈。但又能怎样呢,自己的学术已经为其服务了,并且是主观上的忠于学术,客观上的忠于资本和权力,更进一步的,通过各种方式给他经费,让其独立的研究自己喜欢迷恋的并且忠于的学术,其不感恩戴德才对。真正的重视三者关系的经济学家对此忧心忡忡。
舆论机构是仅次于政治的另一藏污纳垢之处,充满了利益和愚弄。人们对于资本和权力的崇拜及对其的罪恶感完全是因为人们获取资本和权力的不正当的手段及其满足私欲而进行夸耀并向大众强势推广其有利于资本和权力稳定及其扩张的结果。大众受其影响,陷入整体为资本和权力的狂躁之中。
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源于对劳动、知识和智慧的尊重及其分配得当,而非偏向于资本和权力的谄媚,资本和权力都必须在阳光下运作,接受监督及不断对其进行的质疑,同时矫正人的自私思维。靠自己的劳动、知识和智慧及适当的受限制的资本和权力所得,就是成为人民的条件亦是人民专政的基础,只要是人就应该有做人的权利是公民所强调的,成为公民没有任何条件,这是博爱的思想基础。偏离了公平和正义,低级表现是****,暴力,毒品和偷窃,高级表现是贿赂,贪污和腐败。
第二部分:具体的个人和特殊————价值、奋斗、竞争与理想生活
以上的是每个人的时代命运,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成人社会的形态,不论是悲是喜,我们无从改变。但作为单个的人,还是有许多可以改变的,每个人也都在这样做。
价值,一个人判断和行为的基准。单纯的对个人的精神有奋进有为,修养,拨乱反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儒家思想;有不争,无用,虚无,合乎宇宙自身规律的道家思想;有克除七情六欲,渡化人,造福人的佛家思想;有平平淡淡,从从容容,安身立命的图安思想。这四种都没离开对人性的理解,尊重和引导。这些却不是支撑现代工商业的精神实质,以以上四种精神为主要指导的人,适应现代社会是破费力气的。工商业的价值本质是欲和财富,它激发人的欲望,追逐欲望尤其私欲,并从满足欲望的过程中实现利益的不均衡分配,管理,人,财,物都是为其服务的(俗称满足市场需求),这过程充满了对人性的扭曲,很少有对人性的理解,尊重和引导,但人们在其中乐此而不疲,大概是出于对生存和群体的渴望吧。紊乱的价值选择及确定是个反复和痛苦的过程,以一种价值观为主导并和其它价值观和谐融合,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奋斗的轨迹是价值思维的表象,一开始或许乱,但终究会有规律起来。智慧、知识和规划并不能保证成功,还需要激情、奋斗和行动,后者多半在社会中磨练。用自己的劳动,知识和智慧,自己积累的资本及正义的权力来获取成功,便是享受了人生。
同气相求,价值取向一致的人,除非私欲和立场不同,是很难有竞争的。时代命运的不同,让竞争充满了不平等,让有些人的奋斗充满了轻松,也让有些人的奋斗充满了艰难,很难说纯粹个人的努力在成功的因素中起了多大作用,普遍的失败和艰难情况下,并不能说明是懒惰,缺乏知识和智慧的因素,普遍的成功情况下,并不能说明你是多么聪明和努力。
理想生活总是那么遥远,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我们总是不能同时获取物质和精神并平衡二者。不满足是一种常态,还是不要患得患失吧。
付出劳动、知识和智慧的人,在我们的时代需要更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