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在中国的国际机构 英国《金融时报》
迪娜•梅德兰德 报道
《中国日报》(China Daily)最近报道,即将离任的世界银行(World Bank)行长罗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在访问中国海南省时表示,新兴经济体应当在世界银行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也应当有更多的中国经济学家和研究人员在世行担任高等职务。
然而中国参与国际组织不仅涉及中国公民驻外工作,还涉及在中国开展工作的国际机构影响力不断增大,这既反映中国经济增长的水平,也反映中国在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领域的重要性。
就公共部门而言,在中国最活跃的国际机构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亚洲开发银行(ADB)、联合国机构、外国使领馆,以及中国主要经贸和投资伙伴国的商会。
美国非营利私立研究机构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Lardy)是一位中国问题专家,他说:“我有信心说,在中国开展工作的国际公共机构没有几千家,也有数百家。其中包括致力于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各种问题的专业化NGO。它们涌入中国是因为中国对于解决许多全球性问题至关重要。”
拉迪指出,专注于气候变暖及相关问题的大型非营利机构——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在中国设立了一个主要办公室,因为“中国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至关重要”。
专业服务机构普华永道(PwC)最近刚刚委派中国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业务专家张鉴钧(Allan Zhang)加入该公司在这一领域的英国团队。“为了降低对进口的依赖和对环境的破坏,中国开始实行能源多样化政策,可再生能源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产业之一,被列为中国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ZF也已经作出了大力投资,并且投资还将继续。”
张鉴钧说,有许多非ZF组织(NGO)和国际公共机构活跃在节能、可再生能源和碳排放市场等领域。他提到的活跃的NGO包括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机构(WWF China)、气候组织(The Climate Group)、碳信息披露项目(CDP)、中美清洁能源合作组织(简称聚思,JUCCCE)以及World Energy Resources。
在被问及这些机构的活动时,张鉴钧表示:“它们组织会议,以提升社会关注度,独立或者与中国ZF机构合作策划项目,并在中国推动新标准和新技术。”
张鉴钧说,通过在中国境内设立办公室,这些公共机构可以“第一手地了解中国正在发生什么,并与中2央、地方2政2府2机2关,以及中国企业界建立关系网。”在加入普华永道之前,张鉴钧曾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部供职十三年。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以及发展中经济体基础设施问题的重要性,也增强了进入中国的重要性。最近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世界银行一直在努力加强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活动。与此同时,中国向中等收入国家提供的贷款最近已经超过了世界银行。
关于NGO在中国的活动,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国际竹藤组织(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Bamboo & Rattan)。该组织总干事古珍(J Coosje Hoogendoorn)指出:“到目前为止,国际竹藤组织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总部在中国的全球性政2府间组织。”
“我们的使命是通过在适宜的区域提升竹藤价值链,为促进有利于穷人的绿色经济增长作出贡献。国际竹藤组织成立于1997年,现在快15岁了,成员国已经从9个增加到了38个。在这15年里,竹藤组织已经从羽翼未丰,成长为一个无论在中国和全世界,都得到广泛认可的机构。”
在这15年中,在中国开展工作变得越来越容易。她补充说:“有时候我们会遭遇2官2僚2主2义2的问题。而作为一家ZF间组织,就意味着我们的管理、运营和筹资结构与成员国ZF有关,这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挑战。然而我们在中国的对口部门中国国家林业局,一直都在为我们提供支持,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说是提供帮助,为我们扫除障碍。”
国际竹藤组织的总部位于北京,但该组织的项目大多在中国以外。古珍说:“近些年最有趣的一个发展是,我们在中国的合作伙伴,在中国以外的项目上与我们展开合作的兴趣也越来越大。这是朝着所谓的‘南南合作’的转变。”
“这一发展令竹藤组织十分喜悦,这也显示出金砖国家正在积极地为全球发展议程作出更重要的贡献。”
气候变化领域之外,在中国引人瞩目的联合国机构包括联合国审计委员会(UN Board of Auditors),该委员会主2席每两年轮换一次,现任主席是中国2审2计2长刘家义。
尼古拉斯•拉迪表示,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也在中国设有办事处和项目。他提到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最近在北京大学成立了一所研究中心,成为第一所在中国大学校园里建楼的美国大学。
译者/王柯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