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告诉你另外一个真实的中国 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劳动力被当做一种纯粹的自然资源在使用,他们既没有集体谈判工资的权利,更谈不上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常规的各种社会权利(福利、保障等等)。在相当多的时候,他们的待遇甚至比毫无感情的自然资源都不如。起码,保护环境的呼吁在中国是合法的,而保护劳动者权利的呼吁则是事实上不合法的。于是,作为分散的个体,在与资本的博弈中,他们的工资便成为所有成本中最容易压缩的那一部分。我们看到,在中国经济增长尤其是90年代的经济增长中,中国劳动力价格一直就被压缩在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底线附近。在中国沿海地区,地方政府为了最大限度的迎合资本尤其是外资,在廉价馈赠各种自然资源之余,也最大限度地压制劳工的各种自发和合理的诉求,以便人为地维持某种价格竞争优势。这种人为的压制,极大地拖低了中国劳动力的基准价格。如果按照某种可笑的教条,这种极不正常的价格,会被视为不容亵渎的市场均衡价格。但掀去覆盖在这个均衡价格上的体制重压,我们就将发现,这个均衡价格实际上一点都不均衡,它将在现在的水平上并向着现代社会的基本文明标准大大地上扬。在企业主和地方政府那里,工资是一种必须尽量予以压缩的成本,而在劳动者那里,工资则是一种必须尽量扩张的福利,工资最终的价格水平其实就是两种力量最后博弈结果。 90年代中期之后,中国经济在原有体制框架下的自主高增长动力实际上已经衰竭,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赖以推动经济发展的金融资源被全部上收,这种情况下,引进外资便成为各地方政府维持本地经济增长的几乎唯一可行的手段。除此之外,引进外资作为一种国家战略也受到了毫无节制的鼓励。对地方政府官员个人来说,不惜一切引进外资是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这是90年代中期之后FDI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背景。引资之风刮得最为炽热的长三角,地方政府甩卖式的竞争达到了非常惨烈的程度。苏州是中国吸引外资最为成功并将这个战略发挥到极至的榜样,为此,苏州获得了一系列的赞誉和政治上的奖励,但苏州为此付出的代价却很少有人提及。一份江苏省政府的内部刊物披露,苏州的土地开发成本为每亩20万元,但为了引进外资,却将地价压至每亩15万元。 如果仅仅是国家好像具有了某种竞争力,而企业变得衰弱,人民变得贫困,那么这种所谓国家竞争力就只能是一种昙花一现的假相。经济发展的本来目的是让人变得昂贵起来,而伴随着中国高速增长,人却变得越来越贱,越来越廉价,这种事实显然是对经济发展的一种扭曲。或许,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对于一个经济人似的国家官僚体系来说,要想获得了某种跨越民族国家范围的巨大寻租利益,蓄意维持一个贫困的底层和一群毫无竞争力的企业,就是它们所必须做的。与其他国家相反,中国不仅没有保护本国市场尽量只面向本土企业开放,反而利用各种手段抑制本土尤其是本土民间企业。这使得本土企业无法充分利用本土市场所给予的宝贵的成长机会。这也是为什么号称拥有巨大市场潜力的中国,在长达26年的时间中却没有成长出一家国际巨头的重要原因之一。 |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上文所说的确实为今日中国的真实一面。在目前这个阶段,上述问题都不可避免,我们不能过分求全责备,满腹牢骚。作为一名对国家负责的经济学人,要学学胡适“少谈些主义,多解决问题”,运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真真切切的分析解决中国的问题,决不可沽名钓誉。
我看楼主有点偏激~
我们处在每个国家都必须经过发展的阶段.
只是稍为复杂了一些
发达国家基本都经历过这个阶段,请参照世界发展来看这个问题
这个应该是新形式下的老问题
很少见人蠢到问“难道在中国人口比例中小得微不足道的大学生也存在无限供给吗?”。也没见过哪个经济学家竟会把“比较优势”当成炫耀的东西。
主编主编,不会主要是靠编的吧?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上文所说的确实为今日中国的真实一面。在目前这个阶段,上述问题都不可避免,我们不能过分求全责备,满腹牢骚。作为一名对国家负责的经济学人,要学学胡适“少谈些主义,多解决问题”,运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真真切切的分析解决中国的问题,决不可沽名钓誉。
支持你说的
改革开发这些年来,中国有成就也有问题,如果我们拿得到的那点成就沾沾自喜那就大错特错了!
作为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的知识分子还是要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多看到些中国的问题与窘境,少一些浮夸与炫耀。
浮躁的社会,盲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