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找工作的多事之秋
a)美利坚之旅
正如前文所说,我完成在高盛的实习之后的第三天就踏上了赴美的飞机,飞了十几个小时,终于平生第一次踏上了这块陌生而又神秘的土地,在美国的四个月可谓爽极,去了不少地方不说,领略了异国他乡的万种风情,但是同样,这四个月由于要为找工作的事情烦心,所以过得并不轻松,在美国,我很积极的跟未来想要加入的公司进行沟通,基本上争取到了全部的面试,其中德意志银行是比较considerate的一家公司,我在美国先通过了一轮phone interview的选拔,然后两个星期之后他们有通过video conference, 又让我跟另外一个同学做了一轮face-to-face的video conference,回国之后我又面了两轮面试。Morgan Stanley是我在美国面试的第二家公司,通过一轮的phone interview之后,我接到hr的通知我回国之后进行最后一轮面试。此时看看我自己的记事本上已经schedule的interview有如下公司,GE, DTT, Morgan Stanley (MS), Deutsche Bank (DB), Mckinsey, Bain。还有几家公司回来之后也来得及按照正常程序走的,所以我就没有单独为他们排时间,但是我还是跟hr打过了招呼。
b)决战三个星期
我12月15日到北京,刚回来的两个星期基本上是在面试中度过的,这期间我又拿到的面试包括LEK, UBS Warburg, Monitor。加上上面的5家公司,我的找工作进程就从我跟这些公司的面试官之间展开。下面我会分为跨国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MNC])会计师事务所(accounting firm),咨询公司(consulting),和投资银行(investment banking)三个行业把公司归类,然后结合自己跟公司打的交道回顾一下我得找工作的历史。
1、MNC-GE
GE是我们在美国最早谈好回国面试的公司,hr的热情也着实令我们感动,最后6个回国的同学4个成功拿到GE FMP的offer的结果也真的令人欣慰。GE的Financial Management Program (FMP)在美国久负盛名,也以其“CFO的摇篮”的口号打动我们莘莘学子的心。我就是其中之一。GE的FMP的申请过程包括一轮的assessment center和一轮的face-to-face interview构成,具体的内容大家到找工作的时候自然就一目了然,我给对MNC, 尤其像GE这样的公司感兴趣的同学提几个建议:
第一,在做assessment center的时候会有自己上台作presentation的机会,这时候尽量利用手里能利用的工具,形象化自己的语言,比如作海报,图表等等,
第二,发言的时候手里不要拿着notes,这样很影响自己在面试官心中的印象分,而且也不利于自己的发挥,
第三,回答面试官的问题的时候要简练,态度要诚恳,就是我们常听到的be yourself,毕竟应聘是一件很严肃的问题,hit the point并显出自己的professionalism最好了。GE的招聘我没有拿到offer, 所以也没有太多的评价。今年FMP打算在全国招25个左右,99光华一下子就拿了8个offer,我真得很佩服大家的能力,同时也希望师弟师妹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2、Accounting Firm
DTT和PWC是我申请的两家accounting firms, 我申请的是DTT Tax(真正的名字是tax and business advisory),和PWC Auditing (ABAS),理由是DTT的Tax是最好的,朦胧中觉得PWC是最大的accounting firm,其审计业务自然是常项,而且客户比较好,于是就申请了PWC的ABAS,但是后来由于面试时间冲突,我放弃了去PWC的面试。所以下面谈谈对DTT Tax面试的一些感受。
首先,我个人对会计师事务所很不了解,尽管自己是会计专业的,但是仍然十分陌生。所以有什么发言权,我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另外,我们回国之后面试DTT,因为我们当中大部分都是DTT Club的成员,所以回国之后hr安排我们直接见Partner, 也是我见过的另外一家十分有诚意的公司。关于DTT,网上有很多讨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对此,事实如何我并不十分清楚,但是我想作为一名毕业求职的学生,建议大家亲自去跟DTT里面的人了解了解事实如何?也许是事出有因,但是不要主观臆断,就把DTT“一棒子打死”,这种做法既不理智,同时自己也少了一个机会。回国之后见了Tax部门的一个senior manager和deputy partner (其实是负责tax的partner in charge),基本上都是general talk,没什么特别的东西,他们更看重你的性格是不是适合做tax。我们四个人报了tax, 第二天早上就都拿到了offer,DTT的offer是我的第一个offer, 拿到它是回国2星期之后的事情,对我来说至少绷紧的神经可以放松放松了。关于事务所,审计和税务通常是两个主要的业务部门,审计每年的headcount多很多,所以大部分人趋于去审计,但是我觉得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还是要先跟宣讲会上的公司人员或者里面做的师兄师姐了解清楚再选择自己到底喜欢做哪个部门,而不要盲目的从众,因为虽然招的多,报名的人更加多,单纯从成功率的角度上看也未必就一定有优势。
3、Consulting-Mckinsey, Bain, LEK, Monitor
由于今年投资银行业不景气,尽管我有高盛的实习经历,但我对今年的投行的headcount都不自信,所以我咨询公司也下了一番功夫,后来的经历也证明了今年咨询公司情况很好,各大咨询公司纷纷扩招,从北京目前的形势来看,Mckinsey招了5个,BCG也是5个,Atkearney招了8个,Monitor招了3个,Bain,LEK最后的结果还没有出来。从上面的数字可以发现跟去年consulting一片凄凉的景象相比,今年的咨询真是百花齐放,不知道明年师弟师妹们会不会赶上这么好的年景,下面一个一个的谈谈我面consulting firm的感受。
1.Mckinsey
Mckinsey我在美国就联系好了面试时间,他们的schedule比较紧,因为公司需要在圣诞之前做完campus recruiting,所以我的面试被安排在了回国之后第二天,因为旅途的疲惫,和时间的紧迫(我回国的第一天面试Bain),以及我个人准备的不充分,我面Mckinsey状态十分不好,很可惜没能跟北京的candidates一起进入Final round,面Mckinsey我做过两个Case,第一个是一个世界上很大的canned soup manufacturer想进入中国,应该如何考虑?这是一个大case,中间还夹杂着market size等问题,问题的关键是这个公司没有进中国大陆市场,但是在台,港都已经有所涉及而且销售不错,云云。第二个case是估计中国2003年会销售多少新手机?都说咨询公司喜欢聪明的人,这一点都没错,可是我觉得大家经过高考走进北大清华,智商都很不错,因此只要好好准备熟悉了case interview的过程,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对于大学学生来讲,最麻烦的就是我们对很多行业都非常非常陌生,因此这类问题就不太容易对付了,比如,MK问过韩国的发电机制造商进入中国市场的case。
2.LEK
LEK我面过两轮,一轮phone interview和一轮case interview, 很奇怪的是他们采用电话来做case,这个让我极其不适应,所以面的可想而知了,phone interview很简单,就是回答几个general的问题,只要口语过关都没有问题。case我遇到的是一家关于fitness club or gym的案例,说某某大型健身中心要在北京开一个new branch,什么时候能达到break-even point? 这个case不难,但我自己做得不好,究其原因我觉得是自己对于电话做case把握得不好,而且跟面试官不能形成interactive discussion,这一点使得自己的分析有些捉襟见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