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经管类求职与招聘
1245 2
2012-05-19



北京的秋天如期而至,在秋风瑟瑟的季节里,一年中最高峰的校园招聘悄然开幕。才9月Morgan Stanley已率先登场,抢夺第一手最具潜力的人才。由于在进入招聘高峰之前我没有做过任何的准备工作,再加上没有畅通的信息环境,我求职的进程举步维艰。

本来没有打算全身心投入找工作,因为10G的压力已经让我喘不过气来,但是通过几个月的实习,PH.D的魅力对我来说已远远比不上一个国际公司的吸引力了。这时,已经积累的实习体会让我毅然决然放弃飞越,开始艰辛的求职之路。准确算起来,我真正投入求职时已是11月中旬。这个时间虽然看似很早,但是由于缺乏充分的准备工作,“四大”的申请——长经验值最好的机会——早已过去,连后来参加的唯一的Mars的笔试,也无法顺利通过。毕竟,英语考试和求职的笔试还是有些差距的。虽然Mars在整个中国区要人极少,笔试被刷非常正常,但我却对自己的英语能力开始产生怀疑。


在校园招聘最如火如荼的那段时间,我连续申了好多家国际公司都没有任何结果。给Monitor邮寄的简历因为邮资不足被退了回来,由于是在截止期的前一天才寄出的,退回来的时候,时间早过了。申请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和汇丰银行时,由于没有时间去听他们的宣讲会,只能就自己从网上看到的职位申请,一直没有回音,过了好久才从同学口中知道,我申的职位今年在中国没有招聘名额。而还有好多公司在招聘时明确指出只要研究生,我也不知道,当然投过去的简历就必然没有回音了……

凡此种种经验教训,在2004寒冷的冬天经历得多了,心也就慢慢蜕去了往日的浮躁,开始懂得什么叫作“失望”。虽然曾经对自己的英语能力充满自信,虽然曾经历的实习,让我坚信拿到offer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现实的残酷,让我整个冬日都在忍受等待的煎熬,还必须保持冷静,继续上网查看招聘信息和别人的面经,填写各式各样的网申表格,重复每日身心俱疲的求职过程。


在年前的一片offer声中,我的世界冷冷清清,除了两个一面,再加上一个笔试。相比面霸、笔霸、offer牛人,我积累的经验少之又少。同学和家人都开始极力劝我不论大小公司都要去投去面,不论什么样的公司,不论自己喜欢与否,都要先尝试看看,不要挑三拣四。但是,我坚持认为第一份职业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并不亚于高考时的选择,甚至比高考更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必须慎之又慎。

果然命运最终还是对我投来一丝阳光。春节前几天,CCER的网上贴出了McKinsey招聘的消息。招聘要求写得很简单,相比以前大企业校园招聘的大张旗鼓和条条款款的约束,这个招聘启事让人觉得有点意外的轻松。所以,我把简历寄到目标邮箱后,由于无声无息的时间过长,甚至渐渐忘了自己投过McKinsey。


2005年3月初,刚回到北京,还没进入找工作的状态,一个从天而降的电话,让我在经历了长时间煎熬后的人生,顿时变得清晰起来。

整个McKinsey的招聘分五轮。第一轮简历筛选,然后是四轮面试。而其中的前三轮面试非常紧凑,七天之内就完成了。


最开始的两轮是标准的咨询公司case面试,考察逻辑思维和对案例宏观把握的能力。其中的第一轮尤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一共面试了10分钟,案例是问我如果外国化妆品公司想要进入北京和上海市场,我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些怎样的信息。我只说了三个词: family income(家庭收入)、city economic data(城市经济数据)、existing and potential competitors(已有的和潜在的竞争者),就被面试官转移了话题。直到我接到第二轮面试通知,我才走出了对一面被刷厄运的担心,第一次真正觉得McKinsey可能就是我的落脚点了。

第二面是来自台北的电话面试。问题和上次差不多,是问我如何评价中国自行车市场的market size(市场容量)。在后来和未来同事的讨论中,我发现我的回答思路与他们的不是很一样。他们都是从对市场的具体数字规模的估计开始,一层一层往下分离因素,计算最后的预估数字。然而,我却是对我预期调查的各个方面的信息,作一一列举,再一一论述具体的数据项目,以及预期达到的效果。这一后来被未来同事认为具有经济学背景的分析方式,最终让我顺利闯入第三轮。


最值得一提的是第三轮,从上海过来的PH.D学历的部门经理。这次面试不再是案例模式,而是与他在半个小时的时间内“斗智斗勇”。由于我有经济学的背景,他又恰好做过这个方面的研究,在我短暂的自我介绍之后,他看到我所修过的课程中有新制度经济学,于是开始和我讨论关于中国GDP上行和中国股市下行的矛盾。听他说出这问题后,我只能说脑袋里一片空白。长时间的失落情绪已经让我丧失了关心时事的兴趣,但实际上这是最近比较热门的话题。这位非常和蔼的经理让我通过常识来分析,不需要借助任何学过的课程背景相关知识作专业的分析。在他看来,记得多少课程上学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商业直觉(business sense)和常识(common sense)。对宏观经济问题的解答,我在求职期间积累不多,只能尝试用自己所能想到的相关理论和逻辑去解释。经历了半个小时高强度的不断被追问的煎熬,出来后我的感觉很糟,而第四面的通知在整整苦等了两个星期后才到达。其间的煎熬难以言传。

第四面后的第二天,正在北大上课的时候,电话从上海打了过来,人生的第一个offer终于降临。由于这是唯一的一个offer,我没有同时拿到若干offer的同学的那种抉择的艰难,毫不犹豫就接了下来,结束了并不算丰富却心路坎坷的求职之路。到嘉里中心签完offer走出大楼的时候,我才开始意识到北京春天的美丽,而生活,像涅槃重生一样重新充满了活力。



如果我没有经历前面几个月的求职浮沉,在最后面试的时候就不会有一种紧张之余“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冷静,特别是在第三面,不大可能会有与面试官好好沟通、神闲气定充分展现自己能力的心境。当然,再往前看,如果没有前面一点一滴的积累,我最后也难以在人生的转折处,抓住自己的梦想。“幸运”确实眷顾了我。


如果说要总结些什么,那以下的几点可以借鉴一下: 首先,当然也是最重要的,英语一定要修炼到家;其次,如果有可能的话,尽可能多地参与学校或者是公司的实习,即使不能准确地评价这样的活动会否影响到学业,但是出去做点事情,总能学到一些在课堂里学不到但却非常有价值的东西;最后,一定要事先做好人生的规划,作好充分的准备,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才不会错过。


四年的浮沉,有如涅槃一般耐人寻味,是我生命中重要的转折。在今天定稿的三天后,我就要登上去往上海的火车了。稿子写了很多天,反反复复,总是无法将所思所想准确地表达出来。涅槃一样的心境可能就是如此吧。封存昨日的种种,背上行囊,走向远方,明天的我会在什么地方开始一段新的征程?至少我知道,有亲人和朋友的关心、分享,不会孤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5-19 10:21:38
我认为此贴写的比较真实,比较励志,故转下来了。但转载此贴并未征得原创者同意,原作者如看到觉得不妥。我会把它撤下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19 10:53:48
顶一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