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中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发达的状态下,人的认识中,主观腻断的成分会多一些,主观唯心主人的成分会都一些。其实客观唯心主义本质上也是主观唯心主义:因为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是在某个神仙或者上帝的支配下运转的,可是某个神仙和上帝实际上是人主观捏造的事物,客观上并不存在。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的认识中,客观的成分越来越多,主观的成分就越来越少。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存在这样的一个趋势,自然科学尤其如此。
其实,社会科学高度发达的结果,就是社会科学逐步的自然科学化。
主观的、唯心的成分之所存在于我们的认识中,是因为我们的认识能有限,而客观世界却很复杂,超出了我们认识的能力。
现实生活中,许多东西我们暂时无法用客观的科学来解释,并不意味着将来科学无法解释。
暂时找不到科学规律,结果就用主观的、唯心的东西来解释,是不负责的人的表现。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解释不清面包和棉衣的关系,就认为存在一条棉衣和面包的主观的无差曲线。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的做法:他们解释不清楚某个现象,就选择了2种方法来不负责任的解释,第一种方法就是“人们感觉是那样”,第二种方法就是“上帝认为是那样”。
我觉得社会科学研究要注意放弃主观的成分。对于解释不清的现象,最好是暂时不作出任何不合理的解释。可是,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明明知道自己的理论存在问题,还想方设法想让别人接受,他们就是不敢站出来说“我的理论只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本身是不完善的,甚至是错误的”。马克思、李嘉图、凯恩斯、萨缪尔森、费雪、阿罗、哈耶克等人,都是如此,其中有许多诺奖获得者都是如此。实在让人觉得遗憾!
经济学家们最需要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