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267 9
2012-05-17
“五四”青年节没过几天,就看到“本科生不能署名第一作者”的怪事。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南开大学的一名本科生,把自己完成的一篇论文投给国内某家有名的学术期刊,得到的回应令人无语:论文符合发表要求,但希望最好把导师的名字署上,而且导师必须是第一作者。最终,这位还没有导师的本科生,只好按照编辑部的这一特别要求,让指导老师充当第一作者,论文才得以发表。据中青报记者调查,有类似遭遇的本科生不止一例;有的学生因为不愿意向“身份歧视”低头,结果论文无法发表。

实事求是是做学术的基本要求,学术至上当为学术期刊的基本原则,对于投稿,本应只管水平、不问身份。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据知情者透露:学术期刊本来对论文作者的身份没有要求,但许多刊物为彰显知名度、追求转载率和引用率,特别希望作者有教授、博导头衔。如果作者是不知名学者或者本科生,期刊会觉得降低档次,也会影响“大牌”作者的投稿积极性。为此,有些杂志在介绍本科生作者时,故意隐去年龄及学生身份,只注明其所在单位。

有道是“适者生存”,仔细想来,上述学术期刊的“身份歧视”,不过是“重资历、轻学术”的国内学术环境下的条件反射。在各类科技活动中,类似“重名轻实”、“尊老歧幼”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科研立项,非得有学术“大佬”牵头不可,好像资历越深、年纪越大越有权威;成果评审,必须要院士当评审组组长,似乎不如此就不够层次;申请科研项目,名头越大、资格越老的“中标率”越高,名气越小、资历越浅的年轻人淘汰率越高……

学术研究特别是科技创新,不像老中医看病——越老越有经验、越老越灵光。看看中外的科学史就不难发现,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往往是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创造。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只有26岁,法拉第证明电磁感应时只是一名助理实验员;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时不过30出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时连副研究员都不是……创新就是要打破框框、挑战权威、超越前辈。精力充沛、思想活跃、不守规矩的年轻人,取得新发现、搞出新发明的可能性更大。

近年来“重视年轻人”、“鼓励青年拔尖人才”的呼声日益高涨,但实际行动中的“重名轻实”、“尊老歧幼”却数见不鲜甚至让人习以为常、见怪不怪,这在无形中打击了年轻人的创新热情、减少了年轻人的创新机会。

国际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学领军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朱健康,日前谈到“在美国工作24年的体会”,第一条就是“特别给年轻人提供机会”。国外学术期刊包括许多顶尖刊物都不乏本科生作者,很多学术基金都支持本科生从事学术活动,鼓励他们发表论文。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潮中,希望有关部门、单位能给年轻人提供更多机会,而不是只把“重视年轻人”、“鼓励青年拔尖人才”挂在嘴上。
作者:柏木钉 来源:人民日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5-17 13:53:14
这个,怎么会有这样的规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17 14:04:56
南京社会科学连硕士生挂第二作者都不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17 14:45:30
确实是国内绝大多数C刊的潜规则。“鼓励青年拔尖人才”不过口号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17 15:23:28
不过是中国特色而已。
很多的怪事,想想是在这个特色国家,就理解了,释然了。
世界顶级学术刊物《Nature》、《Science》可以发本科生独立署名的文章,甚至可以发小学生的文章(貌似有过报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17 20:41:54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本科生可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