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暴人(五)
第二天,就是12月18号上午是德意志银行的第二轮面试。这是我遇到过的最令人郁闷的面试。可能是我的实习背景跟其他candidates比太离谱了,面试我的director从一开始似乎就已经知道自己不会要我了,於是只是和我扯些不相关的话题,有些话还显示出对我的轻视。
我心里有些忿忿,看来这公司确实太骄傲了。当中他也和我谈到了作咨询和作投行的差别,也流露出对咨询的轻视。说咨询只是写一份计划书,而投行是实际操作的东西。我心里直嘀咕,都是提供专业服务的行业,何必呢。
从德意志出来,在国贸旁边那个肯德基草草吃了顿午饭,中午又赶去毕博补笔试。我一直以为公司能直接让我们进入面试的,没料HR小姐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令我很无奈。之前零零碎碎听人说起过其笔试题就是揉合的GRE加GMAT考题,做这种题目决非我的强项,况且竞争对手中多是新东方那套锻炼出来的,更是难以脱颖而出。
说到这里我又忍不住想聊聊对新东方的看法。不可否认,新东方对很多急于参加这几个外语考试的人提供了一条比较正规的路子。按照它那套走下来确也会有些效果。至少不会有无所适从的慌张。更厉害的是它成功的创造了一种新东方文化(被称为“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云云) 。
但我想说的是,它也给头脑发热的学生以很多误导。它一味强调要奋斗,要吃苦,要卧薪尝胆。却没有告诉大家奋斗的方向是什么,是否应该这么奋斗。它开出的药方千篇一律,我听过几次徐小平先生的现场演讲会,发现他无论谁,都先把人捧一通然后让人准备出国读MBA。似乎中国学生要变成牛人只有走MBA一条路子。
好多本来出国就很盲目的人,在新东方大旗鼓舞之下也就不顾一切,埋头考这考那。还自己感动得不行,觉得自己现在在吃苦中苦,将来必成人上人。看了太多这样的人,我只有苦笑。就算出国了难道就真的梦想成真了?沿着这条似乎大家觉得很牛叉的道路走难道就是最适合每个人的?
所以强烈建议每一个在准备GMT的人,每一个在一门心思要出去读个MBA的人,认真考虑一下,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是否和自己一生的追求相符合。
对於出国读MBA,我听到的最让我欣赏的一种考虑是觉得一辈子连续不断的工作太厌倦,喜欢工作一段时间,能打断一下,出去读读书,想想自己真的喜欢和适合作什么工作,能够让生命的节奏有张有弛。
又说了这么多离题的闲话,还是转回工作上来吧。其实,无论上研也好,出国也好,都是为了以后的工作。再说深点,其实工作也好,读书也好,都是为了自己活得更加快乐。所以,开心(个人效用最大化)才是最重要的。这也许也是我学经济学的最大体会吧
都是暴人(六)
18日中午考完毕博后,暂时能松口气了。下午空出半天,赶紧去补充装备(领带太次,衬衣领过大,出门面试没有风衣套在西装外面冻得够呛等等) 。
回国的三天里面,我连行李都没来得及收拾就马不停蹄地面了这么多公司,而且都是很tough的地方。身心可谓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好处是我也开始渐渐找到了面试的感觉。事实是,前面面试的这些地方一个offer都没拿到,但从此以后面试的公司,offer却接踵而至。这当然有公司难易程度的原因,但状态也不无重要。
在最初找工作的时候,我就建立了自己的求职文件夹。(在电脑里面) 其中分门别类的把自己感兴趣,可能申请的公司分为了Consulting, Investment banking, Commercial banking, Big 4 以及Industry几个主要的行业。(因为觉得国有企业的气氛不适合自己,就没有考虑过去尝试) 。
前面几天的面试中,Consulting, Investment banking 和 Industry都有涉足,因此接下来就是Big 4的企业。我们选择的是普华。
因为普华是网上填写申请表格,所以我们在美国完成表格,回国面试。一点都没耽误。它的HR女士Lily Chen很Nice, 尽其所能安排我们的日程,帮了很大的忙。后来虽然没去普华,但真的很感谢她。
我们一起求职的六个人中最初有四个通过了简历的筛选。我和另外一个同学报了其CFR(Corporate Finance & Recover)部门,后来才知道这个部门在北京就不招人,而且在上海那面也只招研究生。於是我们的简历直接就被筛掉了。
后来我们打电话回国询问,负责招聘的Lily Chen女士特别好,问我们愿不愿意把志愿转到ABAS,也就是审计部门,可以重新考虑我们的Application,让我们感动不已,当然愿意转了。
因为我们有国外交流的背景,LILY 便让我们跳过了第一轮的英文考试,直接进入第二轮assessment center。并且专门为我们六个安排了一次。
应该说普华的Assessment center很有意思。先是用英文自我介绍,然后是捉对用英文就一个问题进行辩论,最后是集体完成一个项目。我至今觉得assessment center是一种很好的观察一个人的方式。自我介绍展示了作presentation的技能。辩论考验了思维的敏捷性和表达的清晰程度。而集体项目更是考验团队合作的良好方式。
值得说明的是,在集体项目的时候,尤其是陌生人在一起合作。很容易犯的一个毛病便是大家都想狂show自己的leadership, 於是都想站出来分配任务,指手划脚,互相反对。既影响了团队效率,也反映了性格缺陷。所以,我的看法是,还是“闷声大发财” 。
我们一起的5个人由於有长期合作的经验,磨合比较好。很好地避免了这种情况。顺利地完成了这个项目,也给考官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没过多久,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好像assessment center的通过率一向很低) 就接到了下一轮面试的通知。我至今也没想明白,考官是怎么把我们挑选出来的。因为觉得大家都表现地很出色,实在是很难取舍。
都是暴人(七)
下一轮,也就是最后一轮面试是见Partner. 这是我第一次进入公司的最后一轮,也感觉挺新鲜的。穿上新买的风衣,(求职季节正值浓冬,对於男士来说,一件套在西装外的风衣是必不可少的)逃脱了在北京的严寒中只穿西装的受冻之患,精神抖擞地出发了。
我是第一个进去的。Partner很友好,还出门来迎接。聊天开始之后,才发现美国四个月还是颇有收获的。至少英文聊天很自然。说了好多加州的风土人情,彼此都很开心,有点他乡遇故知的感觉。之后。大趴又问了很多我的背景问题。比如我们为什么要雇佣你。我说我学习能力强,大趴顿时笑道:每个人都这么说。哈哈,你能举个例子吗?於是我随口想了一个参加创业计划大赛的例子。算是过关了。
他又问,你还觉得你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我来不及思考便脱口而出:我幽默感好。欧?大趴更感兴趣了:“你能证明吗?” 我愣了一下,故弄玄虚道“幽默感不能故意显示,否则那就不是幽默,是滑稽了。” 听得大趴频频点头,好。
聊了将近半个小时,在愉快的气氛中我们结束了面试。回宿舍后,我马上给Partner写了一封电子邮件,感谢他抽出时间面试我,也表示自己从与他的交流中学到了很多东西。结果第二天partner就回信说,很高兴与我聊天,让我拿到offer的时候给他打个电话,他可以代表公司和他个人对我表示欢迎。
於是我顺利拿到审计的offer 了。毕竟是自己的第一个offer, 还是有几分激动的。后来又拿到了德勤税务的offer, 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自己德勤俱乐部的背景。
写到这里,我也想停一下谈谈对四大的看法。四大近年在国内发展很快,每年都招大批的人进去。象据我所知,普华今年在北京便发出了140多个offer, 这么庞大的招聘规模,着实把LILY CHEN累得够呛。
我一直认为四大对非经济管理类的学生来说,是进入商业领域的最好途径。(叹一口气,真切地感觉到中国进入一个笑贫不笑娼的社会了,社会的价值观空前同一,大家都喜欢经济,喜欢玩点管理,sigh) ,在里面能学到基本的财务与会计技能,接触不同行业,培养professionalism,为以后进入其他公司作财务工作也提供了很好的跳板。而且他们也不拒绝非财经类学生,所以理科学生对其也非常青睐。当然,也有些不利的传闻,比如说有的公司明确说不要四大出来的人。当然这都是一面之词。
关于进四大的素质呢,会计师事务所的入门职位并不要求高学历和专门技能。反而更看中一些人的基本素质,比如团队精神,能否吃苦,沟通能力,学习能力。最重要的还有英文水平。所以实际的招聘当中,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并没有什么优势。名校的学生也没什么优势。
象对外经贸大,我感觉是他们的教育当中特别强调英语啊,交流技能什么的,在四大的求职当中,往往反而表现出更符合公司要求的素质。所以对外经贸每年都有上百个进入四大的。以致还有对外经贸的学生到北大bbs上叫板,称你们北大人也不过如此云云,当时便是举进入四大的人数为例。对此,我们大可以报之一笑。一个大学的优劣,也绝对不是凭几个公司进入率来衡量的。
没想到回家过年,竟然还在<<华西都市报>>上看到一篇对外经贸学生写的<<我如何进入世界顶尖的会计师事务所>>,描述其如何艰苦卓绝,过关斩将杀入普华,被我爸当成榜样向我展示,真是让我哭笑不得。
以上是对四大的一管之见。还要补充一点是,四大的工作都很辛苦(辛苦钱不好挣啊) ,尤其是审计在忙季的时候可谓堪比投行啊。所以,有些MM在拿到offer之后也放弃了,毕竟很多人向往闲庭信步的生活方式啊。所以,这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