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暴人(八)
四大暂且告一段落,我的下一个面试对象是另一家MNC(Multinational Company)---GE。我们面试的FMP(Financial Management Program) 项目拥有100多年历史,久负盛名,被称为“全球CEO的摇篮” 。GE本身也被誉为“实业届的哈佛” 。所以,在MNC中,我最想去的一家便是GE。当然,也有上一年的赴美国交流学生中有人去了GE的缘故。
我们也是在美国便与公司取得联系,并且得到了项目经理EMMA WU的答复,确认我们回国后都有面试机会。在我们的求职过程中,象GE这么爽快的公司很少,大家都对公司心存感激
我们第一轮也是从Assessment center开始的。本来FMP项目一直只在北大,复旦等有限的两三所学校招聘。今年的项目经理EMMA上任后,力求diversify项目的背景。於是也对很多学校放开了。象我们在面这轮时,便有将近一半的candidates是从对外经贸来的。最后也有对外经贸的JJ拿到了offer,而且可以说在所有candidates中表现出众。可惜她之前已经签了KPMG,含恨放弃。前段时间上复旦的bbs也看到一个上海财大的兄弟写的<<三分运气,三分实力---我如何进入GE>>,称自己是上海第一个非复旦,交大的FMP,语气中颇为自豪。
这轮的CENTER和PWC有几分相似。不同的是,没有辩论。自我介绍完了后,由考官现场问你一个问题,然后面试者现场回答,很机动灵活。最后也有一个集体讨论的项目,更偏重如何产生集体观点,并选出合适的人选进行表述。
在这一轮中,英文很重要,可能是重点考察的能力之一。同时,从考官那里还获得了一个小的tips, 就是在做presentation的时候,尽量不要看稿子,面对观众流畅地把观点说出来(前提是归纳出的观点不多,3,4点足矣) 。
在面试中还遇见了件很有趣的事情。有个复旦的哥哥是北京人,想在北京工作,所以跑来我们这面试。考官呢,好像对复旦的人印象不好,在问他问题的时候便先说自己的看法,说觉得北大进来的FMP都很smart, they can solve the problems very quickly. 而从复旦进来的FMP都喜欢在培训的时候坐到领导旁边。弄了这位哥哥极其尴尬。
这一轮的assessment center淘汰率大概是一半。我们去的6个人中,有5人进入了下一轮,可算是不易了。
最后一轮的面试是见两个公司的CFO,我是所有面试者中的第一个,於是也担当起了拓荒者的角色。由於CFO时间问题,面试被分在两天进行,地点也不同。
第一个见的CFO是一位中年男士,显得很严肃。也没问我专业问题,单是就我的背景聊得很透。我感觉英文的发挥不如以前,面完后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出来的时候还纳闷CFO为什么没象传闻中的那样步步紧逼地PUSH我。
第二位是亚太区工业系统的CFO,是一位印度人。在马萨诸塞州立大学毕业,也是FMP出身。很是亲切,一看我的简历就说我的GPA让他想起自己当年。还说我的GPA比他高那么一点,把他打败了。对於幽默的人,我一向很喜欢,也就和他聊的很愉快。又谈了很多加州的风情,比如旧金山的唐人街,附近盛产葡萄酒的山谷什么的。结束的时候,CFO问我介不介意经常出差旅行,我也就知道拿offer应该差不多了。
最后的结果是我们一帮人中有4个拿到offer, 而我们系本科生整个年级竟然拿了8个(全国招25个FMP) ,好像创了个记录。
拿到GE的OFFER后,我略作权衡,便先把四大的OFFER拒了。GE对我来说,也是一份很满意的工作。我决定不再尝试其他MNC了。但由於自己一直对咨询的热爱,还准备再尝试几家咨询公司试一试。(很早之前我已经想清楚了自己的兴趣方向,彻底放弃了投行,后来的Morgan Stanley, UBS, CICC,中银国际证券都没有申请)
都是暴人(九)
当时还有机会的咨询公司有Monitor Group, L.E.K Consulting 以及 A.T.Kearney。
其中ATK是因为还有一帮同济的学生情况和我们相似,也是从德国交流刚回来,错过了正常程序。公司索性单独把我们安排在2月份来一次面试。估计有20人左右参加。但我们也知道,之前公司已经在北京上海共发出了16个OFFER,留给我们的名额实在不多了。至今还没有公司的任何音讯。
Monitor Group在国内只是刚刚进入,所以可能很多人都不太知道它。但根据2002年咨询业销售额排名,它是全球第五。而更多人更熟悉的,可能是它的创始人之一的哈佛商学院院长麦克. 波特。据说Monitor的人申请哈佛商学院的成功率是90%,可见其中职业发展颇为喜人。
在我们之前,光华历年都有本科生进入该公司,於是还博得了一个偏好本科生的名声。所以,我们对它也是报很大希望的。
我们四个对咨询有兴趣的男生都顺利通过了简历筛选,并且被安排在最前面参加面试。我想,也许也是有师兄师姐们的帮忙吧。
第一次到公司面试,公司给我的印象就很不错。办公室也不大,但安排的很舒服。门厅内墙上挂的画也很对我的胃口,显示出公司的品位。但竞争也真是激烈,N多研究生师兄师姐就不用说了,还遇到了96级留学归来的光华师兄,已经在CICC工作过一年的经院师姐。看来咨询业真是群英会萃。
第一轮面试主要是看英语能力,以及个人与公司的切合程度等等。没有案例分析,所以相对比较轻松。第一个面试我的女士便是哈佛商学院毕业的,也是刚来公司没多久。气质绝佳,更是让我对公司景仰不已。於是便围绕我的简历问题随便聊了聊,觉得没有什么特别impress对方的地方,但英语能力应该是问题不大的。
第二个面试我的便是我们97的师姐。好PP噢,而且非常nice。因为前面已经用英文面过一位,算是测试了英语能力了,所以她索性就完全用中文和我闲聊。我觉得这次是我所有面试中最开心的一次,部分是因为年龄相仿,背景相似(师姐也是当年去美国交流的学生之一) ,
到最后真的就像是在和朋友聊天一样。说了很多平时面试中不大会说的话。面完之后我想,就算这次通不过也无所谓了,真的是很愉快的经历。
都是暴人(十)
第二天晚上,在食堂里突然接到电话说第二天面试第二轮。Monitor是个很爽快的公司,总共的面试就只有两轮,所以,这也就是最后一轮了。这可是我第一家面到最后一轮的咨询公司啊,暗暗下决心要加油。
这一次面试我的是一位胖胖的慈眉善目大叔(后来才知道人家年纪也不大,blush) 。公司做case interview的形式很特别。不象别的公司是由面试官口述,很多信息还需要自己去问出来。Monitor却是直接给一份大概6,7页的书面案例,自己阅读,从中寻找信息,回答给定的几个问题。据说公司每年都用相同的案例。这一直让我隐隐担忧,因为很有可能很多人已经知道了案例。据说国外还有人已经把标准答案都整理出来了。
我遇到的案例是一家制鞋厂的问题分析。自我感觉做得还不错。后来才知道,因为案例不是很难,大家都感觉作得不错,便是在细微出见分晓。最后公司招的三个人,就是案例作得特别出色,据说不仅分析了问题本身,还把案例涉及的行业特点,公司问题的实质等都有分析,很impress考官,最后得以成功。
面试完之后正是中午时刻,公司便请我们几个还在的candidates和几个年轻的associate一起去吃午饭。因为几乎都是光华出来的,大家很亲切,说说笑笑。我也不想在饭桌上还把自己搞得如同面试一般,也就完全放松,和这些同龄人聊得很愉快。
最后公司还请所有进入最后一轮的candidates共进晚餐。有的人觉得在吃饭的时候其实也是在考察候选人。我倒是觉得他们也许没有刻意这么去做,但你在餐桌上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无法回避的,自然会对最后的决定有些影响。但也有例外,象我们觉得在餐桌上表现出的性格完全和公司文化不兼容的一个女孩,最后也拿到了offer,这便是因为她case做得特别好的原因。
最后我觉得特别欣赏公司的一点是,他们对每个进入最后一轮而没被录取的candidates都专门打电话,显示了公司对候选人的重视,人性化很多。当我接到98级那位我很欣赏的师姐打来的电话时,竟然没有什么特别的失落感。毕竟自己也没把身家幸福都全放在职业上,很多选择都在等着我。除了工作之外,生活中也还有更多美好的东西。
标 题: 都是暴人(十一)~~汗,写得太长了~
接着便是我面试的最后一家公司L.E.K Consulting。和Monitor相似,L.E.K在国内业务范围较小,基本是随国外客户进入中国而进入的。目前的客户构成中,90%仍是MNCs,但也开始拓展本地客户。
公司规模在咨询业当中算小的,全球有15个office,500余位professionals, 2001年销售额是1.25亿美金。人均创造的产值相当可观。在咨询业中独树一帜,其客户的90%是回头客,可见其服务质量。公司擅长的业务在三个方面:Business strategy consulting, Merger and Acquisition, Shareholder value consulting。
由於公司比较小,新进入的associate往往能承担更多的责任,参与案例小组讨论并贡献自己的想法,接触更多的行业。这也是很多人喜欢L.E.K的原因。
公司从去年开始才在国内招聘新毕业生作associate,今年的招聘程序进一步正规化,但在北京这边也就招一到两人。
我自己在去年98级求职的时候就已经注意了这个公司。今年自己求职,又把中心放在了咨询上,所以早早便在美国那边托人提交了申请材料。由於公司人手少,所有的人力先都集中在上海那边的招聘上。北京这边便直到我们回来快两周了才开始整套程序。
从开始接触公司到最后拿到offer,我总共经历了简历筛选和四轮的面试。其中前两轮是电话面试,最后两轮是在公司的北京office进行的。
大概是我面试德勤的那天,有人开始在网上发文章说接到L.E.K的电话面试了,让大家注意。於是搞得我们都神经紧张。那个人还说这一轮pretalk只有35个人,一天内肯定能做完的。结果到那天结束,我们都没收到电话,很是郁闷。
第二天我上午去面试GE,也没收到电话,正极度失望中。回到宿舍后,宿舍的哥们突然告诉我刚才有个JJ用英文打电话过来,他也没太搞清楚是谁,只听到说我的名字,便告诉人家我去面试去了。我才想起可能是我的手机在地铁中信号很烂,没收到她打来的电话。
我心中各登一跳,到底来了。再也等不及便主动打电话到上海office那边。向接电话的前台小姐说明我是面试的人,她便把我转给一位女士。这正是刚才打电话过来那位JJ。呵呵,
她开始一句话便是:“听说你很忙啊” ,弄得我颇为尴尬。接着便是随便的闲聊。主要考察英文能力,问了些简历问题,还有就是你为什么要做咨询,你为什么觉得你适合做咨询。你知道你以后的具体工作会是什么吗?之类的general questions。我一一回答,觉得自己英文突然变得好烂啊。同时也突然发现一个规律。我的英文在外国人面前发挥自如,在英文很好的中国人面前却总是紧张,怕是害羞吧。
这个JJ最让我感动的一点是,她是我所有的面试官中唯一一位对我踢足球感兴趣的人。和我聊了很多我们球队的事情,很是开心。还向我介绍了几个她正在参与的case,让我对LEK的业务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这是公司和我的第一次接触,给了我很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