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利用世界经济失衡机遇[zt]
今年三月的全国人大会议,经济还是主题,如何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速度,是温家宝在本届政府最后一份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
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据悉,温总有四个要点:第一,经济持续增长;第二,结构趋於优化;第三,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第四,挑战和机遇伴随现代化进程。
二○○六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国民经济呈现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物价水平较低的态势,GDP突破了二十万亿,同比增长百分之十点七。
二○○六年的经济增长业绩与宏观调控直接关联,结构趋於优化,就是成果之一。二○○六年财政收入增长百分之二十以上、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百分之三十、粮食总產超过九千八百亿斤、新增就业超过一千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际增长百分之六和十一等等资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结构趋於优化的状态。但是,结构不合理依然是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最為突出的问题,其中,產业层次低和农村落后最為典型。落后之一:全部经济活动被置於產业链的中低端;落后之二:污染的集聚;落后之三:资源的过度消耗。
发达国家「双逆差」
而二○○七年改革开放,以提高竞争力和控制力為重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為重点加快行政管理、投资、财税体制等改革;以完善金融法人治理结构和优化金融结构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為目标加快社会领域体制改革等等。
对於中国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北京的智囊认為,世界经济在不平衡中高速发展,这是中国的新机遇。高速增长的背后是世界经济的失衡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以美国為首的部分发达国家保持蹈咚平甚至创纪录的贸易逆差;其二,為了弥补贸易逆差,美国等发达国家从世界上平均收入相对较低的国家吸引了大量资金。正是这种贸易和资金上的「双逆差」,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基本格局。中国作為一个赶超发达国家的后来者,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处於弱势地位:第一,中国人均自然资源储量和產量高度稀缺,已经成為名副其实的资源进口大国。第二,中国在国际贸易问题上常常处於被动和辩解的状态。第三,中国对外的储蓄盈餘和资本流出却以美元為主,而不是以人民币為储蓄形式,这意味担整个中国经济将承担巨大的匯率波动风险。
改变中国弱势地位
但是,世界经济失衡也是中国改变弱势地位的最好机会。具体说来,正是因為中国已经成為资源进口大国,才使得中国有能力组织其资源进口企业与资源出口国进行集体谈判;正是因為中国已经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和贸易顺差国之一,才使得中国在贸易谈判中有发言权;正是因為中国在过去十年中保持了贸易和资本项目的剩餘,才使得中国有了大量的外匯储备,从而有可能影响国际金融格局,才有可能逐步考虑在全球范围内获得部分资源的所有权、控制权。
温总的智囊强调,要利用好中国当前高额的官方外匯储备和人民币长期升值的压力,变坏事為好事,以这两项基本因素為后盾,推动人民币计价的资產进入到国际主要金融机构的资產组合中,尤其是中央银行的资產组合中,在国际上培育人民币的二级市场,将以人民币升值投机為目标的短期资金引导到二级市场上去,从而避免资金冲击中国实体经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24 21:04:4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