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926 6
2007-03-05


作者:好年华 提交日期:2007-3-5


  大约在2004年三、四月份,我在强坛发过一篇文章,建议人民币汇率小步、稳健地升值。当时,对于人民币汇率升值还是贬值的争论还是众说纷纭。现在大家看到了,人民币小幅、缓慢升值对于中国经济有利无害。因为这种升值和大幅、急速的升值,对中国企业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在小幅、缓慢升值的情况下,中国企业有足够的时间升级自己的产品和调整出口结构。同时,那些纯粹依靠低价格竞争的低水平出口企业被逐渐淘汰。但由于中国产品与其他国家产品的比价依然在低水平,因此中国企业的出口订单总体上不会减少,而是逐渐由劣质企业集中到优质企业。于是,中国的对外市场依然在扩大,外贸顺差依然持续增长,但企业利润得到改善,技术得到提升,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沿海到内地的产业梯度转移加速。这对中国经济当然是有利无害的。
  
  但是,如果升值过大过急,中国企业难以适应,由于它们总体上的技术水平不高,对外市场就会急速丧失,企业停工停产,工人失业,经济损失惨重,外汇储备剧降,同时将可能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
  
  我当时的估计是,人民币可升值范围在20%左右,按其时的汇率美元:人民币=8.3:1,大致升值上限为7.0:1。后来由2005年7月起,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就升到与港币相同的7.8:1水平,期间也没有象样的调整。这个速度还是过快了一点。如果维持这样的速度,今年下半年将很可能逼进甚至突破7.0:1。因此建议,在人民币汇率接近7.5~7.6:1时,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套利操作,使汇率降回7.8~7.9:1左右。这样也可以让短线投机者略有亏损,对人民币炒作起到某种程度的阻吓作用。如此,至少今年底、明年初维持在7.0:1以内,应是比较可能实现的。
  
  股票和房市,老话题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仍然是,股价高不高?房价高不高?其实,所谓高不高要看你是将之用于“投资”还是“投机”--对于“投资”而言早已过高;对于“投机”而言,什么价位都不“高”,只要它能“更高”。
  
  对于“投资”,资产的价格决定于其用于正常经营的获利能力。现在大多数股票的市盈率早已经超过30倍了,换句话说,一项“投资”要30年以上,就是半辈子才能收回,这当然是高。同理是房价,多数一手房的价格与其出租收入相比,回报时间也超过30年,相当于股票的市盈率30倍以上,当然是高。
  
  但你要是“投机”,不要说现在工行每股不到5元不算高,就是超过50元也不高,只要它能在你预定的时间内升上60元;房子1万元/平米也不高,只要它能在你预定的时间内升到2万元/平米。请注意“预定的时间”,任何投资都有预定的时间,如果工行100年后才能升到60元/股,当然你现在50元去买它就没有意义了。
  
  对于股市,我只能说,去年那种“普天同涨”的局面往后几个月内是不会出现了。今年上半年将以宽幅震荡为主,能在这种震荡市中获利的人,将是十中无一。下半年的情况如何,只有到时才能再作判断,现在言之尚早。另外,不要过份迷信基金。现在地的基金都说自己赚钱,那是因为它们赶上了一个大的上升周期。仅仅两年以前,这些基金无不愁云惨雾,赎回者众,所有基金剩余资金加起来不到200亿。
  
  对于当局者来说,我的忠告就是:股票不好玩,玩者须谨慎。因为和房市不同,房价再高,也是富裕阶层的游戏;房价再低,买不起的还是买不起,不过空嚷嚷。而股票是大众化产品,几万元甚至几千元都可以玩。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不要以为那几千万股民(现在大概过亿了)会很“理性”--涨多了自然有泡沫,也不见他们感谢谁,跌多了全是骂娘的。所以啊,不好玩,不好玩......
  
  对于房价的“过高”(投资前提下),什么老寒PK老潘全是扯淡。根本原因是什么?就是土地,哪怕是使用权都不能自由交易。于是普通市民,乃至一般企业都无法获得建房子所需的土地,甚至自有土地,九十年代后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停止了报建审批。其实,建房子完全没有技术难度,可用的工程队也大把。八九十年代很多企业搞“多元化”,成立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后来为什么大多关门?主要问题就是他们无法获得所需的土地,还“开”什么“发”?于是就出现了房产市场的供应高度集中在少数几家大型企业的情形。而政府主导的批地或卖地,也使许多官员从中获得了黑箱作业、牟取私利的可能。所以,根本的解决方法,有效增加供给,使房产市场软着陆,也解决以权牟私的唯一方法,就是实行土地使用权的可流转可交易,用土地交易税代替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
  
  说到这里要谈一下任志强去年的一篇文章。虽然我对房价持中立态度,但老任这篇东东,不是自己太糊涂,就忽悠得人不行。针对外界质疑房产行业的“暴利”,老任举出一大堆数据,证明房产行业的利润率很一般,大概只有10%的样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房产业暴利没有错,但老任的数据也没有错,原因就在于土地使用权不可流转交易,造成会计账目上的极度错乱和啼笑皆非。由于使用权不可流转交易,它不是商品,无法作为一项“资产”算入自己的资产目录,只能以费用算入当年成本中。
  
  例如,某年某开发商用2亿元买了两块土地的使用权70年,使用了其中1块1亿元,建房的工程费用5000万元。整套住宅售价2亿元。如果使用权可流转交易,那么此时开发商的总资产为土地+房子=1亿*69/70+2亿=2.96亿,总费用为2亿+0.5亿=2.5亿,因此利润率为(2.96-2.5)/2.5=18.4%;
  
  但在目前中国,连使用权也不可流转交易,于是开发商的帐只能这样算:
  总资产2亿元,总费用2.5亿元,利润率(2-2.5)/2.5=-20%。呵呵,何止利润“一般”,还“亏损”大哩!
  


作者:中国第一穷人 回复日期:2007-3-5 02:20:00 
  例如,某年某开发商用2亿元买了两块土地的使用权70年,使用了其中1块1亿元,建房的工程费用5000万元。整套住宅售价2亿元。如果使用权可流转交易,那么此时开发商的总资产为土地+房子=1亿*69/70+2亿=2.96亿,总费用为2亿+0.5亿=2.5亿,因此利润率为(2.96-2.5)/2.5=18.4%;  
    但在目前中国,连使用权也不可流转交易,于是开发商的帐只能这样算:
    总资产2亿元,总费用2.5亿元,利润率(2-2.5)/2.5=-20%。呵呵,何止利润“一般”,还“亏损”大哩!
  
  不对吧,应该按照年化收益率计算还有杠杆.
  一般一个项目自有资金都是10%.也就是实际成本是1.5*10%=0.15
  贷款利息:0.081
  而收益率是:
  5年卖完(2-1.5-0.081*5)/0.15=63.33%
  3年卖完(2-1.5-0.081*3)/0.15=171.33%

作者:好年华 回复日期:2007-3-5 12:14:15 
  不对吧,应该按照年化收益率计算还有杠杆.
    一般一个项目自有资金都是10%.也就是实际成本是1.5*10%=0.15
    贷款利息:0.081
    而收益率是:
    5年卖完(2-1.5-0.081*5)/0.15=63.33%
    3年卖完(2-1.5-0.081*3)/0.15=171.33%
  
  -------------------------------------
  
  你这计算不明白我本文的主要意思:
  
  原因就在于土地使用权不可流转交易,造成会计账目上的极度错乱和啼笑皆非。由于使用权不可流转交易,它不是商品,无法作为一项“资产”算入自己的资产目录,只能以费用算入当年成本中。
  
  如果土地私有,或者至少土地使用权可流转可交易,那么土地或土地使用权将作为一项“资产”算入资产目录,土地交易只是资产在土地(或使用权)和钱之间的形式转化,资产总量不变。
  
  而现在发展商在拍卖会上购买土地使用权的费用只能算作“费用”或“成本”,因为这个土地使用权不是商品,不可流转和交易。
  
  先搞清楚这一条最根本,然后再细算其他,例如你的算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5 13:37:2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3-5 13:38:00

 关于土地使用权流转交易的问题,请参阅:
  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11&ID=94093
  
  关于医疗改革的问题,请参阅:
  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28&id=12095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5 19:27:00
我觉得lz对基金的评价有失公允。
quote如下:
现在地的基金都说自己赚钱,那是因为它们赶上了一个大的上升周期。仅仅两年以前,这些基金无不愁云惨雾,赎回者众,所有基金剩余资金加起来不到200亿。

不能用现在的规模和原来的规模比较,任何事物不都一个艰难的拓荒期么。
对于一个正处于发展阶段中的东西规模扩大本身反而是一个良好信号。
而且基金规模大小和基金给投资人带来多少效益有直接必然的联系么。
当时国内基金可以利用的金融工具又有多少种类呢。而那仅有的几种工具
是否机制够健全来让基金大展身手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近期基金蓬勃发展是建立在基金整体增值良好的业绩上的,不是吹出来的;
这恰恰说明大多数基金经理还是有能力在日益健全完善中的中国金融环境
中把握住行情的有准备的专业人士,获得应有的信赖才公平。
但匆忙上马的基金确实也难免存在良莠不齐的状况,需要投资者理性辨别进入。
特别是对于那些新加入的冲“利”而来的股票型基金更要提高警惕。
个人还是看好经历过风雨艰难成长期的平衡型和积极配置型基金给金融业
健康发展带来的积极效用和最为百姓个人理财值得考虑品种之一的前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5 23:06:00
07年再看看基金,能不能继续保持这么好的盈利?估计答案是否定的,能保持10%的盈利就谢天谢地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7 12:08:00
ti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7 12:27:00
股市是属于投机而不是投资.如果你不懂得及进早退,而象银行储蓄一样等待年末分成那是一个美丽谎言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