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e: Fudan Nuclear Medicine - GE - SIEMENS - Medtronic – PE
原文在这里:http://memberblog.bebeyond.com/away/
June 19th, 2011
Trace系列算得上是一个电影系列了,几年才出一部。
这一篇,迟迟没有动笔。一方面由于当事人受采访时还在同一家公司,出于保护当事人的目的,去年这个时候并未成文。而一年过后,物是人非。仰天长叹之时,再次翻出了这篇看似波澜不惊但实则很难复制的经历。主人公William(化名)在年仅36岁的时候做到了一个事业部的总经理。他的发展轨迹非常之迅速。可以说,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能借力助力的,都赶上了。但是活到今天,大家都明白,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成才成器不在乎早晚,在乎你的智慧与坚持。
当今社会很浮躁。你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东西。人最终不与任何人较劲,人只在乎闭眼的那一刻毫无遗憾。
I’m the Master of my fate. I’m the Captain of my soul.
简要介绍一下今天的主人公William:
William,2001年复旦大学核医学与医学影像学博士毕业,先后在GE和SIEMENS工作,于2006年加入Medtronic,三年后任某部门Business Unit Head。William于2011年5月离开Medtronic加入某家PE,从此进入投资界。
这篇采访的结构依然是先有一段自我独白,笔者在里面充当一个捧哏的角色,让逗哏先把故事主题娓娓道来,然后是一段问答式的讨论。笔者曾在采访之前将此博客介绍给William,以表明这类行为的初衷与意义。于是在正式采访之前,William对这个博客予以了个人肯定。
我看了你的那个网站我觉得很有意思,我觉得你(博客)的主要受众还是这一群要毕业的学生。因此我觉得特别有意义。为什么上次我要参加校园宣讲,从一个复旦毕业的人的角度来说,我希望通过我的这些工作能帮助到复旦的毕业生,在就职这方面能了解的更多。包括一些企业的情况,将来职业发展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这些问题。这个确实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我对复旦的感情也在那里。
接下来便是采访William的主体:
笔者:首先想询问一下,今天是想做一个预先有规划的分享,还是倾向于一种一问一答式的询问式的分享。
William:可以一问一答式的,我倒没有特别规划这些方面。因为对于你来说,你的问题,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你也刚刚毕业,进了这么一家公司,应该说机会也不错。当初我们毕业的时候也没有校园宣讲,也很少有以前的师兄啊跟大家来分享一些这些事情,都是凭个人去搜集。我看了你在网站上面写的一些,我觉得现在的学生能够获得信息的渠道远远超过我们那个时候。
笔者:所以现在我们非常有幸能有这种机会找师兄师姐来做分享。要么您先做个简短的自我介绍吧。
William:OK。从进大学开始讲起。91年进入了上海医科大学,96年毕业,我原来是读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5年制的。读这个专业并不是我本人的意愿,很坦诚的来说。因为报考上医那个时候大家大多数的意愿还是临床,当然当时因为考分等等因素,这是我报的第二专业,因为当时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当然学医这个方向呢,也不完全是我本人的意愿。
笔者:还有这么个小插曲。
William:嗯,报考上海医科大学更多是我家人的想法,我的父亲母亲都是在医院里(工作),但他们不是医生。往往医生的家庭他们倒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读医(笑)。一听说我的父母在医院可能大家会想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子承父业,但其实不是。他们是做药的,所以做药的肯定不希望我去读药(大笑)。所以他们一方面希望那个我读医,因为他们也看到,在当时那个环境,医院是个铁饭碗,对吧。然后他们觉得不要去从事药,要做医,所以我当时第一志愿是临床医学,第二志愿肯定不会报药,所以就报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一个比较新的专业。所以因为这样一个情况就进入了上医公卫专业。
那时候应该说,比较稚嫩,高中毕业的时候跟现在高中毕业的孩子完全两样,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有自己的想法,很多专业在选择的时候已经了解过了。我们那时候更多的是家里选择专业,我们自己进了大学也是既来之则安之,好好读好这个专业。
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我有个想法想要改变一下自己,高中的我是个很内向的人,相当内向。跟外界打交道很少很少。当时从江苏考到上海,既然自己已经有了这么个改变,自己性格上也应该有一些调整。那用什么方法呢,最快的方法就是参加一些社团,从事学生工作。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大一上半学期快过了一半的时候,校学生会体育部组织一次篮球赛,当时体育部部长还是公共卫生学院的,招干事,一般干活当干事的都是新生。(我觉得)行吧干活吧又不要动什么脑子,从那时候开始就(进了学生会)。本身自己也想做出一些改变。就这样进入了学生组织。所以我进入学生组织还蛮早的,我觉得这可能是在我产生这个想法以后做出的较大的一个改变。从大一开始进入校学生会,从体育部开始,从干事慢慢做到校学生会的副部长,部长。在毕业的时候我担任了校学生会主席。
在本科五年时间里,让我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学生会里与这么多学生干部打交道,还要联系系里的学生会进行合作,跟团委老师也混得很熟。跟商业方面也有些初步的接触,一些萌芽状态的。跟现在的学生,你们现在这种商业实践,商业计划书竞赛这种来比是一种非常原始的(体验)。正因为这样,我跟其他的学生就有了不一样的想法。
我在大学这段时间挺辛苦的,我的成绩不算最好,中等偏上,奖学金每年拿,但都不是一等,都是二等(笑)。但我觉得你不可能各个方面都占全了,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我对自己也很满意了。
在本科毕业的时候我也有个很好机会可以直研。所以在本科毕业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机会——人是很懒惰的,所以就放弃了寻找工作的机会。那个时候能读研究生,家里也觉得很好,自己觉得也省力。我认为读研究生出来将来就业的机会应该比本科要好一些,我就用不着着急就去找一个工作。当时找工作的话也并没有想过要改行。当时面临的挑战是研究生专业到底学什么。
我选择做出一个很大的改变,我没有选择在公共卫生事业管理领域内相关的专业,我选择了一个更偏临床的,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笔者:那促成这个选择的诱因是什么?
William:有三点。第一,我考本科本来就是想考临床。现在的选择无论如何又可以回到医院,跟自己的第一志愿更接近一些。第二,跟我本人兴趣爱好有关。我的兴趣不在医这一块,在电这一块。这个从初中高中开始就喜欢。第三,比较坦诚的来说,在毕业的时候大家都有一个毕业设计,我选择的是大型医疗设备的成本分析。
笔者:是跟当时接触的商业萌芽有关系吗?
William:当时没有想过要做去做商业,没有那么强的目的。这个(毕设)跟爱好有一定的关系。负责这个课题的老师也是团委的老师,所以也是机缘巧合。完全没有想过要做商业。基于这三点让我产生了攻读医学影像学的想法。
这个决定完全是我自己做的,跟家人没有关系。读本科的专业基本上是家人帮选的,但研究生的选择基本上是自己选的。在大学五年当中自己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自己从完全没有任何想法,到研究生我要选择自己将来发展的道路,要怎样去做。当时认为自己已经定下来了,也没想到以后还有更大的改变。这样很顺理成章的毕业了,直升了研究生。
还有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本科时我是校学生会主席,到研究生时研究生院也要我当研究生会主席。学生工作也继续下去了。刚进入时是校研究生会副主席,中山医院研究生会主席,兼着两边。担任这么一些,包括后来的一些职务让我在研究生期间没有好好的做学问(大笑)。
笔者:精力还是有点分散。
William:对,这也是为什么研究生读完的时候对我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当然最大的影响不是这个因素。研究生阶段发生了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一件事情。
在研三的时候,1998年,徐汇区人大改选,上医加上各个附属医院是作为一个选区来选,那次挺surprise me的是我想都没想过我当时被选成了徐汇区的人大代表。一共只有三个人,一个是当时的王卫平校长,一个是我,另一个是中山医院的护士长。这个让我的社会工作职责又扩大了一块。这也是为何后来我学术不精的道理(笑)。但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一个experience exposure,对我现在到这样一个位置都有很大的帮助。从我学校里研究生的经历(来看),是挺红但是不太专。当时读研是3+2,硕博连读,但中途要经过一次考试。因为我学生工作方面的背景,学校也很鼓励我继续读博士。我也想已经是硕士了,再加两年就是博士了,就一步到位吧。那时候没有想过要从商。98年就转博了,3年以后,2001年毕业。这个时候我还在人大代表任期中。
毕业时有一个比较大的选择。没有人会想过我会从商。这里面有几个原因。不可排除的一方面是经济方面的考虑,还有一方面是女朋友方面的考虑(笑),另外一方面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如果我留在医院的话,我的将来的发展就fix了,机会就看得见,留下来后作为主治医生,副主任,主任,升上去,几乎可以看到老。在这个一眼可以看到老的路上,作为医生还是很辛苦的。我做了这么多学生工作政治工作以后觉得那方面不是我的优势(大笑)。可能更喜欢与人打交道,从高中很内向的一个人,经过这十年,一步步走过来,觉得这个方面才是我想要的。
当时做这个决定满不容易的,医院留下来要打擂台的,科里2个博士要毕业,不是自夸,当时我这个背景如果想留下来的话,应该就是我。当时面临要打擂台医院就问我准备好了没有,并没有问“你打不打”之类的(笑),其实我什么都没准备。在打擂台的前几天,我找到了那个师弟,跟他说我决定不去打擂台,我会找公司。开始着手找公司的时候,简历投了两家,一家是西门子,一家是GE。飞利浦当时在市场上尚未成为一个大公司。当时没有宣讲会或者校园招聘,都是靠自己去找企业。正好遇到科室里添置设备,他们的销售人员也来过公司,我跟他们也接触过,就把我的简历给了他们。在中山医院要打擂台的前一个礼拜,GE就给我回复说希望能做一个面试,当时他们的面试时间还想往后排,而我需要做一个快的decision,决定我是不是要参加中山医院的擂台赛。GE反应相当迅速,他说本周星期六你赶到北京来,这个机票我们帮你订好。
星期六我就赶到北京。面试我的是部门经理和HR,当时挺surprise我的是:星期六,整个公司都没有人,他们居然还来面试,对我是挺大的一个惊讶,因为我的时间很紧张,只有周六有时间。那次面试很顺利,他们也在一个要人的时间,他们周一周二的时候通知我说,OK。很快就定下来了。拿到口头offer之后,我跟导师说,我想不留在医院,我想去公司(笑)。当时谈完以后他没有说话。到了第二天他告诉我昨天晚上他一晚上都没有睡着。因为他觉得不可思议,我的导师对我相当不错,相当信任我,不仅带我做课题,甚至让我参与了一部分科室的管理工作。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