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08-11-13 20:20:00

   Q = PT式中:  

  Q ------ 使用价值量       

   P ------ 社会必要生产率        

  T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价值量因为:    

          Q = pt     

    Q ------ 使用价值量     

    p------ 个别劳动生产率     

     t ------ 个别劳动时间所以:        

      T = pt/P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thread-146590-1-1.html

=======================================================

pengleigz兄:我觉得你这里的推理有问题!以前没有细看,今天再看时发现你竟然犯了一个逻辑上的重大错误!下面:

由Q = PT与 Q = pt     →pt= PT。怎么可能?看来你把社会使用价值量(我设为:Q与个别使用价值量我设为:q)混淆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13 20:43:00
以下是引用林汉扬在2008-11-13 20:20:00的发言:

   Q = PT式中:  

  Q ------ 使用价值量       

   P ------ 社会必要生产率        

  T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价值量因为:    

          Q = pt     

    Q ------ 使用价值量     

    p------ 个别劳动生产率     

     t ------ 个别劳动时间所以:        

      T = pt/P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thread-146590-1-1.html

=======================================================

pengleigz兄:我觉得你这里的推理有问题!以前没有细看,今天再看时发现你竟然犯了一个逻辑上的重大错误!下面:

由Q = PT与 Q = pt     →pt= PT。怎么可能?看来你把社会使用价值量(我设为:Q与个别使用价值量我设为:q)混淆了!

呵呵,在你那里还有个社会使用价值量啊?它和个别使用价值量有何区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13 21:13:00

公式:1、Q=q1+q2+。。。。。qn;(n为人数)

2、社会必要生产率(我设为:F)F=Q(社会使用价值量)/T(社会劳动时间);

3、个别生产率(我设为:f)f=q(个别使用价值量)/t(个别劳动时间);

4、当T=t时,F=f1+f2+.。。。。+fn。(关于这个同时性,我们两年前好像讨论过,应该是在《使马克思的经济学数学化,并解开“价值”之迷》一帖。

5、P是F(社会总必要生产率)的倒数=1/F;我称之为社会必要使用价值量的生产时间成本率(我设为:P);

6、p是f(个别生产率)的倒数=1/f;我称之为个别使用价值量的劳动时间成本率(我设为:p);

当然,还有许多概念符号化,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都是为了当初我个人所理解的马克思经济学公式化做铺垫的,有时间咱们讨论讨论,也希望得到你们的宝贵意见!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13 22:15:3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13 21:23:00

33楼:

你说的Q是全社会使用价值总量。我的Q是一定的使用价值量。两者是有区别的。

你说的F是个别生产率之和,这与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得出的社会必要生产率也是完全不同的(社会必要生产率类似于个别平均生产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13 21:56:00
啊!搞错了F=f1+f2+.。。。。+fn是社会总必要生产率,应该是社会平均必要生产率(我设为:f°)f°=F/n。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13 22:02:00

p°是f°(社会平均必要生产率)的倒数=1/(F/n);我称之为社会平均必要使用价值量的时间成本率(我设为:p°);


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即价值)就是p°的分母,即分子社会平均必要使用价值量对应的时间,就是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即价值)!

某一时空中的社会经济系统的F、f°、f的关系是:

1、F=△f1+△f2+.。。+△fn;

2、F=f°×n;

3、由公式1、2———→f°×n=△f1+△f2+.。。+△fn。

可见,马克思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社会价值)与你的个别劳动时间(个别价值)并没有冲突,在我的公式中相容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13 22:43:4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14 00:35:00

自耕农的农产品不参与交换,那么就是没有价值的

再退而求次,你本身是否具有价值?假使有,是交换创造的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15 07:26:00

奇怪!怎么许多内容被撤除掉了呢?

我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三种:

从某一时空的宏观社会经济系统的角度来说:

1、  马克思经济学是把政府计划领导的整个社会的生产行为看做为完全信息、理性的,因此,政府计划领导生产出来的整个社会的劳动产品就是符合整个社会需求量的产品量,这整个社会的劳动产品量就是社会的必要劳动使用价值量,从宏观社会经济系统的角度出发,这整个社会的劳动产品量或者社会必要劳动使用价值量对应的时间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F的分子T

2、  f°的分子t°即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就是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

3、  还有就是t°×nn是整个社会生产该必要的产品使用价值的人数),t°×n也是整个社会中个别劳动时间t的总和,t°×n=t1+t2+.。。。。。tn;(t1=t2=.。。。。。=tn,即同时性)

但是13都可以通过t°,主要是f°联系起来。

 

我个人见解:

在这个一时空的宏观社会经济系统中t°就是无差异的,即它是从社会总生产率F中按劳动人数平均(无差异)分割出来的f°的分母t°,从公式:F/n= f°可以看出,它本身又可以叠加为总的必要劳动时间t°×n或者∑t1+t2+.。。。。。tn。所以,一般而言t°就是资本论中的商品(资本论中社会必要产品与商品是同一个意思,可见,产品到商品的过程是0交易费用的)q°(平均产量或者使用价值量)对应的t°即“价值”。

 

一句话:马克思经济学是把政府计划领导的整个社会的生产行为看做为完全信息、理性的,把个人或者单个的厂商的劳动生产和消费看做为不完全信息、盲目的、不理性的,社会经济危机正是由于个人或者单个的厂商的劳动生产过量的生产与消费导致整个社会的供求不平衡所导致的,其实,把社会经济危机归罪于个人或者单个的厂商的劳动生产和消费看做为不完全信息、盲目的、不理性的,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要知道政府策略、计划和领导的生产、刺激社会消费的行为也不是完全信息、理性的,也是可能出错的,从历史上来看:许多国家或者政权的政府策略、计划和领导的生产、刺激社会消费的行为并不是由整个社会共同意志体现的,没有民主可言的,政府策略、计划和领导的生产、刺激社会消费的行为往往是有利于其利益群体的,所以,如果以把政府行为看做为完全信息、理性产生的经济学理论来指导社会经济活动,社会经济危机的出现也是不可避免的,近代就有许多例子可以佐证。

我的理论是政治方面实现真正的民主、还政于民,政府的策略、计划和领导的生产、刺激社会消费的行为本来就应该是由整个社会自下而上共同意志的体现!政府组织班子中的每一个人必须是整个社会自下而上共同选举的代表整个社会起码是大多数人的利益的代言人;经济方面实现市场经济、让社会市场自组织、调节与政府策略、计划和领导干涉两方面同时进行,但是,在某一个时期可能会有市场多一点,而在某一个时期又可能会有计划多一点,那么,究竟在某一个时期是市场多一点还是计划多一点的选择是由市场中供求双方的信息较为对称还是政府对整个社会供求的信息较为完全来决定,这个决定不是某一个什么人物代表整个社会宣布的,而是整个社会民主的利益博弈的结果!呵呵!可能有点离题了!

 

 

另外,我又从某一时空的微观个人经济系统的角度来探索时间与空间的价值:

比如:个别边际生产率、个别必要边际生产率、个别劳动平均生产率、个别必要劳动平均生产率等等,由于概念太多一时不知道用什么符号,只能用文字来表述了。由于时间问题暂时说到这里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15 16:43: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15 16:55:00

林兄:

我一直主张,效用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属认识的范围。效用是人们进行活动的依据。因此,按我的理解,效用是不能脱离人的。你说的客体对客体的价值,我觉得不是经济学研究的范围。

很钦佩你在38楼所表述的理想,个人觉得莫谈政治为好。呵呵,个人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16 20:59:00

我理解!

这种以人主要是以个人的思想、显意识或者神经中枢信息系统作为参照系的价值观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只是,我认为这种价值观研究的对象太狭窄了,只能局限在人的心理学意义上,我之所以引入参照系来研究价值,而且把价值对象推广到所有符合我的最大化最小化优化原理——广义经济学原则的经济系统,正是希望使经济学从社会科学中走出来与自然科学融合,无奈没有人能够理解,可惜!

不过没有关系我还是喜欢与pengleigz兄讨论,我这里有一个两年前所写帖子:《[原创]优化效应的概念解读“泛系统价值优化论” 》希望在你读后,对我的理论有进一步的理解,毕竟在国内目前能够有些共鸣而且能够交流下去的网友不多,我觉得你在这个范围内也是有自己的与众不同逻辑所在,咱们求同存异继续探索吧!

另外,不知pengleigz兄能够对我上面的公式给于赐教一二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16 21:11:4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