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经管类求职与招聘
2227 4
2012-05-06

Trace: Fudan Nuclear Medicine - GE - SIEMENS - Medtronic – PE

原文在这里:http://memberblog.bebeyond.com/away/

June 19th, 2011

Trace系列算得上是一个电影系列了,几年才出一部。

这一篇,迟迟没有动笔。一方面由于当事人受采访时还在同一家公司,出于保护当事人的目的,去年这个时候并未成文。而一年过后,物是人非。仰天长叹之时,再次翻出了这篇看似波澜不惊但实则很难复制的经历。主人公William(化名)在年仅36岁的时候做到了一个事业部的总经理。他的发展轨迹非常之迅速。可以说,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能借力助力的,都赶上了。但是活到今天,大家都明白,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成才成器不在乎早晚,在乎你的智慧与坚持。

当今社会很浮躁。你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东西。人最终不与任何人较劲,人只在乎闭眼的那一刻毫无遗憾。

I’m the Master of my fate. I’m the Captain of my soul.

简要介绍一下今天的主人公William:

William,2001年复旦大学核医学与医学影像学博士毕业,先后在GE和SIEMENS工作,于2006年加入Medtronic,三年后任某部门Business Unit Head。William于2011年5月离开Medtronic加入某家PE,从此进入投资界。

这篇采访的结构依然是先有一段自我独白,笔者在里面充当一个捧哏的角色,让逗哏先把故事主题娓娓道来,然后是一段问答式的讨论。笔者曾在采访之前将此博客介绍给William,以表明这类行为的初衷与意义。于是在正式采访之前,William对这个博客予以了个人肯定。

我看了你的那个网站我觉得很有意思,我觉得你(博客)的主要受众还是这一群要毕业的学生。因此我觉得特别有意义。为什么上次我要参加校园宣讲,从一个复旦毕业的人的角度来说,我希望通过我的这些工作能帮助到复旦的毕业生,在就职这方面能了解的更多。包括一些企业的情况,将来职业发展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这些问题。这个确实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我对复旦的感情也在那里。

接下来便是采访William的主体:

笔者:首先想询问一下,今天是想做一个预先有规划的分享,还是倾向于一种一问一答式的询问式的分享。

William:可以一问一答式的,我倒没有特别规划这些方面。因为对于你来说,你的问题,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你也刚刚毕业,进了这么一家公司,应该说机会也不错。当初我们毕业的时候也没有校园宣讲,也很少有以前的师兄啊跟大家来分享一些这些事情,都是凭个人去搜集。我看了你在网站上面写的一些,我觉得现在的学生能够获得信息的渠道远远超过我们那个时候。

笔者:所以现在我们非常有幸能有这种机会找师兄师姐来做分享。要么您先做个简短的自我介绍吧。

William:OK。从进大学开始讲起。91年进入了上海医科大学,96年毕业,我原来是读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5年制的。读这个专业并不是我本人的意愿,很坦诚的来说。因为报考上医那个时候大家大多数的意愿还是临床,当然当时因为考分等等因素,这是我报的第二专业,因为当时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当然学医这个方向呢,也不完全是我本人的意愿。

笔者:还有这么个小插曲。

William:嗯,报考上海医科大学更多是我家人的想法,我的父亲母亲都是在医院里(工作),但他们不是医生。往往医生的家庭他们倒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读医(笑)。一听说我的父母在医院可能大家会想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子承父业,但其实不是。他们是做药的,所以做药的肯定不希望我去读药(大笑)。所以他们一方面希望那个我读医,因为他们也看到,在当时那个环境,医院是个铁饭碗,对吧。然后他们觉得不要去从事药,要做医,所以我当时第一志愿是临床医学,第二志愿肯定不会报药,所以就报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一个比较新的专业。所以因为这样一个情况就进入了上医公卫专业。

那时候应该说,比较稚嫩,高中毕业的时候跟现在高中毕业的孩子完全两样,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有自己的想法,很多专业在选择的时候已经了解过了。我们那时候更多的是家里选择专业,我们自己进了大学也是既来之则安之,好好读好这个专业。

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我有个想法想要改变一下自己,高中的我是个很内向的人,相当内向。跟外界打交道很少很少。当时从江苏考到上海,既然自己已经有了这么个改变,自己性格上也应该有一些调整。那用什么方法呢,最快的方法就是参加一些社团,从事学生工作。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大一上半学期快过了一半的时候,校学生会体育部组织一次篮球赛,当时体育部部长还是公共卫生学院的,招干事,一般干活当干事的都是新生。(我觉得)行吧干活吧又不要动什么脑子,从那时候开始就(进了学生会)。本身自己也想做出一些改变。就这样进入了学生组织。所以我进入学生组织还蛮早的,我觉得这可能是在我产生这个想法以后做出的较大的一个改变。从大一开始进入校学生会,从体育部开始,从干事慢慢做到校学生会的副部长,部长。在毕业的时候我担任了校学生会主席。

在本科五年时间里,让我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学生会里与这么多学生干部打交道,还要联系系里的学生会进行合作,跟团委老师也混得很熟。跟商业方面也有些初步的接触,一些萌芽状态的。跟现在的学生,你们现在这种商业实践,商业计划书竞赛这种来比是一种非常原始的(体验)。正因为这样,我跟其他的学生就有了不一样的想法。

我在大学这段时间挺辛苦的,我的成绩不算最好,中等偏上,奖学金每年拿,但都不是一等,都是二等(笑)。但我觉得你不可能各个方面都占全了,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我对自己也很满意了。

在本科毕业的时候我也有个很好机会可以直研。所以在本科毕业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机会——人是很懒惰的,所以就放弃了寻找工作的机会。那个时候能读研究生,家里也觉得很好,自己觉得也省力。我认为读研究生出来将来就业的机会应该比本科要好一些,我就用不着着急就去找一个工作。当时找工作的话也并没有想过要改行。当时面临的挑战是研究生专业到底学什么。

我选择做出一个很大的改变,我没有选择在公共卫生事业管理领域内相关的专业,我选择了一个更偏临床的,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笔者:那促成这个选择的诱因是什么?

William:有三点。第一,我考本科本来就是想考临床。现在的选择无论如何又可以回到医院,跟自己的第一志愿更接近一些。第二,跟我本人兴趣爱好有关。我的兴趣不在医这一块,在电这一块。这个从初中高中开始就喜欢。第三,比较坦诚的来说,在毕业的时候大家都有一个毕业设计,我选择的是大型医疗设备的成本分析。

笔者:是跟当时接触的商业萌芽有关系吗?

William:当时没有想过要做去做商业,没有那么强的目的。这个(毕设)跟爱好有一定的关系。负责这个课题的老师也是团委的老师,所以也是机缘巧合。完全没有想过要做商业。基于这三点让我产生了攻读医学影像学的想法。

这个决定完全是我自己做的,跟家人没有关系。读本科的专业基本上是家人帮选的,但研究生的选择基本上是自己选的。在大学五年当中自己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自己从完全没有任何想法,到研究生我要选择自己将来发展的道路,要怎样去做。当时认为自己已经定下来了,也没想到以后还有更大的改变。这样很顺理成章的毕业了,直升了研究生。

还有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本科时我是校学生会主席,到研究生时研究生院也要我当研究生会主席。学生工作也继续下去了。刚进入时是校研究生会副主席,中山医院研究生会主席,兼着两边。担任这么一些,包括后来的一些职务让我在研究生期间没有好好的做学问(大笑)。

笔者:精力还是有点分散。

William:对,这也是为什么研究生读完的时候对我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当然最大的影响不是这个因素。研究生阶段发生了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一件事情。

在研三的时候,1998年,徐汇区人大改选,上医加上各个附属医院是作为一个选区来选,那次挺surprise me的是我想都没想过我当时被选成了徐汇区的人大代表。一共只有三个人,一个是当时的王卫平校长,一个是我,另一个是中山医院的护士长。这个让我的社会工作职责又扩大了一块。这也是为何后来我学术不精的道理(笑)。但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一个experience exposure,对我现在到这样一个位置都有很大的帮助。从我学校里研究生的经历(来看),是挺红但是不太专。当时读研是3+2,硕博连读,但中途要经过一次考试。因为我学生工作方面的背景,学校也很鼓励我继续读博士。我也想已经是硕士了,再加两年就是博士了,就一步到位吧。那时候没有想过要从商。98年就转博了,3年以后,2001年毕业。这个时候我还在人大代表任期中。

毕业时有一个比较大的选择。没有人会想过我会从商。这里面有几个原因。不可排除的一方面是经济方面的考虑,还有一方面是女朋友方面的考虑(笑),另外一方面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如果我留在医院的话,我的将来的发展就fix了,机会就看得见,留下来后作为主治医生,副主任,主任,升上去,几乎可以看到老。在这个一眼可以看到老的路上,作为医生还是很辛苦的。我做了这么多学生工作政治工作以后觉得那方面不是我的优势(大笑)。可能更喜欢与人打交道,从高中很内向的一个人,经过这十年,一步步走过来,觉得这个方面才是我想要的。

当时做这个决定满不容易的,医院留下来要打擂台的,科里2个博士要毕业,不是自夸,当时我这个背景如果想留下来的话,应该就是我。当时面临要打擂台医院就问我准备好了没有,并没有问“你打不打”之类的(笑),其实我什么都没准备。在打擂台的前几天,我找到了那个师弟,跟他说我决定不去打擂台,我会找公司。开始着手找公司的时候,简历投了两家,一家是西门子,一家是GE。飞利浦当时在市场上尚未成为一个大公司。当时没有宣讲会或者校园招聘,都是靠自己去找企业。正好遇到科室里添置设备,他们的销售人员也来过公司,我跟他们也接触过,就把我的简历给了他们。在中山医院要打擂台的前一个礼拜,GE就给我回复说希望能做一个面试,当时他们的面试时间还想往后排,而我需要做一个快的decision,决定我是不是要参加中山医院的擂台赛。GE反应相当迅速,他说本周星期六你赶到北京来,这个机票我们帮你订好。

星期六我就赶到北京。面试我的是部门经理和HR,当时挺surprise我的是:星期六,整个公司都没有人,他们居然还来面试,对我是挺大的一个惊讶,因为我的时间很紧张,只有周六有时间。那次面试很顺利,他们也在一个要人的时间,他们周一周二的时候通知我说,OK。很快就定下来了。拿到口头offer之后,我跟导师说,我想不留在医院,我想去公司(笑)。当时谈完以后他没有说话。到了第二天他告诉我昨天晚上他一晚上都没有睡着。因为他觉得不可思议,我的导师对我相当不错,相当信任我,不仅带我做课题,甚至让我参与了一部分科室的管理工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5-6 21:15:46
笔者:有种培养接班人的感觉。

William:(笑)我的感觉是这样,虽然他没有这样去说。因为互相的信任会有这种感受。反而是他培养接班人的这种感觉让我有一开始提到的一眼看到头的想法,导致了我想要去公司。

当时并不是因为外企很shining,并不像现在的学生觉得外企有一种让人膜拜的感觉。我是觉得我的路要走得更宽一些。支持我这个决定的只有一个人,就是我现在的夫人,当时的女朋友(笑)。当时我做这个决定时都没跟家里说,我知道他们肯定会反对(笑)。家里是后来才通知了一下,他们也很惊讶(笑)。但在研究生之后他们就知道我有自己的想法,就基本上不干涉我这方面的决定。可能这些经历与现在的这些孩子来比,会有很大的一个差别,大环境不一样。(于是我)就这样进了GE。

第一份工作与原来工作有很大联系的是“临床应用培训”工作,就是教给人怎么用这个机器。我在科室里用的就是这个机器,所以得心应手。第一家去的医院是宝鸡市中心医院,那时候我还没有毕业。GE是一家非常aggressive的公司,当时还没毕业,还是temp contract的状态,就把我派到宝鸡去给医生做培训(笑)。

笔者:直接就拉出去了。

William:对对,还没毕业就拉出去了。第一次出差,给我印象非常深刻,回来时候遇到大雾,在机场呆了3天才能回来(大笑)。在宝鸡呆了一个星期,回来的时候遇到大雾,飞机不能起飞,延误了3天。很冷的天,11月还是12月份。我想外企原来是这个样子的(笑),开始都有点后悔了。第一次的经历比较差(笑)。后来(才开始)慢慢熟悉这份工作。为什么第一次出差他们那么着急,我没毕业就要我去,因为他们购买的那台是比较老旧的机器,与我们科室原来用的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在GE公司本身,没人会用。

笔者:因为他们用的是更新的东西。

William:是的,所以就把我派过去了。当时觉得虽然艰苦一点但不是太难。正式上岗了以后就发现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除了培训旧的以外还必须培训新的,培训新的没有太多人教你,你必须自己一边学一边教别人,我那时候是晚上看书第二天教别人,这样混过来的你知道吗(笑)。

笔者:那时候没有系统的培训是吧?

William:对对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6 21:16:34
笔者:那与现在的GE有很大差别。

William:对,那时候完全是师傅带徒弟一样。带我的是比我早一点进GE的,原来是影像科的医生,他就是本科毕业,但他进GE比较早,负责GE的临床培训。就带着我在医院转一圈,就放羊了,就自己去干了。每次揣着说明书,前一天晚上看,看完了第二天就去教。去过很偏远的地方,到现在都记得。湖北的黄冈,东北的鸡西,佳木斯。那时候积累了很多出差的经验,都是跑偏远的地方,怎么拼车之类的,非常辛苦。

刚刚从学术界转型到(商界),给我的锻炼还是非常大。在那个时候我知道了不是自己学得好,就能教好别人。这个一定要看你的学员是什么人,才能教会他。因为那时候光环很亮嘛,是博士毕业,英文又很好,机器操作是全英文界面。你从去的地方就大致能猜到那里的医生是什么样的一个素质,英文全都不懂。最后教他的方法,是全部写下来,菜单上,先摁1,接下来一步摁2,最后再摁5,把它们都写下来,就硬记。而且要根据他们的需求来做,一台机器的功能很多,他不可能把所有功能都用上,只有问清楚他们想做什么,才能做好这个培训。才能保证他们买了这个机器以后能够用起来,否则按照一个系统的教学,把所有功能都讲完,然后所有的都忘了,他还是不会。所以这个当中积累了很多经验,怎么去教别人。对于后面的职业发展也是很好的经验积累。

当时只有一个目标,GE对业绩的考核很严格,对于培训的考核就是第三方调查的用户满意度。我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不产生任何的用户投诉,满意度在95%以上。在这个目标的驱使下我做了很多不需要培训(专员)去做的事情,包括跟客户喝酒(笑)。要他们满意的话,得要他们happy。这种原始的customer focus,当时没有经过任何的理论培训,我觉得我得要让他们满意。这样我在GE的performance蛮outstanding的,我蛮自豪的。只用了半年时间,在那年公司的kick-off meeting的时候,我非常的surprise的是,公司给了我一个best application specialist的award。在整个GE 8-900人上千人的kick-off meeting上获得了这样一个荣誉,这个让我自己感受到很强烈的motivation。在此之后,当时的部门经理把我promote到application的team leader这个职位上。

笔者:半年就当leader?

William:是的,这样的情况也很少。我觉得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跟我当时确立的目标还是很有关系的,我既然做这个就一定要把它做好。

但计划总是没有变化快,我刚刚拿到GE的promotion的时候,西门子来找我了。西门子是一个反应速度非常慢的一个公司,为什么半年以后他来找我呢,是因为我之前递给过西门子简历。GE反应很快。我就非常挑战他们,因为我已经有了下家了(笑),所以我非常挑战他们,问他们为什么半年了才给我反馈。西门子解释说当时有一个北美的放射学年会,所有的经理都参加年会去了所以(没能联系我)。他们看过我的简历,之前来医院的销售跟我接触过,对我有一些了解,他们说对我的反映非常非常好,希望我能加入西门子。当时被我一口回绝了,因为我在GE做得非常好。西门子也很有意思,虽然他的反应很慢但他很坚持,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不断来找我,负责核医学的部门经理来找我,后来是他的老板来找我,就是西门子医疗的市场部总监,一直来找我,不断地给我打电话,甚至到上海来约我,来谈。开始我非常坚持,我说我没有时间,没有想过,这不是我调动的一个时间。直到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我有挺大的思想上的动摇。

这一点(很有必要)要跟现在的求职的一些同学和刚加入公司的职员来分享。这件事情回过头来也很难说它是好还是坏,对我来说机遇好的时候是一件好事情但是没有机遇的时候可能是一件坏事情。在GE的时候核医学部门在香港有一个的sales manager的职位空缺,当时我是负责application的team leader,曾经跟亚太区经理在做business review的时候接触过几次,当时亚太区经理对我的印象非常好,在香港有这么一个空缺的时候他建议我的老板,中国区的经理,说给我一个尝试的机会去香港。在亚太区老板的压力下我的老板来跟我谈这件事情,但跟我谈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他心目中有另外的人要去那边,只不过迫于老板压力至少要跟我来谈一下。当时我记得谈的时候正好都在出差,很巧,去山东济南。我感受到他有这样的想法之后我开始产生了一些负面的情绪。

为什么我说这件事情对于刚进公司的你们有作用,那时候我觉得我有些自视过高了,反过来想更了解我的应该是中国区的经理而不是亚太区的经理,他知道我的strength和现在的level是不够到香港去做sales manager。因为对于我来说到那边去不仅仅是一个gap,而是有好几个gap。第一,我原来是负责培训,大部分时候用母语,而香港是用英语或者是粤语,香港的客户才能接受;第二个,sales competency又是一个gap;第三个,文化的差异又是很大的gap。在这么几个gap存在下,能不能成功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亚太区的经理非常年轻,比中国区的经理还要年轻,是一个韩裔美国人,非常aggressive,很push你去发展。我现在反过头来想一想,那时候那个位置对我挑战非常大,但我那时候不知道天高地厚,觉得这么一个位置(中国区经理)跟我谈的时候居然婉婉转转的让我听出来你并不想让我去。这件事情发生以后,西门子又来了,这次来的是亚太区的经理和一直来找我的市场部总监。这次是内部有推手外部有拉手,谈了之后,我就在GE 8个月之后离开了GE到了西门子。

笔者:所以是有这么一个转折。

William:所以我跟大家分享的时候,很多人不太理解,说你在GE只干了8个月就到了西门子。如果我只是单纯的讲,6个月我得到了promotion,(然后我就去了西门子)那是完全不可理解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在这个背后是有这样的story。现在反过头来看来我的decision也不见得成熟,如果我不离开不见得是个错误的选择。

到了西门子之后相对来说要稳定一些,我在西门子呆了4年。刚进西门子时,那个职位也是吸引我的地方,是产品经理,带领一个团队,3个人。当时西门子的业绩被GE打得落花流水,市场占有率10%以下。也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做了4年时间,离开的时候做到可以跟GE平分秋色。

在西门子就比较step by step了,从product manager到marketing manager,到架构改变以后的business manager,这样一步步,大概一年半左右一个台阶的发展。

后来从西门子到美敦力,一方面是个机会,另外,促使我这么一个转变(的原因是),其他人觉得(目前我的工作)做得好是应该的,(因为)原来就是读这个的博士,这方面客户认同度都有。(我在作出改变想法时)就想看看,是不是因为自己读了这个才能把这个做好,想挑战一下自己,做不同的领域。当时了解到这个产品还是很有机会的,所以就来到了美敦力神经调控部门做市场部经理。后面就在neuro这边,半年到一年就有职位的改变,从市场部经理,到national sales manager,然后BU head,三年的时间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6 21:17:16
笔者:也当过sales manager?

William:对,也当过national sales manager,但只有半年的时间。

笔者:这个当中我有一个疑惑,每一次只有半年的时间,半年的时间怎么可以积累到下一个提升?当然辟除也存在这么一个机会这么个外因。

William:在美敦力几年当中,neuromodulation部门架构发展的很快,有职位的空缺出来。这跟美敦力发展人才的战略还是有很大关系。很积极的从公司内部发掘人才。HR几次去做职业发展分享的时候也想让我去,因为在公司当中发展速度非常快,挺outstanding的一个情况。

你一开始提了一个问题,问我最大的挫折是什么,这样看来好像我的挫折不太多(笑)。没有太多的借鉴的经验。我心理上当时经受的最大的挫折是在GE的时候那个职位没有给到我。并不是说我在工作上失败或者怎样。现在我来看,当时其实是很幼稚的一种自我认知。

笔者:那您的经历大致上有一条比较清楚的线了。接下来有个地方想详细的问一下,从医院到公司,当时谈有三点,一个是经济,一个是家人,一个是前景太固定。前景固定大多数人都有一个体验,比如出国……今天就可以看到70岁是什么样子。这也是一个原因。经济方面和家人方面的原因还可以多谈一点吗?

William:经济方面,当时我们读博士是很清贫的,不知道你们现在的补贴是怎样?

笔者:我们的补贴还是90年代的水准,每个月国家发271.5元,根据每个实验室不同,导师的发放不同,从50到200,科学院多一点,可以上千,我们处在6-700这么一个水平。在物价飞涨的情况下还是非常拮据。

William:那时候我们的差异比较大。好的一些科室,临床的,跟我们差别很大,不同医院的差别也很大。当时中山医院很保守,很少。这方面,对于一个博士毕业的人,将来还要成家立业,当时房改,买房子,简直是,对自己的压力太大了。当时去外企也不像现在你们已经做过充分的调研和了解,到了外企能拿多少工资,心里有个谱。那时候我第一次去GE应聘,他们问我期望值是什么,我根本都说不出来,都不知道什么税前税后。

我记得我拿第一份工资,现在想想也不能算很差也不能算很好,5000块钱税前。那后来有一些朋友跟我说,你博士毕业才拿5000块钱还是税前,说好像少了点。(笔者按:内牛满面,10年前这水平,10年物价房价涨到天上,待遇居然纹丝不动。)但我当时也没有特别的计较工资的这些。但是这5000块钱跟在医院比是不一样的,很大的一个差别。

笔者:当时医院大致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William:当时医院的水平应该在2000元以下。(笔者按:笔者替今天在中山医院大轮转的住院医内牛满面)

笔者:那另外一方面呢?家人方面。

William:家人方面,女朋友在同一家医院,同一个科室,也考虑这样不利于自己发展。也挺重要的。所以只有她一个人支持我嘛(大笑)。

笔者:三点加到一起也有足够大的力量来做个改变了。

以下是问答环节:

笔者:接下来是给潜在的读者,做一个就业的评估。作为您这么一个位置,这么一些经历,这么一个视野来看,(进行一个)目前医学类背景博士就业评估。

William:其实我自己一直一个看法,背景这个东西远远小于其他因素来影响你的就职和就业。包括我现在去招聘人,背景考虑的权重明显小于其个人能力的。最近我招了一个,他是学新闻的,跟专业完全不相关。关键是你能够走到多远。

不要被自己的背景所限制。考虑到潜在的这些读者,我觉得不要给自己加框框,(比如)读医就一定要在医疗的行业当中。当然在你事业刚起步的时候能够帮到你,但不要被这个框框所束缚。关键在于自己能否保持一个持续学习的心。你想想看,我的发展,从一开始由于专业原因我选择从事医疗仪器这个行业,到后来反而成了束缚我的,(在别人眼里)是不是因为我学这个专业的所以应该做的好,这样一个想法。我觉得不要受背景的局限,但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你的背景能够帮到你,那你不要放弃。

有关选择——我们当时做选择的时候,金融,完全没有概念。那时候学医的跟金融完全没有关系,不像现在关系越来越紧密了。这个关系的紧密是因为金融看好医疗,金融界在投资的时候看好几方面市场,医疗是很重要的一个市场,在中国,服务业也是它看好的另外一个市场。你想医疗本身也是一个服务业,因此它是被金融充分看好的一个行业。那学医的有很大一个优势就是,你知道,你懂这个。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比较早的看到这样一个机会,比如现在有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去学习金融方面的知识,成为复合型的人才,是市场上比较稀缺的,越早看到这样的机会,对将来在就业中有这样的知识和体验,比如有些人去金融机构中做一些intern,肯定毫无疑问是有帮助的。

关键有一点,即使你到了这样一些地方去实习,去体验,去感受,在感受这些行业的同时,你也在被感受。

这也是我发展过程中所体会到的,不管做任何一件事情,跟你的背景有多大的关系,你要树立一个信心,你要把这件事情做到最好。

其实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即使是你去这样的地方去体验去感受了,别人感受到的你不够qualify的话,给你自己其实是一个bad experience。别人看到你在这个行业里做过,但是你做得并不成功啊,也就那样。

所以和机会和挑战并存,有好处也有坏处。如果你树立这样一个信念,不管是什么样,机会在我面前我都要做到最好的话,你怎么样也会成功的。即使机会不是你目前最想要的一个机会,也可能你现在希望要,将来并不希望要。你始终要让自己做得最好。

我自己的经验,在发展过程当中,一路走来,有很多不是我自己选择的,也有自己选择的。我到现在也不后悔,这是正确的或者不正确的选择,我觉得我很enjoy在过程当中学到了东西。

笔者:那听下来总结一下,要选一份工作,(第一步)往往是遇到了好的机遇,第二步是既来之则安之,然后就是既然做了我就要做到最好。那除此之外在选工作的时候有什么其他要素吗?

William:我对于要选择的工作有两点看法:第一,这份工作有没有机会,他所处的行业,他目前的状态,跟整个大环境有没有机会。这个当然包括其商业发展的机会和个人位置上的机会。第二,在这样一个位置上,你的工作环境是不是让你感到愉快,整个氛围是怎样的,是不是(让你感到)愉快。这两点是我选择工作(时觉得)比较重要,要考虑的两点。因为只有这个工作是有机会的,你才能成就你自己,才能用业绩证明你自己,如果都没有机会,只是business as usual的话,你怎么证明自己是outstanding的。但这种机会不是一直都有,但在考虑一份崭新的工作时要考虑这一点。

另外,就是,你工作开不开心,愉不愉快。你在环境中,虽说工作有机会,但只有愉快的在环境当中才能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充分展现自己,才能抓住机会。如果在工作中都是不愉快的,即使他有机会,你在抓住机会的过程中会很suffer。这两点我比较注重。

笔者:关于是不是愉快,完全是一种主观的感觉,混合了很多外在因素在里面,行成的主观感觉。那每个人愉不愉快的要素的权重都是不一样的,那判断出来的结果却只有一个,我愉快或者我不愉快。这个东西可以成为个人选择的一个标准吗?

William:总体来说,你在这个位置上,在这个公司,在这个小的部门当中,你的工作的身心的愉悦程度,你觉得环境与你融入的程度,对你将来的performance会有很大的影响。当然,你并不能一下就判断出来,这个地方将来我就一定能愉快,但有一些蛛丝马迹,比如从面试中HR或者老板给你介绍的情况,老板这个人怎么样,其他的同事,团队其他一些方面去考虑一下,团队是一个怎样的构成,整体的氛围如何。这些是值得考虑的因素。

笔者:这样可以形成一个初步的判断,但人刚刚接触不能就下一个定论,那您对于这个愉不愉快的体验期的建议是多长时间?

William:从一开始接触就要开始感受起来,感受公司的风格,公司的宣讲会,公司参观,(如果有)这种机会是很不错的,要抓住这种机会来感受一下。(要观察)这些公司人员的精神面貌是怎样的,工作的方式是怎样的。

面试时大家不大会touch到类似问题,(例如)你喜欢什么样的领导风格,你喜欢怎样的同事相处氛围。其实这个对于人发挥潜力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在这方面往往太注重个人能力的评估,但对整体环境的评估,interviewer也不太touch,interviewee也不太touch这方面的问题。我倒是建议大家以后不妨多关注一下这方面。

笔者:这里我也有一定的体验。我觉得您刚才提到的在宣讲会就能体验公司的氛围,自己是不是喜欢,他们做事的方式是不是符合自己的习惯。有一家公司,我就不提名字了,在听宣讲会时就觉得他们的锋芒太过于强势,甚至是一种霸道的迫人的感觉。但在场的很多同学就会喜欢,他觉得我有霸气,这就是我要的,我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我觉得我们是一种人。对我来说,我不是这样的。我属于平时比较平和,关键时候有一个能力展示就OK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6 21:19:02
William:该拿出手的时候绝不手软。

笔者:是的。平时么有必要时时刻刻都展现那一面,否则会觉得这人太难打交道了。有这种感觉。因此这家公司哪怕是给了我笔试的机会,我也放弃了,因为我觉得哪怕是我去了我也不会开心,不如把精力留给其他机会。

William:你也验证了这一点,在感受方面还是很重要的。公司的氛围,工作方式,其实就是公司的文化,对吧?(如果说)公司的文化从一开始一下就能catch到,也不一定。但我把这一点放在这里就是remind大家在找工作的时候要想到这一点。这种文化跟自己的style是不是符合。

笔者:因此总结下来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在考虑到理性的可决定因素的时候,也不要忘了自己有感性的感受。不要把感性的感受完全抛到一边不做决定当中的因素。(因为)这个决定了工作以后长远的感受。

William:是的。

笔者:到这里基本上接近尾声了,最后您还剩一句话来总结一下今天的采访,有没有什么东西最想要表达给大家?

William:前一阵正好看了一部电影,Invictus(成事在人),描写南非总统曼德拉支持南非的一支橄榄球队,在95年时,从很低迷的状态,到获得了在南非召开的橄榄球世界杯的冠军。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在这里面,曼德拉给橄榄球队长一个victoria时代的一首诗,里面有两句话,很能概括这方面:

I’m the master of my fate.

I’m the captain of my soul.

我是我命运的主宰,我是我灵魂的主宰。

我当时听了以后非常的感动,跟刚才我们提到的很多问题(一样),在选择道路的时候,有很多其他因素在影响你,你怎么考虑?从我的经历来看,也是从被家人选择了大学专业之后,慢慢来一步步选择自己的道路。

最后一切所有的事情还是掌握在你自己手中,你只要树立一个信念,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把它做到最好,那你就是ready的,机会来的时候,就是留给你这种有准备的人的。所以,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值得跟大家来分享这两句话。

笔者:好的。我们的采访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William。

William:也谢谢你,让我有机会能够让分享的这些东西能帮助到现在要毕业的一些学生,是让人欣慰的一件事情。因为我们那时候自己感受到没有人来跟我们分享的这种frustration,如果我们当时有这种机会有人来跟我们分享的话,可能又不一样了。

笔者:但如果没有这些先驱者的话,后来者也没有东西可以被分享。跟时代发展也有关。

再次感谢William给我们带来如此丰富的一次分享。

-=-=-=-=-=-=-

落笔之时,我们可爱的校友William不知道正在哪个城市忙碌,又或者正在享受他的周末。

在这里,我们祝愿William今后还能有机会分享他转投金融以后的人生,并且期待又一次在一起共事的机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