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689 1
2012-05-17

卡尔·马克思在与他的爱女燕妮的对话中回答说, 他最喜欢的格言是“怀疑一切”。怀疑主义在欧洲启蒙运动、文艺复兴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毛泽东先生则说对什么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也是这个意思。还有一些先哲说过类似的话。别人这样说可不理会, 马克思也这样说就引人注目。于是有人便引用这一格言。

由于是引自马克思的格言, 批判时还没有过分上纲。只是说主张者“怀疑一切就是不怀疑自己。” 这显然是一种误解。事实上这是指“怀疑的终点是不再怀疑‘我正在思考’(Cogito, ego sum)”怀疑一切是包含怀疑自己的。真正主张怀疑一切的人必主张怀疑自己。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就是说圣人常常怀疑自己。正是因为常常怀疑自己, 才能不断改正错误, 不断深入对真理的认识, 不断提高, 成为圣人。就算一个主张怀疑一切的人不怀疑自己,那也没关系。只要社会的开拓者们都能本着怀疑一切的精神思考,任何个人的错误理念就都能被发现,被改正。

“怀疑一切”是由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提出的。他在《方法论》中指出,研究问题要有自己的判断,任何权威的结论甚至常识,都可以进行怀疑。显然,这种怀疑精神是科学创造的前提。但如果在社会生活中“怀疑一切”成为一种思想常态,那么生存将成为一种何等艰难的事情!令人遗憾的是,那些商家的无良行径和监管的严重缺失正在逼迫着我们走上这条怀疑之路。

前段时间,我看到CCTV-2播出的一期有关3·15消费者维权晚会的节目:有一家企业挂牌进口的著名音响品牌先锋,出口到国外,贴牌加工,再从香港转入进入国内销售。3·15节目说的是这家公司涉嫌的是欺诈消费者,同样的商品,贴了不同的商标就有上十倍的价差。但是,我不得不反思和怀疑:这家公司难道真的就是像CCTV报道的那样单纯为了获得进口品牌带来的高额销售收入吗?事实上,音响类设备的出口,根据税法可以获得优惠的出口退税。其次,在从国际避税港香港进口的时候,价格已经是非常高了,因此而获得关税、增值税负也高。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逆向避税”的案例,可惜我们的CCTV-2节目好像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仅仅把视线放在了同质商品的价格欺诈上面。

在新闻报道的时候,往往会有意外收获,因为新闻工作者往往欠缺金融财务专业知识,他们所获得原始资料可以被再利用。比如2011年底,新闻报道了四川中石化在达州的下属销售公司黄波和另一家房地产企业金鑫公司的刘明之间发生股权争夺的利益冲突。但是,从报道的原始材料方面,我们还意外地收获到四川中石化放“高利贷”、会计造假和审计舞弊一系列的有趣发现。又比如2011年报道的“绿大地”事件,我们却发现了对此事异常积极的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和绿大地之间股权争执的实质目的。新闻、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舆论受众就像瞎子摸象一样了解事态,我们必须用怀疑的眼光来分析和辨识。

另外一例就是丧失怀疑精神的群盲主义。2012年5月16日晚间,成都电视台对西南财经大学发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中“家庭资产平均为247万元”冷嘲热讽、大放阙词。媒体把群众的视线误导入“我们是否拖后腿”的伪命题中,激化人民内部矛盾。但实质上,这次千辛万苦、草创未就的经济调查其最终目的并不是“平均数”这个概念上,而是通过统计说明“家庭收入差距巨大”,进一步反映当今我国基尼系数大得恐怖的事实,这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经济真相。可是,媒体和受众并不知道也不愿意学习平均值与收入分布统计学规律,反而一窝蜂地攻击结论,这实质上不仅是庸人自扰,更是一类有意或无意的群体性犯罪。见诸网友和观众的无知与盲从不断有意或无意地掩盖着事实真相,所以痛心之余我们不得不用着马基雅维利的口吻愤然道一句“群盲”。这种荒唐的情形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的“唱文革红歌”“抨击高铁”等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中亦可见一般,而混淆是非的媒体和不分青红皂白的网友在这个过程中的推波助澜则是不容忽视的。而更为危险的是,一旦这些丧失怀疑精神的群体受到某种外部势力的利用,则有酿成社会遭难的风险。

相比世界上大多数民族,犹太人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但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民族,他们以一种冷峻的眼光来看待这个社会和这个纷繁的世界,他们拒绝崇拜任何偶像,从不盲从大众的潮流,他们是用一种怀疑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的。

当一个犹太人的小孩上学的时候,他就被鼓励提问。放学回家之后,他的妈妈就会问他:“鲍比,你今天在学校里向老师提问题了吗?提的什么问题?”小孩子说:“我问老师,为什么鱼是用嘴巴呼吸不是用鼻子呼吸,它的鼻子在哪里?我过马路的时候为什么红灯总是亮的,为什么玛利老师今天穿了一件咖啡色的裤子。”开始的时候,他们的问题让人觉得幼稚可笑,但是时间一长,他们的问题就已经很难让人回答了,甚至一些专业的教授也无法回答了。

犹太人就是这样喜欢提问,因为在他们看来,思考是求得智慧的开始。不会思考的人,也不会学习。思考让人明白为什么要去做一件事情,做这件事情有什么好处,他们所探求的是一件事情根本的原因,而不是那些浮在表面的东西。你如果抓住了这些最为根本的东西,就如同抓住了深水中的鱼,而如果抓住表面的东西,你抓住的不过是鱼吐出的水泡。

由于轻信和盲从,人们总是习惯于崇拜权威,相信他们的意见总是对的,用既成的眼光看待问题,追求大众的判断,这样就很难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突破,因而,要有所成就也就很困难。

犹太人总用一种很挑剔的眼光看问题,他们怀疑一切,质疑一切。《圣经》上记载了在犹太历史上,诺亚的第十代孙亚伯拉罕对上帝进行过的一次怀疑。

上帝曾经怀疑有两个城镇的人民违反他的谕旨,便准备毁灭这两个城镇的人,作为对他们的惩罚。

亚伯拉罕听到这个消息,开始怀疑这位万能而神圣的上帝,于是便自告奋勇代表人民和上帝谈判。

他质问上帝说:“如果城里有50名正直之人,难道也得跟随恶人一起遭受毁灭吗?”上帝没有回答,亚伯拉罕进一步问,“难道上帝不愿看在正直之人的分上宽恕其他人吗?”

上帝理屈了,只好说:“如果该城有50名正直的人,那么就看在他们的分上饶恕这个城镇。”

亚伯拉罕更怀疑了,难道要有50个人才可以原谅该城的人吗,于是他接着问:“如果仅仅缺少5个人便凑足50人,是不是还得毁灭这个城镇呢?”

上帝又作出让步,他应允如果有45个正直的人,也就饶恕这个城镇。

亚伯拉罕更加怀疑这位仁慈宽容的上帝了,于是他步步紧逼,说:“如果是40名正直的人呢?”

上帝在亚伯拉罕的不断质疑下,真的是理屈词穷了,但是他作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万物的主宰,不能说出去的话不算数。于是他还是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亚伯拉罕义正词严地问上帝:“把拥有正直的人的城镇全部毁灭,合乎正义吗?”

上帝终于被他问得十分理亏,最后他答应:“如果有10位正直的人,就不毁灭这个城镇。”

犹太人就是这样,他们怀疑一切东西,即使那些看起来十分神圣的东西,他们也决不会不问是非就去相信他们,他们不相信任何貌似强大的东西,不会被他们吓倒。在他们的眼里,任何偶像和崇拜都是错误的,那些偶像不过是一些吓唬人的东西,是不为他们所看重的。他们看中的是他们自己脑子里想的东西、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而不让那些奇怪的东西影响自己的判断。

所以犹太人并不喜欢、也不愿意把他们的领袖视为偶像,连犹太人最伟大的领导者摩西也不例外。摩西带领犹太人逃离了埃及,摆脱了埃及的残酷统治,是犹太人历史上一位伟大的领导者。在犹太人心中,摩西有崇高的地位,但是却不把他视为偶像,他也绝对不是权威。他们不要偶像去安排自己的命运,他们崇尚的是一种独立的思考判断。

对于犹太人的这种不跟从大众的潮流、怀疑一切的态度,犹太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是这样解释的:“因为我拥有犹太人的两个天性——怀疑和思考,所以我发现自己没有受到偏见的影响,而其他的人在运用他们的智力的时候却受到了限制。作为一个犹太人,我随时都准备反对和拒绝附和‘大多数的人’的意见。”他的这些话深刻地解释了为什么犹太人在许多领域都可以获得不同寻常的成就,他们总是以一种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事情,因而他们从来不受社会的既定成见的影响,自由地发挥他们的才能和想像力,即使他们处于少数派的地位,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有时候,民众可能就如同“群盲”一般进行着集体的犯错而浑然不觉,大多数可能因此而毫无意义。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当我们走出社会的时候,你不可以完全相信任何人的经验和建议。你应该首先做的是怀疑和判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5-17 17:30:13
有一则《小马过河》的故事寓意深刻:小马驮起口袋,飞快地往磨坊跑去。跑着跑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可是离家很远了。小马向四周望望,看见一头老牛在河边吃草,小马“嗒嗒嗒”跑过去,问道:“牛伯伯,请您告诉我,这条河,我能趟过去吗?”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

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过去。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他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你会淹死的!”小马吃惊地问:“水很深吗?”松鼠认真地说:“深的很哩!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叹了口气说:“唉!还是回家问问妈妈吧!”

小马甩甩尾巴,跑回家去。妈妈问他:“怎么回来啦?”小马难为情地说:“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我……我过不去。”妈妈说:“那条河不是很浅吗?”小马说:“是呀!牛伯伯也这么说。可是松鼠说河水很深,还淹死过他的伙伴呢!”妈妈说:“那么河水到底是深还是浅呢?你仔细想过他们的话吗?”小马低下了头,说:“没……没想过。”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

小马跑到河边,刚刚抬起前蹄,松鼠又大叫起来:“怎么?你不要命啦!?”小马说:“让我试试吧!”他下了河,小心地趟到了对岸。

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这个寓言,实际上,似乎在一直在告诉我们批判的怀疑和独立思考对于任何实践者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怀疑一个人说谎,我们就应该假装相信他,因为他会变得愈来愈神勇而有自信,并更大胆地说谎,最后会自己揭开自己的面具。



所有的书本知识都是需要怀疑的,而且不光要从形式逻辑的层面进行反思。孟子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坏书是灵魂的毒药,读得越少越好。对于善于读书的人,决不滥读是件很重要的事情。要求读书人记住他所读过的一切东西,就像要求一个人把他所吃过的东西都储存在体内是一样的荒谬。人靠进食维持物质生活,又通过阅读过着精神生活。然而身体只吸收能够同化的食物,同样,读者也只能记住他所感兴趣的东西,也就是符合他的思想体系或生活目标的东西。当然,(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标,但只有很少人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没有思想体系,就不能对事物作出明智的评价,他们读书也必然徒劳无益,毫无主见。)



读书时,作者在代我们思想,我们不过在追循着他的思绪,好像一个习字的学生在依着先生的笔迹描划。我们自己的思维在读书时大部分停止了,因此会有轻松的感觉。但就在读书的时候,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了他人思绪驰骋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甚多,或几乎整天在读书的人,虽然可以借此宽松脑筋,却渐渐失去自行思想的能力,就像时常骑马的人渐渐失去步行的能力一样。有许多学者就是这样,读书太多反而变得愚蠢。经常读书,稍有空闲就读书,这种做法比体力劳动更容易令人思维麻痹,因为我们在干体力活时还可以沉湎于自己的遐想,一条弹簧在久受外力的压迫之后会失去弹性,同样,我们的头脑如果经常处在他人的思想影响之下,也会失去自己的活力。又譬如食物能够滋养身体,但吃得过多,反使胃肠受累,损害健康;而我们的精神生活如果向外摄取过多,也是有害无益的。读书越多,使你的头脑就像一块重重叠叠书写的黑板,每一篇读过的东西能够留存的越少。读书而不思考,就不可能心领神会,得到的浅薄印象往往稍纵即逝。就像我们所摄入的食物只有五十分之一能够被身体吸收,精神食粮也只有小部分真正成为大脑的营养。况且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好像沙上行走者的足迹:我们也许能看到他所走过的路径,但如果要知道他在路上究竟看见了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充满怀疑的眼睛。



对待历史我们也要带着怀疑主义的思想武器。历史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政治的,另一种是文学和艺术的。前者是意志的历史,其内容是可怕的,无非是恐怖、受难、欺诈和杀戮等等。而后者是睿智的历史,其内容是欢愉明快的,即使在描写人类的迷误时也显得令人神往。无论哪一种历史都值得我们批判性地思考、辩证地接受。



普朗克是我们应该尊敬和学习的一个典范。这不仅因为他是量子论的创立者,更因为他的自我批判精神。他用后半生的大部精力,力图否定自己创立的量子论,却未获成功。



科学秉持批判的精神,以怀疑一切的眼光审视世界。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以怀疑一切为格言是自然的。没有怀疑一切的精神就没有现代科学。列宁说过,如果妨碍了人们的利益,几何公理也会被推翻。几何学的平行公理是被推翻了。但这不是为了什么利益,而是出自怀疑一切的批判精神。当然,这一结果最终是有利于人类的。没有平行公理的非欧几何可以用于电机工程,这是它最世俗的应用。它最著名的应用则是促成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从根本上革新了人们对引力和宇宙的认识。然而,非欧几何的最大贡献是它彻底解放了认识论,令怀疑一切成为人们认识未知世界,发展科学的不二格言。几何公理都可以怀疑,还有什么是不可怀疑的呢?十九世纪非欧几何的发展直接为二十世纪初物理学的大发展做了认识论的准备。前面讲到相对论。量子论的发展也是一样。普朗克从黑体辐射现象发现能量居然是不连续变化的;德布罗意发现所有粒子居然都是波,而所有的波又居然都是粒子,只是它们的运动规律在微观世界里与牛顿告诉我们的完全不同。所有这些革命性的发现,没有‘怀疑一切’的精神都是不可想象的。



确实存在悖论。例如“世间无真理”或“没有绝对真理”。这种命题如果为真就是真理或绝对真理,从而否定了命题本身。可见它们只能为假。类似地,‘否定一切’也是错误的,因为肯定它的前提包含否定它本身。然而‘怀疑一切’不是悖论。它包含怀疑这种思维模式本身,是自洽的,在科学发展和认识进步的实践中被证明为正确的思想方法。怀疑一切并非否定一切。怀疑只是要一再检视现存的理念(包括‘怀疑一切’)是否正确。在许多情况下检视的结果恰恰进一步确证了被怀疑的理念,就像普朗克之于量子论一样。这在科学的发展中常见。例如库仑定律称,两个点电荷之间的静电力,遵从距离平方反比律,即比例于1/r2,r是两点电荷之间的距离。人们怀疑这只是近似的,便设计出各种精巧的实验测量分母上r的幂次。然而至今一切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误差(现已达到万分微小的程度)内,这个幂次可以精确地认为就是2。这便坐实了库仑定律。另一个最常被怀疑的是狭义相对论关于讯号传递不能超光速的结论。经一再的实验检验,虽有过多次被当作是超光速的报道,但在反复分析实验结果后,坐实的仍是相对论的结论,即不能超光速。可以说,自一种新理论提出的那一刻便会出现对它的各种怀疑,和对它的各种严格检验。有的被否定,有的被坐实。物理学的现况是,与量子论或相对论相左的各种理论都被否定,而这二者则被证实为真理。人们仍不断质疑,并继续设计和实施各种花样翻新的实验检验,期盼着突破的一天。这是科学发展的正确认识。



“怀疑一切”就是要对任何事物,特别是现成的,习以为常的观念、命题,反复审视,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它是现代认识论的一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归纳出的思想方法。这在号召解放思想的今天,则越来越为重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