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217 5
2007-02-24
<P > </P>
<P > </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人不吃饭就得死,这个谁都知道。所以,一个社会,首先得有农业,或牧业,或渔业,总之,得先生产食物。如果食物不充足,吃上顿没下顿,那么人们就得花费所有的时间去生产或寻找食物,这样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搞研究、搞教育、搞工业等等。只有食物出现剩余了,这时才会出现社会分工,才会有人半农半工,或者有人从农业中彻底脱离,专门搞科研或搞工业等。因此,只有农业得到发展,食物有了剩余,工业才会出现并得到发展。</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而农业要得到很大的发展,没有工业的支持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铁器,没有农业机械,没有化肥、药物,没有排灌设备等,农业就不可能有大的发展,产量不可能提高很大。所以农业和工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大家看看,这就出现了一个死循环——要发展农业,就得先发展工业,而要发展工业,就得先发展农业。那么,如何来打破这个死循环使农业和工业能同时得到最快的发展呢?<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那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尽量压低每个人的食物消费量,这样食物就可以有最大的剩余,就可以最大量的使一部分人从农业中分离出去从事工业生产,使工业能以最块的速度发展,然后工业尽可能多地生产农用资料,使农业以最快的速度发展,粮食产量会更大,就会有更多的人从农业中分离出去,这样人类社会就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发展,这个死循环就被打破了。下面把这个办法再详细说说。在农业不发展,粮食不足的情况下,假设平均一个人一年最低需要<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FONT>斤粮食才能维持生命,不足的部分靠野菜等充饥,再假设一个农业劳动力一年可产粮食<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0</FONT>斤,一个劳动力平均要养活一个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他的父母、子女等),这样每个农业劳动力一年就要分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00</FONT>斤粮食才行,每个农业劳动力就可以节余<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FONT>斤粮食,这样每三个农业劳动力就可以有一个人脱离农业从事其他行业,包括工业,这样非农业人员和农民的比例就达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这就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社会分工,使工业能得到最快的发展。工业发展后,造出很多的农用资料用于农业,农业产量就会提高,不仅每个人的食量可以增加,还可以再使一部分农民分工出去,促使工业进一步发展。</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然而,自古以来,人类社会都不是这么做的。人们都没有主动地想去打破这个死循环,这个死循环就一直在暗里自动地起作用,制约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一直都是自然地向前发展,人类没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人类社会在过去进步十分缓慢,几千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几乎没什么变化,这就是原因之一。例如,过去粮食总量不足,农民吃不饱只能从事农业生产,可是统治阶级却占有大量的剩余粮食,他们不是用这些粮食去发展工业,而是自己猛吃猛喝,极度挥霍,还大养犬马畜禽奴才,以饱口福,以供享乐,还有的囤积居奇,这样,社会就没有很多的粮食养活工人,大量的劳动力只能从事农业,工业也就很难得到发展,几乎停滞不前。</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可是,解放后,中国就不这么做了。当时中国的农业非常落后,机器根本就没有,只有牲口耕田,而且牲口的数量也很不足,也没有化肥药物,产量很低,这样,就不得不有很多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保持自然发展状态,等到粮食产量提高,有大量的剩余粮食后再发展工业,这得等到地老天荒。所以,当时ZF就尽可能多的从农业中征集粮食,使农民保持在最低的生活水平上,这样就节余了大量的粮食;同时还把所有人,包括知识分子、工人等的生活水平限制在最低水平附近,这样就能养活很多的非农业人口,所以就使很多农民当上了工人,很多人专门从事科研教育,科技和工业就得到了最快的发展。后来,到三年自然灾害时,粮食严重不足,就不得不使很多工人又返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要知道,在农业没有实现机械化的时候,粮食总产量是和农业劳动力的人数成正比的。再后来,粮食产量逐渐恢复后,又有更多的农民变成了工人,工业又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这就是当时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打破了历来的规律,使中国工业在二十里创造了奇迹。</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上面说到当时ZF尽最大可能地征集粮食,使农民的生活保持在最低水平,使知识分子的生活水平也维持在最低状态,现在不少人都在咒骂当时的这个做法,说是压榨农民,还说是“想让马儿快跑,却不想让马儿多吃草”,好象他们是为农民、为知识分子、为工人鸣不平似的,其实他们是在指桑骂槐,借题发挥,或者是不懂经济建设。</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要知道,压榨有两种,一种压榨是把农民的粮食最大量地征集过来给统治阶级挥霍享受;另一种就是上面说的,是为了使最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搞科研,搞教育,从事工业建设,说到底是为了整个国家,是为了使全体人民尽快地摆脱贫困。你能说后面的一种“压榨”是不应该的吗,是值得咒骂的吗?再打个比方来说,每个贫困的家庭,要尽快发展,家长都要尽最大可能地使每个家庭成员多劳动,并尽可能地限制每个家庭成员的消费,使他们的消费维持在最低水平,这也可以说是压榨,但是你能咒骂这些家长做的不对吗?如果你认为不对,那么在当时的情况下,你还有什么更高明的办法吗,说出来咱听听?在一个家庭里,我们有些人,对这样的道理能懂,为什么在一个国家里,对这样的道理就不懂了?</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2-25 13:59: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25 14:08: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25 14:37:00
以下是引用princemlk在2007-2-25 14:08:00的发言:

在美国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大发展时期,政府在民间的经济活动中,几乎处于“消失”状态;

而相反,立法和司法,却发挥了维持秩序和公正的主要作用;

直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学说的兴起,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才被发现和挖掘出来;

但是敬请各位“马克思主义学者们”千万不要误会,这里所说的“积极作用”,远非你们所理解的——那种由专制政府的指挥、号令和威慑力来维持的所谓“积极作用”,而是只依靠政府的金融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以及社会福利政策来调节国家经济稳定和平衡的措施;

建议老兄理解这句话:专制政府的指挥,和金融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以及社会福利政策。

兄弟以为,这里的关键,不在于“指挥”----指挥是肯定需要的,也是有各种各样手段的。这里的关键,是人治还是法治。法治,是主权在民、依法办事。

美国在金融政策等之外,还有遗产税,还有其他强制。遗产税,有的人叫做抢劫---合法抢劫。其他强制,例如说,严禁企业做假帐,严禁企业行贿受贿,严禁企业出卖给中国,严禁非法罢工,强令合法罢工复工,制定最低工资保护----直接介入了劳资自由交易,干涉了资方的微观的定价的权力,等。换言之,使用什么手段,不使用什么手段,并不是关键,非不能也,是不为耳。关键的,还是法治社会问题,是建立在法治社会之基础上的是否必要为之的问题。

什么叫国家在经济中的积极作用呢?这也就是人权、公平之作用了。换言之,国家作为选民的代表、工具,是在有的时候有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是能体现选民主流的需要的,而选民是什么呢?市场活动的主体。换言之,所谓国家在经济当中的积极作用,不过是市场主体之权利之运用。进而来说,所谓国家的作用,本来就是市场主体之经济活动之表现。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正是人的行为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25 14:40:00

国家行为,可以看成是人----也是市场活动的主体----在市场活动当中的集体性的要求和行动。

也就是说,国家行为,并不必然是市场经济活动之外的东西,而完全可以是市场主体之市场活动选择。

至于,国家的干预,介入,又首先是人治还是法治的问题,而并不是国家能否介入干预、如何介入干预之问题了。所谓国家的指挥,肯定是必要的应该的,问题是,这是人治下的,还是法治下的?问题的重点重心,是在这里,不是那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25 14:42:1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25 14:52:00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懂经济学吗?是在谈论经济学吗?不是的,他们一直在谈政治,一直在搞革命而已。谈来谈去,回避和逃避的就是法治问题,同时又偷工减料、残缺不全的谈论法治问题。他们要求法治,又败坏法治。

我们中国的最大最普遍问题,也是最起码的问题,就是缺乏法治。

法治,也叫人权问题。人权问题,不是所谓产权问题,不是所谓市场经济问题,要远远高于、大于所谓的产权、所谓的市场经济。但是在中国,人权问题转换成了产权问题了,进而转换成原始积累问题,这同时是在造反、革命问题-----贼的革命。

落实人权,在于落实宪法。落实宪法之过程,就是树立公民。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等等精英所鼓吹的产权,效率,资本带来自由,等等,是很无耻的,也不符合西方的经济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