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市场驱动
借鉴深圳的成功经验,广东的经济更为开放,蓬勃发展的中小型企业与合资企业共同促进了经济效率。
·全球化。广东的经济增长得益于全球化带来的外资、技术、专业知识、管理和市场。广东的外国直接投资已多年位居各省前列(2011年为218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19%),而其中55%以上进入制造业。通过与国外伙伴的合作与学习,许多当地的OEM企业已成长为知名制造集团或品牌。
广东的贸易额占当地GDP(2011年)的91%,使其成为中国最开放的省级经济体之一。中国全国的贸易占GDP的比重为50%左右,而重庆为18%。虽然更大的开放程度意味着全球经济衰退会对其造成更大的影响,但广东的制造基地集群有助于提高其竞争力、品牌实力以及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随着金融危机后出口的放缓,广东的本地企业已设法扩大了内销,其内销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由2009年的67.6%上升至目前的70.2%。
广东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得益于两大贸易协定-《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区框架协议》和《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这导致了地方市场领先者在海外的扩张。例如,华为集团在马来西亚设立地区总部,美的集团(白色家电生产商)在泰国和越南建厂。与此同时,CEPA也有助于提升广东服务业的升级。
·私有化。广东的非国有企业对地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强。国有控股企业仅占到工业总产值的15%左右,始终低于全国水平–其由1998年近50%的高峰降至2010年的27%。尽管重庆国有企业对工业产值的贡献下降,但其目前接近40%的高水平仍高于大多数同类省市。这表明重庆在国企改革方面至少落后广东十年。说国企效率低于私营部门可能过于简单,但大多数私营企业确实能够更快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并在创新和削减成本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而这一切都有助于生产力的提升。
虽然全球化和私有化对广东过去二十年来令人惊叹的13.6%的GDP增速作出了贡献(全国GDP增速为10.1%),但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维持目前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和产业升级。
广东的企业正在走向价值链的上游。市场力量(外部需求放缓、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而非ZF政策驱使地方企业生产较高附加值产品并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这从2011年广东较高的研发投资(自2010年其超过全国水平,见图8)以及出口总额中高科技产品的较大份额(37%,全国平均水平为29%)中可见一斑。
结论
重庆是投资驱动和ZF主导经济增长的典范。考虑处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ZF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起主导作用有其合理性。但在我们看来,强有力的地方ZF领导让一切发生得过快。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认为这一ZF主导、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从长期来看不可持续;其扭曲了资源的定价,创造了高杠杆水平,并增加了不良贷款上升的风险。但尽管如此,鉴于行进中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以及新任重庆市领导的就职,短期内重庆经济增速大幅下降不太可能。
为保持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增强竞争力和加快生产力增速显得至关重要。这需要通过改革降低ZF作用,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主导作用。最近重庆领导人的下台显示了中央致力于长期的市场化改革,并意识到未来推动经济发展中私营部门的重要性。
作者为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