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行业分析报告
2194 3
2007-03-02

“作为私募基金管理人,到了时间

我们就得退出来,而且根据协议,未来5年之内我们不得再在中国投资咖啡类企业。”10月25日,站在中国大饭店10层自己的房间里,回忆起8年前决定把星巴克咖啡引进中国时的情景,63岁的徐大麟心中不免生出些许感慨。

楼底下位于中国大饭店第一层的星巴克里仍然人来人往,人们悠闲地在星巴克中国第一店内放松自己的心情,很少有人意识到地处北京、天津的62家星巴克咖啡店已经易主。

第三空间

尽管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星巴克在中国的成功是自然不过的事情,但当时很多人都怀疑,向一个以饮茶为主的国家推介上等咖啡的成功机会有多大?1997年,当徐大麟和王金龙(现任星巴克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Howard Behar(时任星巴克国际主席)第一次见面时,还没有多少人会想到星巴克在中国竟然拥有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

凭借在中国内地5年多来的投资经验,当时徐大麟和他的汉鼎亚太就觉察到了国内蓬勃发展的中产阶级的力量,“像星巴克这样的国际品牌正好迎合了中产阶层消费者的需求”。

不过,最先“吃螃蟹”的大多数还是外国人。在曾经担任中国创业投资公司(ChinaVest)执行董事的赵军眼里,过程往往是这样的:“那些在本国已经体验过这些国际品牌的消费者到中国后如果发现了相同或者类似的消费场所,很快就会成为第一批消费者;然后他们周围的人也会走进来尝试着消费一、两次;当这些人也觉得不错的时候,就会带动更多的人进场消费。”

ChinaVest曾经试图把美国的星期五餐厅引进中国,但是由于价格、定位、管理等各方面的原因,星期五餐厅在中国的发展很难让人用“成功”来形容。相应地,ChinaVest在其中的投资也“蚀了本”。

“我们卖的咖啡不只是装在玻璃瓶里的黑色速溶粉末。”星巴克咖啡国际有限公司总裁马丁·寇尔斯表示,星巴克一直致力用“星巴克体验”的美式咖啡文化打开中国的“茶文化”市场:“这不是同中国的‘茶文化’竞争,而是让更多的中国人去体验咖啡文化的不同韵味”。

事实上,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大城市,星巴克已经成功地把自己的咖啡店塑造成了人们在公司、家之外的“第三空间”。

四分天下

目前星巴克已在北美、拉丁美洲、欧洲、中东和太平洋沿岸37个国家拥有超过1.2万多家咖啡店,员工超过11万7千人。根据市场情况的不同,星巴克在全球采用了4种不同的组织结构:在英国、泰国等地,星巴克通常持有100%股权的独资自营模式;在日本等地,星巴克占50%股权的合资公司模式;在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以及上海等地,星巴克占较少(一般在5%左右)股权的许可协议模式;在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北京等地市场,星巴克不占股份采用纯粹授权经营的模式。

不难看出,星巴克在拓展国际市场初期股权投资的比重基本上和目标市场跟美国市场环境之间的接近程度成正比,例如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时基本上就采取了不占股权或者只占很少股权的授权经营模式。

星巴克针对中国等市场采用这种进入策略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可以极大地发挥资本杠杆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通过这种安排来尽可能地降低扩张行动对于公司财务报表的不良影响。创建于1971年的星巴克咖啡公司在1987年被现任董事长霍华德舒尔茨收购后,于 1992年6月作为第一家专业咖啡公司成功上市(纳斯达克:SBUX)。

通过汉鼎亚太、统一集团、美心食品等合作伙伴,星巴克不但在进入中国市场初期只需要投入少量的资金或者根本就不需要投资资金就可以自己的品牌传递给目标受众,而且等到其在中国的授权经营体系进入正常发展轨道之后,星巴克更是能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从这些合作伙伴手中回购相应的股份以及经营管理权。

单纯从财务角度来看,由于不仅不需要多大的投资,相反可以向美大咖啡、统一星巴克以及美心星巴克收取品牌加盟费、广告费等,星巴克的财务报表不会因为自身进入中国市场的行动而直接受到负面的影响。

“当年我们想要进入的是上海市场,可是人家只授权我们在京津地区经营星巴克咖啡。”徐大麟觉得星巴克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汉鼎亚太缺乏产业背景。套用中国一句古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祖宗们早就总结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用在彼时的徐大麟身上显得特别合适。

2001年7月13日,星巴克在北京开出第一家零售店2年之后,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获得成功。北京申奥的成功不仅直接增添了北京市场的吸引力;更为3年后汉鼎亚太退出星巴克加大了谈判的筹码。

50%到100%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2006年10月24日,经过长达2年多时间的谈判,汉鼎亚太和星巴克的代表终于笑容满面地一起出现在了海内外数十家知名媒体的面前。

根据当初双方签署的协议,汉鼎亚太在北京经营星巴克咖啡店5年(即2004年4月)之后,就有义务按照事先确定的方程式将自己手中持有的星巴克50%的股份出售给星巴克公司。但是由于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突出表现,星巴克公司决定100%收购汉鼎亚太手中的星巴克股权。

“我们是没有责任说一定要把另外50%的股份也卖给星巴克公司的。但是如果对方给出的价格等条件足够优惠的话,作为财务投资者,汉鼎亚太也没有理由拒绝这样的商业交易行为。”徐大麟如此解释双方谈判进行得旷日持久的原因。“由于合同条款的制约,实际上我们也很难把另外50%的股份卖给别人。”

其实,早在跟汉鼎亚太就股份回购问题展开谈判之前,星巴克就已经在中国市场开始了增持股份的行动;并且2005年4月,星巴克还开始在青岛等中国二线城市通过独资方式开设直营店。

相对统一集团以及美心食品公司而言,汉鼎亚太的退出过程耗时最长,但同时汉鼎亚太也算是从星巴克体系当中退得最干净彻底的投资者了。

在2006年10月24日的媒体见面会上,星巴克宣布向汉鼎亚太和其他股东收购北京美大咖啡有限公司(美大咖啡)的控股股东High Grown(香港)的100%股权。北京美大咖啡是星巴克咖啡国际有限公司在北京和天津地区的特许授权经营商,本次收购前High Grown持有美大咖啡90%的股份。

寻找平衡点

High Grown是汉鼎亚太为在北京、天津地区投资经营星巴克咖啡而专门成立的(中间层)控股公司。连同毛泽西、孙大伟等High Grown小股东的投资在内,从High Grown流进美大咖啡的资金总额达1100万美元。对于这一数字,汉鼎亚太董事长徐大麟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只是表示“孙大伟个人在High Grown的投资为50万美元”。

“孙大伟等小股东一共持有不到10%的High Grown股份。”徐大麟接着表示,汉鼎亚太给High Grown投资的第二、三期成长型基金分别成立于1996年和1999年,“期限均为10年,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展期2年。”

换句话说,到2006年,汉鼎亚太第二期成长基金就将开始进入清盘程序。或许正是由于私募基金这种结构上的特性为星巴克在谈判过程“压价”添势不少,很长一段时间内星巴克开出的条件都没能让汉鼎亚太满意。

但是持续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尤其是日益临近的2008年奥运会,同样也使得星巴克没能在谈判中总是显得那么游刃有余:星巴克必须加快在中国市场的“资源整合”行动,以增加其对中国市场的承诺。

最终,时间使得汉鼎亚太和星巴克找到了一种令“双方满意”的交易方式。“我们在中国台湾、菲律宾、新加坡等地区和国家为星巴克的扩张行动也帮了不少忙。”徐大麟说“他们欠了我们一个人情。”

对于High Grown最终定价大约为6000万美元的说法,徐大麟和星巴克双方均未置可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0-16 10:40:32
haohaoahaohaaoa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17 16:44:14
谢谢分享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2 02:00:40
不错的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