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QE离我们有多远? Fulcrum资产管理公司联合创始人
加文•戴维斯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本周将在华盛顿召开为期两天的会议,人们不再预计FOMC将在会议结束时公布新一轮的货币宽松举措。鉴于失业率的下滑以及通胀粘性,鹰派人物对出台更多定量宽松政策(QE)失去热情的事实已在人们的意料之中。
但直到最近,鹰派才在FOMC中占据了上风。令人更感意外的是,强大的鸽派阵营同样也将QE从议程上撤了下来。包括本•伯南克(Ben Bernanke)、比尔•达德利(Bill Dudley)和珍妮特•耶伦(Janet Yellen)在内的鸽派往往能够对FOMC产生非同一般的影响。
QE这样就算寿终正寝了吗?未必如此。鸽派虽然改变了他们的政策意见,但他们对于经济的基本看法却似乎仍和往常一样。他们在近日的讲话中无一例外地重申,目前8.2%的失业率仍比美联储达到使命所应具有的水平高出二至三个百分点。这一论断是依据他们对三位杰出经济学家的成果所进行的解读。这三人分别是:阿瑟•奥肯(Arthur Okun,1928-80年)、威廉•贝弗里奇(William Beveridge,1879-1963年)和约翰•泰勒(John Taylor,目前在斯坦福大学任教)。
先来看看奥肯定律。它描述了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从长期来看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而这种稳定在去年被打破,相对于官方公布的实际GDP增速而言,失业率的下滑程度大大超过了它“应该”下滑的程度。鹰派可能给出的一种解释是,实际GDP增速被低估了。而鸽派则认为,失业率的意外下滑只不过是对用工者2009年疯狂裁员的一次逆转。如果的确如此,那么除非GDP增速大幅提高,否则,失业率很快便会停止下滑。
再来看贝弗里奇曲线。它描述了失业率与劳动力市场上的空缺职位通常成反比的关系。空缺职位增加意味着失业率应该会下滑,但过去三年中,空缺职位增加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根据失业率水平所应推导出的数量。对于空缺职位的增加,鹰派给出的解释是,经济活动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而与这类岗位的性质相比,失业人群的技能与所在地区之间存在着某种错位。若果真如此,结构性失业已经增加,如此一来,运用货币宽松政策的空间将受到挤压。
但鸽派人士指出,事实并非如此,贝弗里奇曲线只是因为某些暂时性的原因才失效。这些因素包括ZF延长了领取失业救济金的最长期限,以及空缺职位增加与随之出现的失业率下降之间存在着滞后现象。出于这些原因,鸽派得出结论:结构性失业率并未上升。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泰勒规则。它描述了在不同的通胀和失业率(美联储双重使命的对象)环境下,短期利率所应遵循的“适当”走势。根据珍妮特•耶伦4月11日在纽约发表的讲话,约翰•泰勒提出的众所周知的“泰勒规则” 其实有两个版本,分别于1993年和1999年时提出。在后一个版本中,泰勒认为制定适宜的短期利率时,应更多地考虑失业率,而前一个版本则认为通胀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
耶伦更认同1999年的版本,当失业率高企时(就像今天这样),它更具有鸽派的意味。耶伦推断,按照1999年版的泰勒规则,到2014年底之前,短期利率应该一直维持在零区间,这正是美联储在最新的政策声明中所阐述的观点。她还认为,自2008年之后采取的货币政策过于紧缩,因为定量宽松的力度不够,未能考虑到短期利率不可能为负的情况。作为补救措施,她认为宽松货币政策保持的时间应该比1999年版泰勒规则所要求的更长。
约翰•泰勒否认了耶伦的说法,称他从未提出过所谓1999年版的泰勒规则,这只是美联储自身的想法。他极力支持1993年的版本。该版本的观点带有鹰派色彩,认为短期利率应该为正,且在2013年以前必须保持升势。而鸽派人士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鉴于鸽派一心想沿着极度宽松的方向去解读这些关键性问题,因此,很难理解他们为何会搁置推出新一轮QE的想法。从他们的根本经济主张来看,在通胀水平略高于目标的情况下,他们或许只是在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他们会尽快将宽松政策重新提上议事日程。
本文作者是Fulcrum资产管理公司和Prisma Capital Partners的创始人之一,定期在ft.com上撰写有关宏观经济的博客
译者/薛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