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马克思在与他的爱女燕妮的对话中回答说, 他最喜欢的格言是“怀疑一切”。怀疑主义在欧洲启蒙运动、文艺复兴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毛泽东先生则说对什么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也是这个意思。还有一些先哲说过类似的话。别人这样说可不理会, 马克思也这样说就引人注目。于是有人便引用这一格言。
由于是引自马克思的格言, 批判时还没有过分上纲。只是说主张者“怀疑一切就是不怀疑自己。” 这显然是一种误解。事实上这是指“怀疑的终点是不再怀疑‘我正在思考’(Cogito, ego sum)”怀疑一切是包含怀疑自己的。真正主张怀疑一切的人必主张怀疑自己。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就是说圣人常常怀疑自己。正是因为常常怀疑自己, 才能不断改正错误, 不断深入对真理的认识, 不断提高, 成为圣人。就算一个主张怀疑一切的人不怀疑自己,那也没关系。只要社会的开拓者们都能本着怀疑一切的精神思考,任何个人的错误理念就都能被发现,被改正。
“怀疑一切”是由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提出的。他在《方法论》中指出,研究问题要有自己的判断,任何权威的结论甚至常识,都可以进行怀疑。显然,这种怀疑精神是科学创造的前提。但如果在社会生活中“怀疑一切”成为一种思想常态,那么生存将成为一种何等艰难的事情!令人遗憾的是,那些商家的无良行径和监管的严重缺失正在逼迫着我们走上这条怀疑之路。
前段时间,我看到CCTV-2播出的一期有关3·15消费者维权晚会的节目:有一家企业挂牌进口的著名音响品牌先锋,出口到国外,贴牌加工,再从香港转入进入国内销售。3·15节目说的是这家公司涉嫌的是欺诈消费者,同样的商品,贴了不同的商标就有上十倍的价差。但是,我不得不反思和怀疑:这家公司难道真的就是像CCTV报道的那样单纯为了获得进口品牌带来的高额销售收入吗?事实上,音响类设备的出口,根据税法可以获得优惠的出口退税。其次,在从国际避税港香港进口的时候,价格已经是非常高了,因此而获得关税、增值税负也高。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逆向避税”的案例,可惜我们的CCTV-2节目好像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仅仅把视线放在了同质商品的价格欺诈上面。
在新闻报道的时候,往往会有意外收获,因为新闻工作者往往欠缺金融财务专业知识,他们所获得原始资料可以被再利用。比如2011年底,新闻报道了四川中石化在达州的下属销售公司黄波和另一家房地产企业金鑫公司的刘明之间发生股权争夺的利益冲突。但是,从报道的原始材料方面,我们还意外地收获到四川中石化放“高利贷”、会计造假和审计舞弊一系列的有趣发现。又比如2011年报道的“绿大地”事件,我们却发现了对此事异常积极的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和绿大地之间股权争执的实质目的。新闻、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舆论受众就像瞎子摸象一样了解事态,我们必须用怀疑的眼光来分析和辨识。
另外一例就是丧失怀疑精神的群盲主义。2012年5月16日晚间,成都电视台对西南财经大学发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中“家庭资产平均为247万元”冷嘲热讽、大放阙词。媒体把群众的视线误导入“我们是否拖后腿”的伪命题中,激化人民内部矛盾。但实质上,这次千辛万苦、草创未就的经济调查其最终目的并不是“平均数”这个概念上,而是通过统计说明“家庭收入差距巨大”,进一步反映当今我国基尼系数大得恐怖的事实,这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经济真相。可是,媒体和受众并不知道也不愿意学习平均值与收入分布统计学规律,反而一窝蜂地攻击结论,这实质上不仅是庸人自扰,更是一类有意或无意的群体性犯罪。见诸网友和观众的无知与盲从不断有意或无意地掩盖着事实真相,所以痛心之余我们不得不用着马基雅维利的口吻愤然道一句“群盲”。这种荒唐的情形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的“唱文革红歌”“抨击高铁”等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中亦可见一般,而混淆是非的媒体和不分青红皂白的网友在这个过程中的推波助澜则是不容忽视的。而更为危险的是,一旦这些丧失怀疑精神的群体受到某种外部势力的利用,则有酿成社会遭难的风险。
相比世界上大多数民族,犹太人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但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民族,他们以一种冷峻的眼光来看待这个社会和这个纷繁的世界,他们拒绝崇拜任何偶像,从不盲从大众的潮流,他们是用一种怀疑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的。
当一个犹太人的小孩上学的时候,他就被鼓励提问。放学回家之后,他的妈妈就会问他:“鲍比,你今天在学校里向老师提问题了吗?提的什么问题?”小孩子说:“我问老师,为什么鱼是用嘴巴呼吸不是用鼻子呼吸,它的鼻子在哪里?我过马路的时候为什么红灯总是亮的,为什么玛利老师今天穿了一件咖啡色的裤子。”开始的时候,他们的问题让人觉得幼稚可笑,但是时间一长,他们的问题就已经很难让人回答了,甚至一些专业的教授也无法回答了。
犹太人就是这样喜欢提问,因为在他们看来,思考是求得智慧的开始。不会思考的人,也不会学习。思考让人明白为什么要去做一件事情,做这件事情有什么好处,他们所探求的是一件事情根本的原因,而不是那些浮在表面的东西。你如果抓住了这些最为根本的东西,就如同抓住了深水中的鱼,而如果抓住表面的东西,你抓住的不过是鱼吐出的水泡。
由于轻信和盲从,人们总是习惯于崇拜权威,相信他们的意见总是对的,用既成的眼光看待问题,追求大众的判断,这样就很难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突破,因而,要有所成就也就很困难。
犹太人总用一种很挑剔的眼光看问题,他们怀疑一切,质疑一切。《圣经》上记载了在犹太历史上,诺亚的第十代孙亚伯拉罕对上帝进行过的一次怀疑。
上帝曾经怀疑有两个城镇的人民违反他的谕旨,便准备毁灭这两个城镇的人,作为对他们的惩罚。
亚伯拉罕听到这个消息,开始怀疑这位万能而神圣的上帝,于是便自告奋勇代表人民和上帝谈判。
他质问上帝说:“如果城里有50名正直之人,难道也得跟随恶人一起遭受毁灭吗?”上帝没有回答,亚伯拉罕进一步问,“难道上帝不愿看在正直之人的分上宽恕其他人吗?”
上帝理屈了,只好说:“如果该城有50名正直的人,那么就看在他们的分上饶恕这个城镇。”
亚伯拉罕更怀疑了,难道要有50个人才可以原谅该城的人吗,于是他接着问:“如果仅仅缺少5个人便凑足50人,是不是还得毁灭这个城镇呢?”
上帝又作出让步,他应允如果有45个正直的人,也就饶恕这个城镇。
亚伯拉罕更加怀疑这位仁慈宽容的上帝了,于是他步步紧逼,说:“如果是40名正直的人呢?”
上帝在亚伯拉罕的不断质疑下,真的是理屈词穷了,但是他作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万物的主宰,不能说出去的话不算数。于是他还是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亚伯拉罕义正词严地问上帝:“把拥有正直的人的城镇全部毁灭,合乎正义吗?”
上帝终于被他问得十分理亏,最后他答应:“如果有10位正直的人,就不毁灭这个城镇。”
犹太人就是这样,他们怀疑一切东西,即使那些看起来十分神圣的东西,他们也决不会不问是非就去相信他们,他们不相信任何貌似强大的东西,不会被他们吓倒。在他们的眼里,任何偶像和崇拜都是错误的,那些偶像不过是一些吓唬人的东西,是不为他们所看重的。他们看中的是他们自己脑子里想的东西、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而不让那些奇怪的东西影响自己的判断。
所以犹太人并不喜欢、也不愿意把他们的领袖视为偶像,连犹太人最伟大的领导者摩西也不例外。摩西带领犹太人逃离了埃及,摆脱了埃及的残酷统治,是犹太人历史上一位伟大的领导者。在犹太人心中,摩西有崇高的地位,但是却不把他视为偶像,他也绝对不是权威。他们不要偶像去安排自己的命运,他们崇尚的是一种独立的思考判断。
对于犹太人的这种不跟从大众的潮流、怀疑一切的态度,犹太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是这样解释的:“因为我拥有犹太人的两个天性——怀疑和思考,所以我发现自己没有受到偏见的影响,而其他的人在运用他们的智力的时候却受到了限制。作为一个犹太人,我随时都准备反对和拒绝附和‘大多数的人’的意见。”他的这些话深刻地解释了为什么犹太人在许多领域都可以获得不同寻常的成就,他们总是以一种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事情,因而他们从来不受社会的既定成见的影响,自由地发挥他们的才能和想像力,即使他们处于少数派的地位,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有时候,民众可能就如同“群盲”一般进行着集体的犯错而浑然不觉,大多数可能因此而毫无意义。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当我们走出社会的时候,你不可以完全相信任何人的经验和建议。你应该首先做的是怀疑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