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电盈资产数量庞大,2000年底电盈总资产约为692.03亿港元,其后不断精简,但年均仍高达524.62亿港元(表7)。巨额资产对于电盈稳定资金链主要有两个方面帮助,一方面可以作为银行贷款、债券、票据等融资方式的抵押和担保,另一方面还为分拆上市、资产处置等资本运作留下空间。
但通过分析电盈的信贷资料我们发现,在调整债务结构的过程中,电盈从银行贷款及发行债券大多通过香港电讯原有资产提供担保。在其共约1014亿港元的贷款中,约 899亿港元由原香港电讯作为贷款人或提供抵押物,占贷款总额的88.58%。
创造价值失败
分析结果显示,李泽楷为收购香港电讯而背上的巨额债务,并没有通过创造价值增量解决。为调整债务总量和结构,李泽楷曾将原香港电讯的移动电话业务等电讯资产出售给Telstra,并占用公司现金流还债。李泽楷不仅没有为合并后的电盈创造新增价值,而且出售资产等对香港电讯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包括公司业绩降低,挤压了自身的发展空间,并可能使电盈的扩张受限。
电盈出售“区域无线服务”(RWC,当时香港最大的移动电话公司)等原香港电讯的核心业务,使电盈的电讯业务收入大幅缩水。根据Telstra年报,RWC的年均收入一直在40亿港元之上,2001年达49.17亿港元。而电盈年报显示,恒通(REACH)收入起伏较大,2001年最高达到99.78亿港元,2004年为63亿港元(表8)。RWC和REACH的收入2001年达到148.95亿港元,而同年电盈的电信业务收入达198.27亿港元。2004年,RWC和REACH收入为103.2亿港元,而电盈的电信业务收入为153.34亿 港元,RWC和REACH的收入是电盈电讯收入的67.3%。也就是说,出售了相关电信资产后,电盈的收入规模平均降低了约32%(电盈仍持有REACH50%权益)。
此外,经营环境的变化使电盈雪上加霜。1995年6月,原香港电讯的固定电话市场专营权届满,香港政府增发3张固定电话运营牌照,之后不断放宽市场准入,直到2003年完全取消牌照限制。期间众多本地财团加入电信市场的争夺,主要包括九仓电讯、和记电讯、城市电讯和新世界电话(2002年12月更名为新世界电讯)等。2000年6月,香港立法会通过《2000年电讯(修订)条例》,引入多项保障竞争的规定。如根据第36A条“局长可决定互连条款”,电盈需要将其电信设备与其他电讯公司共用,根据第7G条“价格管制”规定,电盈需接受电讯管理局的价格管制。
出售电信资产,加上经营环境变化,电盈的电信业务表现不断走低,进而拉低整体业务表现。其固定电话市场占有率从2000年超过90%下滑到2005年的68%,电信业务收入一直呈下降趋势,2005年仅为2000年的78.77%,集团整体收入由于地产等其他业务拉动,6年来也仅有8.76%的增长;在2002年之前不断走高的EBITDA(扣除利息、税收、折旧、摊销前的利润)也掉头向下,2005年跌到了2000年的水平;2000年净亏损达到1292.97亿港元,在2004年持续盈利之前年均亏损355.64亿港元,2004年之后电盈年均盈利虽仅为17.21亿港元,但总算是摆脱了持续亏损泥淖。
挤压自身发展空间
断臂削债使电盈一度退出移动电话市场。虽然2005年通过收购持有3G牌照的SUNDAY重回市场,但SUNDAY只是香港最小的移动运营商,2001年其收入仅为14.22亿港元,而且此后经营情况连续恶化,到2005年收入仅为11.59亿港元,并且连年亏损,2001年到2005年年均净亏损约为0.97亿港元(表9)。电盈在2006年初推出3G免费试用活动,但半年内注册用户仅为11万,而根据香港电信管理局统计数据,截至2006年4月香港的2.5G及3G流动服务用户接近194万,原SUNDAY用户数量有限在一定程度制约了电盈移动业务发展。
反观Telstra,收购RWC后,又以其为主体成立Telstra CSL控股公司,并在2001年取得香港3G牌照,承延One2Free和1O1O两个品牌,逐步完成在香港移动市场的布局。2005年12月8日,CSL宣布合并新世界流动电话公司,引起市场广泛关注,新世界流动电话公司是香港本地2G运营商,拥有用户130万户。完成合并后,CSL的用户数量从130万户扩大到260万户,合并公司2005财年营业收入约为60.06亿港元,EBITDA约为16.48亿港元。
对外扩张受限
从扩张上讲,“新加坡电信”是比较合适的比较对象。香港和新加坡同为亚洲经济四小龙,人均GDP均为2.6万美元左右,两者的本地消费市场都比较有限,香港人口接近700万,而新加坡不到350万,两者的电信市场都在2000年前后全面开放,“新加坡电信”的本土电信收入也在市场开放之后持续走低。但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新加坡电信开始向周边市场扩张,包括2001年收购澳大利亚Optus,通过对海外市场的渗透,回避了本土市场容量和市场竞争的影响,其中Optus的贡献最大(表10)。
同样的情况下,为什么电盈没有成功收购海外电讯公司呢?没有进入中国内地市场是因为受到相关政策因素的限制,而没有进入其他市场则与李泽楷收购香港电讯背上巨额债务,在财务资源上的局限有关。电盈的资产负债率在2005年之前一直在110%以上,2005年也只降低到94.87%,新加坡电信相对谨慎,集团资产负债率基本上稳定在50%左右。事实上,新加坡电信在2001年收购Optus的时候,李泽楷正忙着出售移动通讯业务RWC等核心电讯业务凑钱削债。
此外,电盈曾联合德州太平洋集团(Texas Pacific Group)在2002年12月向大东电报局提出收购要约,但大东电报局予以拒绝。大东电报局曾在2000年将香港电讯出售给李泽楷。根据大东电报局2003年年报和官方网站数据,其股价在2000年曾达到1561.5便士,但随着科技泡沫破灭,同时扩张失败,股票价格一泻千里,截至2002年12月31日,仅为46便士,其市值降低到约16.79亿美元(131.02亿港元)。对于这个总市值仅131亿港元公司,电盈仍难独自吞下,也从侧面反映了债务压力对其扩张的影响。
债务比例依然偏高
纵观李泽楷6年来的进退,其收购香港电讯使用债务杠杠过高。世界杠杆收购鼻祖KKR使用的杠杆比例一般也只为70%左右(参见参见本刊2005年12月号封面文章《KKR如何收购安费诺》),而电盈在2000年通过配股、发债及自有留存资金偿还约43.5亿美元(339.3亿港元)债务后,资产负债率仍高达120.42%,直到2005年才降低到100%之下。而同样主营固定电话网络的中国电信(0728.HK)和网通的资产负债率分别平均在55%和70%水平。此外,为偿还债务曾变卖约300亿港元资产,虽然降低了债务总量,但资产项目同时降低,资产负债表两边同降,资产负债率则居高不下。
与此同时,李泽楷完成收购之后,在提高公司运营上缺乏建树,公司业绩年年走低,这里有整体环境的原因,也是出卖电信资产饮鸩止渴的结果:在此情况下,现金流仍被挤占用于偿债,进一步影响了正常经营扩张,使电信业务的竞争力继续降低。6年挪腾,电盈从原净资产达383亿港元的巨型蓝筹蜕化为净资产仅27亿港元的“壳”公司,其股价也持续下跌,如果投资者在2000年买入“电盈”并一直持有到现在,持股市值已经缩水约96%。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泽楷在全球互联网泡沫时期,以泡沫股票和120亿美元银团贷款,自己未花一分成功收购原“香港电讯”,并在电盈的债务总量降低后,成功套现退出,共计获利80多亿港元(李泽楷在2004年曾减持“电盈”约2亿股,套现约10亿港元)。■
李泽楷筹资还债四法
分拆上市
电盈主要有两次分拆上市的运作,分别是盈大地产(00432.HK)和合纵连网(08107.HK)。通过将地产业务分拆上市,解决了偿还债务所需资金,而通过运作“合纵连网”,不仅转嫁资金损失,还白得公司资产。
2004年4月李泽楷借壳香港上市公司东方燃气,将电盈旗下价值65.57亿港元物业管理公司分拆上市,并将东方燃气更名为盈大地产。2004年电盈通过三次减持、配售盈大地产共8.05亿股,套现约20.01亿港元,同年12月出售盈大地产旗下香港电讯盈科中心套现28亿港元。而盈大地产资产负债表显示,在其他关联负债科目没有大额变化条件下,“欠最终控股公司款项”、“欠关联公司款项”、“来自最终控股公司贷款”、“来自同系附属公司贷款”等科目 2004年比2003年减少约53.8亿港元,由此我们可以合理推测,“盈大地产”通过配股、卖楼等“运作”共筹集的48.01亿港元资金以偿还股东贷款形式回流电盈。与此相对应,电盈在2001年至2003年均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调整债务,而在2004年并没有类似资本动作情况下,“短期借款”和“长期负债”共计减少约51.66亿港元。
电盈获得合纵连网47.9%的股权共约花费0.72亿港元(据招股说明书,电盈两次投资合纵连网共 0.86亿港元,但出售部分股权给公司管理层收回0.14亿港元,其持有的5.04亿股占完成公开发行后股份总数的47.9%)。合纵连网在分拆上市之前获得戴尔电脑(DELL.NASDAQ)和恒基发展(00097.HK)约1.82亿港元投资,2001年3月分拆上市募集资金约1.41亿港元。其后,互联网泡沫破灭,合纵连网也每况愈下,2001年、2002年分别亏损0.34亿港元、1.05亿港元。2003年9月,电盈支付0.96亿港元将其私有化,而当时合纵连网净资产约为2亿港元,其中还包括1.85亿港元现金。分析合纵连网分拆上市到退市的过程,电盈得到合纵连网2亿港元资产不仅一分未花,而且还有0.32亿港元额外收益。
发行新股
在2000年收购香港电讯后,为支付120美元过渡贷款,发行6.37亿股新股(占扩大后发行股本约2.9%),每股价格6.5港元,共计筹集41.41亿港元。在此之后,电盈通过市场配股募集资金共 110.73亿港元,其中2003年通过花旗环球金融配售7.15亿股(占扩大后发行股本约13.32%),每股价格4.4港元,共计筹集31.46亿港元。2005年1月,吸引“网通”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网通”认购约13.44亿股(占扩大后发行股本约20%),每股价格5.9港元,共计收到 79.27亿港元。
除募股筹集资金,电盈还通过发行股份冲抵费用。电盈收购卫星网络通讯服务供应商TTIL的价款8.03亿港元,向TWI购买体育节目使用权的费用3.75亿港元,共计11.78亿港元均通过发行3.58亿新股支付(占扩大后发行股本约4.76%)。
资产处置
通过向Telstra出售核心电讯资产,电盈共收回34.19亿美元。2000年,电盈向Telstra出售“区域无线服务”60%股权和恒通(IP网络公司)50%股权,筹集资金28.05亿美元。2002年,电盈又将“区域无线通讯”剩余40%股权出售给Telstra,收回6.14亿美元。
2004年4月分拆地产业务上市后,当年12月“盈大地产”以28亿港元出售香港电讯盈科中心。香港电讯盈科中心注入上市公司不到8个月即出售套现,这样“先注入,后套现”的操作对电盈的现金流和控股权有怎样的影响呢?
在“先注入,后套现”情况下,电盈持有“盈大地产”16.48亿股新股、35.9亿港元可转换票据,在票据转换为普通股之前,电盈所持有16.48亿股新股占“盈大地产”93.43%的股权。在减持、配售“盈大地产”共8.05亿股后,电盈仍以9.61亿股保持51.07%的绝对控股,若价值共计 35.9亿港元的票据将来全部转换为11.9亿股普通股,电盈的持股比例将上升至70.02%。
假设改变为“先出售,后注入”的操作方式,先期出售香港电讯盈科中心,处置资产流入电盈28亿港元不变(该物业在8个月中增值不超过3%),但可注入的资产将从65.57亿港元减少到37.57亿港元,可换取“盈大地产”的新股数量将由原28.38亿股降低到19.03亿股,同样减持、配售8.05亿股之后,最终剩余10.98亿股所占的股权比例仅为51.55%。“先注入,后套现”实际上使电盈现金流入不变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上市公司的控制。
费用外包
2002年9月,电盈开始大规模精简人员,意图降低成本。当年通过推行创业承包计划、成立“萃锋”公司等操作,将网络安装、保养服务等非核心部门外包。上述变动使电盈的员工数目当年减少约3023人,同时员工成本降低约7.46亿港元。之后电盈不断精简员工,2005年由于收购香港移动运营商 SUNDAY使员工数增加,但员工成本一直降低,2005年只是2001年的59.19%,同期高管的现金收入并没有类似变化(表)。
对于员工薪酬水平普遍降低的问题,电盈推出股权激励计划,将员工业绩和收入挂钩,对于成绩突出的员工予股权奖励。从2001年到2005年电盈员工共计获得认股权证3.9亿份,而高管层同期获得认股权证1.9亿份,约占员工期权数量总数的48.71%。其中电盈副主席袁天凡总共获得2753万份,董事总经理苏泽光获得1550万份,财务总裁艾维朗获得940万份,其他高管获得数量从200万份到700万份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