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出售哈佛商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你愿意用多少钱来买? 北航和西安科技大学招生收费实是冰山一角,这样的事件发生在你头上,你愿意出价多少来购买名校的通知书?
清华的朱武祥提出:看一个学校的好坏,从毕业学生的就业单位可以看出,这是不是可以作为衡量录取通知书价值的一个准则,当然,应该从平均值的角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9 22:00:08编辑过]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一直不太明白买录取通知书是怎么回事。他们分数够吗?是所有入校的人都要买吗?是所有花钱的人都买得到吗?
有的分数够,即上线,但上线的人很多,不一定录取你,所以要出钱。当然,你的分数排在很前面,一般不需要,排在后面,就有操作的余地了;应该也不是所有花钱的都能买到,西安科大不是还要凭关系甚至排队吗
先说我,要是能用钱买录取通知书,北大的会出较多的钱,如果周其仁肯收,我会出更多点的钱,(当然,这些都是小概率事件)。
至于学校的名气或者说实力(或者说专业)到底怎么样,要用一个可行的度量标准的话,我想录取分数钱是个标准,因为学生为了考个好成绩是要花很大代价的,这个代价可以用钱来代替的话,那么钱的多少和分数高低是正相关的。
分数线不是应该根据录取人数定吗?上线的人都应该被录取呀?怎么会很多?高考又没有复试。
这种现象的制度根源在于教育的计划管理,也就是所谓指标管理。大学本来应该存在一个最优招生规模,按照各自的经费约束和师资、硬件约束等决定招生人数。中国大学不同,是按照教育部的计划进行招生,即使放开后,这种计划管理模式一直没有改变。
但是,大学的这种计划又是经常变动的,即没有制定的依据,也没有想社会和大学成员公开,信息仅仅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从而导致信息垄断和信息寻租。录取通知书的市场价值无非是租金的表现,这种租金的大小取决于家庭对该大学能够带来未来预期收益的贴现。
因此,对大学招生的管制就是透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