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850 1
2007-02-25
让农民保留适当的土地,能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但并不是所有土地都得平均分配。按现有人口,平原地区每人保留六分地就可以了。其余的,让国家、企业主和有经济实力的农民承包经营,应该是到时候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2-27 16:38:00

让农民保留适当的土地,能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但并不是所有土地都得平均分配。按现有人口,平原地区每人保留六分地就可以了。其余的,让国家、县、乡、村经营土地,明年起,逐步转轨,应该是到时候了。前面说私人承包,后来一想不行。为什么不能私人经营农场?私人大面积承包,农民之间会暗中捣鬼,以往的池塘承包就出现过暗中下毒药的现象。土地承包时间长,法治很难保障。农村人口毕竟占大头,而农田不像工厂,可以建围墙,安全上无法得到保障。

如何提高农民的收益,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问题。我认为,这里就存在相反的认识。提高农民的收益是一个非常共性化的说法,而共性化必须建立在最基本的认识上。如关注农民收益水平问题,存在相反判断。从基本的共同点认识,也是从社会的稳定角度认识,中央应该重视,如基本的福利保障,基本的公共设施,文化设施、工资标准的提高,合法权益的保障等。若从个性经济的发展认识,作为中央,不要管得太细,要让各地有紧迫感。这就如同祖父不要管到孙子的前程,否则,就会滋生子孙的惰性。你不管,地方领导就得管。何况,地方领导也需要政绩。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之一,就在于缺乏经济上的层次性,缺乏相对的独立性。我们需要大胆创新,强化不同层次的相对独立性和自我发展。从城乡比重认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需要工业、文化、教育和服务行业诸领域的发展,不是主观上加快城镇化建设能解决问题的。其它产业需要的人数多,农村人口自然会转移。前者是客观决定主观,与之相反,就是主观决定客观,它体现在农村人口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他们有了技术,懂得了科学管理,自然会寻求发展,寻找新的产业。因此,如何提高农民收益的问题,主要得在最基本的方面有保障,如加大对少数贫困地区的教育尤其是技术教育的投入,文化设施的投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