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暴人(一)
历时近半年的求职经历可能对我来说是告一段落了.我是一个很怀旧的人,总觉得经历了一段生活,就应该留下点什么东西,无论是否示人,总可以留给自己以后回忆.尤其是人生中的第一次.
以前也看过很多人写的求职故事,像SNOOPYZZQ的,系统性很强,信息量大,分门别类,有条不紊,很适合以后的同志们参考。让我佩服得紧。可是要我写这样的东西确实难度颇大,况且既有高人立极,自己再模仿未免有东施效颦之嫌.而且我知道的信息确实也有限.我更倾向于写成随笔一样的东西,有时候可以加入一些自己的议论,有时候可能离题万里,大家看的时候没兴趣尽可以跳过.
也许先对自己的背景简单介绍会有助大家理解后面的经历吧。
我,男,81年生人,99年进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成绩还可以,每年都有奖学金,可惜从没拿过头奖,至今遗憾。
平时比较活跃,参加了很多社团活动,大一自办社团,以后又在爱心社,SICA等校内社团做过.比较讨厌官方机构,从没在校团委等部门混过.但在光华的学生会做过.
参加了北大文化产业研究所与时代华纳合作办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工程,认识了不少业内人士,长了很多见识。自我感觉对后来的求职是很有帮助的。
参加过学校的创业计划大赛。在参赛过程当中真的学到了不少东西,锻炼很大。后来虽然由於非水平原因没能获大奖,但也对自己有很大的提升。
大四上学期的时候作为交流学生到美国学习了四个月。其实,没学到什么东西,光玩去了。但好处是让我以后说英语摆脱了紧张感,后来我参加的面试全部是用英文进行的,得益非浅。
说到求职,大家肯定也都听过或者传播过很多所谓牛人的故事。对於此,我想起一位我很欣赏的师姐(她现在在一家顶尖的咨询公司工作,也是大家眼中的牛人)的话:“在我眼里从来没什么牛人。”
对此我大加赞赏,本来嘛,求职就是很私人的事情,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未必有什么地方就是最“牛” 的,更未必去什么地方的人就是最牛的。很多人觉得去咨询和去投行是职业发展的捷径云云。我的观点是,如果你把人生看成一条路走到黑的过程,当然可能有捷径可言,否则,未必什么道路就是最优的。任何经历都是自己的财富。
我一直认为,不是去了某些特定行业或者公司的就是牛人,真正的牛人是自己想去什么地方就能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的工作的。所以,如果你喜欢咨询,你能进咨询公司当然就是牛人,如果你喜欢作会计,就进四大,那你也是牛人。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又想批评一下光华内部的氛围。似乎大家的价值取向太统一了,(至少占据话语权的价值取向是如此) ,大家天天口里传播的是所谓牛人的小道消息,心里想的是如何变成更牛的人。这种文化以前被我称为“后妃意识” ,仿佛皇帝的后宫一样,等级森严.更有甚者,搞了一个什么排位一样,宣称进外资投行的最牛,外资咨询次之,国内投行再次,接着是财富500强企业什么的。对於一个商学院来说,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绝对不是好事。至少缺乏企业家精神。还真没见光华出过什么商业巨子,也许有学院建立时间不长的原因,但我想内部文化的畸形也不可忽视吧。
都是暴人(二)
讲了半天好像离题万里,现在还是转回来讲点和找工作有关的东西吧。
我个人来说呢,从大二开始一直就对咨询很感兴趣。一是觉得做的东西很有意思,能接触不同行业,新鲜东西。二是从长期而言我是准备自己创业的,干咨询能迅速为我以后在商业领域的发展积累经验。当然,呵呵,还有收入比较高的原因。(BLUSH,穷怕了)
一直到去美国之前,我都是准备上研的。我的理由是觉得自己的心理成熟度,技能,实习工作背景都没有达到咨询公司的要求。上两年研究生提供了一个缓冲和提高的机会。於是,在去美国交流之前,我参加了系里的保送研究生面试。面得没什么感觉,但据说以前去曼隆的学生保研都没有问题,所以,我也就没有太过於担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三结束的那个暑假,班里的同学突然疯狂的开始寻找地方实习。当然是为了以后求职的时候在简历上有突出的一笔。我对这个东西没什么认识,平时又不关注,信息量少,一直没什么机会。看大家这么狂热,於是我也觉得这应该是种好东西,便也心向往之,偏又生性疏懒,不愿意孜孜以求。於是只能作壁上观。
天天听那帮人嘴里念叨什么Morgan Stanley, J.P Morgan之类的东西很是郁闷。也对光华的压抑的文化有了初步认识和自己作为旁观者的看法。直到看着同学们纷纷去什么Goldman,P&G之类的才开始有点着急了。但好像按正常程序到学校招实习的公司都过了(我也没反应过来它们是怎么过的) 。只好自己找路子。
我也在网上向GE投过简历,当时饥不择食,报的是暑假在上海的HR工作,(从GE CHINA的网站上看到的)自己没什么相关的背景和经验,兴趣也不是特别大。结果发出后一分钟上海总部就打来电话面试了。当时手机显示不出电话号码,一接电话一个男士就称是GE CHINA的,可怜我一点经验没有,都紧张得蒙了。结果聊了8分多钟看来对方就对我没有兴趣了,呵呵,最后当然是废了。
后来一个师兄介绍我去他供职的一家国内咨询公司实习。我也很高兴,虽然国内咨询和外资咨询客户和市场细分大不相同,但毕竟能感受一下气氛,培养一些基本的技能。本打算去了,但后来自己暑假安排太多,日程早满,公司要求至少实习一月。最终只能遗憾放弃。另外介绍了两个同学去,他们在那里作得都挺愉快的,最后有一个同学还准备毕业留在公司的
最后,我想起我读的那个文化产业班的班主任是华纳唱片中国公司的老总。於是撺掇班上的同学去央求班主任。呵呵,老总很好说话,把我们安排到华纳唱片与国内一家音像公司合资的一个演艺经纪公司。而且实习的时间也比较灵活。由该公司老总亲自指派人带我们。
我由於暑假事情很多,去了趟少林寺,又去了趟韩国,结果实习的时间也就两个星期。不过在公司的工作真的很有意思。公司的业务是艺人的演艺经纪。我的工作是商务拓展部助理,具体来说就是收集艺人资料,分析特点,与商品配合,制定其长期的演艺发展和广告计划.我自己对营销本身很有兴趣,作得很开心,还兼带着见了不少艺人,呵呵,很是开心。(大家都有八卦的天性嘛) 。
我在公司的经历对於后来的求职,尤其是在咨询公司还是很有帮助的。咨询公司多很看中背景的多元化,也很强调人际交往的技巧。而在经纪公司,和艺人打交到,确实也很需要技巧。在公司带我做的姐姐就很鼓励我去麦肯锡,说觉得我挺适合咨询的。结果让她失望了.不过也有坏处,就象我在面试一家外资投行的时候,那个VP就问:“你怎么会去这个公司实习?” ,确实,这个工作和金融一点不沾边,当时也让我颇为尴尬。
从韩国回来没几天就踏上了赴美的历程。一直到这个时候我还是下定决心保研的,也从没想过会有多大的问题。准备老老实实在学校多呆两年。
在美国的头两个月真的很开心。平时的时候拼命的学(好久没这么刻苦地学习过了) ,周末的时候拼命的玩,不断接触新鲜的东西,新的感受和体会。当时我萌生了一个想法,要主动去多经历一些东西,以后可以写一本书。结果后来找工作的事情参和进来,忙乱了手脚,书一直到现在也没有眉目,颇为遗憾。
到10月份的时候,突然发生了变故。当时正是国内这边保送研究生的程序开始的时候。奇怪的事情接二连三发生。先是我和另外两个同学填报的专业给弄错了,后来又不知不觉地被淘汰了。那时候给我的打击真是很大,以前的全盘计划化为泡影,顿时处於了一个毫无着落的境地。之前从没想过找工作,对於过程也一片陌生。还好,当时几个失意的朋友在一起,互相安慰,鼓励,算是度过了这场心灵危机。
这时候,我开始认真地考虑以后的职业发展了。本来ZZQ正在求职道路上孤军奋战,有这么多同志加盟也很高兴。於是他提议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在后面的两个月中,我们都经历了一段紧张充实的日子。大起大落,世情冷暖。六个人互相鼓励,共享信息,还经常一起讨论,交流,真的还是有很大帮助,否则我们都不可能走到今天。尤其是ZZQ,我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无论是信息性的,还是方法性的。所以后来我听说他拿到UBS的OFFER的时候,真得很替他高兴,赶紧从火锅店赶回宿舍,握其手说了很多感动的话,结果还把这嘶给吓住了,因为从没见我这么正经的说过话。在努力的过程中,大家也建立了很深厚的友谊。
有时候我常想,这些共患难的朋友会是一生的朋友。
我想从我的经历中或许有一点经验是,求职过程中不妨几个朋友结成一个团队,共享信息,交流讨论,有时候不妨互相练习一下面试的技巧什么的,会受益匪浅。我们六个人现在都有了很不错的OFFER,得益于团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