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8 FT中文网
大连实德集团,这个庞大的商业帝国,似乎一夜之间,风雨飘摇。
这家公司反映出与权贵密切结合的中国民企身上的所有负面特征:迅速壮大,主业不稳,关联公司四通八达,负债率居高不下,一有风吹草动,风险立马曝光。
实德模式要害之一,资金“巨噬症”。
该公司债务之高令人惊奇,一切资产均成为融资手段,实德系是典型的资金黑洞——进去出不来。
据《财经》杂志公开披露的数据为,实德系目前的负债总额接近120亿元。实德公司大部分融资来自于金融股权质押,总额高达60.3617亿元。其中银行贷款部分总计34.48亿元,包括来自大连银行17.48亿元、吉林银行10亿元、民生银行7亿元,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为25.88亿元。自2001年实德进入金融领域以来,共投资了三家银行、两家保险公司和一家基金公司,并通过质押其所控制的华汇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权,以及铁岭银行股份有限公司55.83%的股权获得贷款。
据实德官网显示,化学建材产业至今仍占公司产业的67%。实德曾是PVC型材企业的龙头,跟海螺型材各占半壁江山,徐明靠塑钢型材跻身知名企业家行列。实德在银川、嘉兴、天津等多地都建有化学建材基地,2009年光是这项投入就有25亿。但原材料价格上涨、竞争激烈,建筑型材的主业逐渐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
顶着实业的帽子大举融资成为自然之选。据媒体披露,“最严重的时候型材的成本价比过去零售价都高,为了跟海螺抢销量还不得不低价卖。实在没办法,集团最后干脆就是以型材来融资了——找个三线城市建基地,把闲置的设备翻翻新,然后送到新厂,以便能够贷到款”。实体低迷融资至上,很多企业走上实体为表、融资为体之路,在钢材、铜贸易中都可见此类融资者的身影,实德是这些企业挂羊头卖狗肉企业的开路先锋。
房地产是当然的融资来源,同时也是导致实德系资金紧张的根源之一。1995年就成立的两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没有开发任何项目,2009年楼市白热化,实德依托旗下天实安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盛和集团这两家公司,大举进军房地产业。据实德官方统计数据和媒体报道,实德集团旗下的盛和置地有土地储备近800 万平方米,在建项目393 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近300 亿元。可惜时机判断失误,资金极端匮乏,很多土地被拿下之后,开工没几天,就走向被质押融资的命运。实德发行房地产信托以暂时缓解资金压力,目前债务高高挂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