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文学创作是意象力实践
 
语言符号象征含义类似于绘画艺术象征意义
实在者物象是意象结构中,决定意象性质的要素。
明确的虚假值的意象感受和体验,也是意象力的内涵。因此,有真实意象和虚拟意象的区分。比如,文学作品,神话故事,网络游戏,等等。我们有理由承认,用语言虚拟的世界会给予人们快乐、陶醉的精神享受。这是语言意象性质所具有的功能。这隐藏着指称论的“意义”理论的悲哀。从弗罗格到罗素,直到克里普克,指称论的“意义”理论仍然陷入信念和空名的困境中,不能自拔。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认识到语言的意象性质。
 
西湖有条白蛇,变成美女,嫁给了书生,成为贤妻。
 
这句话给予我们是一个意象的感受和体验。成年人会根据生活经验很快地做出判断:这是一个神话,不是真实的事实。但是,对于一个儿童或少年来说,他会是满头的雾水。这就是它的意义所在。如果我们用逻辑规则对这句话作真假值的判断,是不可能。逻辑学家采用“专名”、“通名”、“摹态词”等方法企图解决话语的真假值问题,是误入了歧途。不论他们在这种探索中,另有如何重大的发现。
莱布尼茨在他的《形而上学》一书中提出了“可能世界”的概念。所谓可能世界,就是能够为人们所想象的情况或场合。但是上述话语所描述的情形,仍然不属于“可能世界”范畴。因为这是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是作者有意识地虚构的一个世界。即便是艺术家把它搬上舞台如昆剧《白蛇传》,也不能由此认定它是属于一种可能世界的东西。有的哲学家把常识晕了头。语言意象性质,决定了它的功能,话语既能把我们带进真实世界,也能把人们导向可能世界(如经济计划、城市规划、科学猜测和幻想等),还能把大家引入虚拟世界。这就是语言意象力作用。
意象力是一种意象的感受、体验能力,人们既可以通过这种感受或体验获得对于世界的知识和情感信息,或用来组织、选择行动方式。
假命题同样能够给予我们意象的感受和体验,比如诗歌、神话等。所以,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凡是符合语法规则的表达式如句子、句群的言语,就都是有意象性质的。
意象力是对语言意象的感受和体验,也是人与语言和实在的关系。
意象力是对语言意象的感受和体验,能够阐明语言行为的来源和目的。对于听读者来说,对语言意象的感受和体验就是对话语的理解和执行。
 
上面二节分别介绍了古今中外学术界对于“意象”概念的源流。本书将意象概念用于语言的性质研究,仍是源于中外先贤们的意象范畴。
在我们看来,绘画、符号和记号本身就是人工物,它们具有物理性质,产生物理信号冲动人的感觉系统,并在人的记忆思维中形成它们的物象。而绘画、符号和记号这些人工物一般是有社会意义的,其意义要看当事人的约定俗成。由于语言符号本身就是一种意象符号,当一种符号物被一定范围内的人们约定俗成的指称和意义所代表的对象即实体物明确的时候,这种符号物的意象才形成了。当然,我们这里主要是讨论语言文字符号的意象问题。
要说明语言形式的知识是意象知识,首先要从什么是意象开始讨论。
 
换言之,意象也可以说成是语词物象所意指的物象。语词意指的信息能够激活记忆思维中贮存的该语词意指的实体物象,或再现实体物的形态性能性质运动等的印象图像,但却不能在人的大脑中发挥它们的性能作用。因此,被称之为是关于实物的信息或物象,而不是事物本身。
因为事物永不可能置入记忆思维之中,是语词意指的信息能够激起记忆思维中再现其所代表的实物物象,故称之为意象。下面我们以语词为例讨论意象问题。
语言文字是众所周知的公认的符号,而且,它们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文字是目前人类创造的结构最复杂的符号系统,这个符号系统承担了什么作用呢?它们是通过什么东西起作用的呢?
大家知道,语词的作用是能够描述表达事物,通过语言文字交流知识或情感的信息,还可以通过语词而间接获得对于世界事物的知识,而不必事事都要“五官”去直接感知实物。那么,语词又是怎么样达到这种效果的呢?
因此,本文所主张的意象是,人创造的由一定范围内的人群约定俗成的语词符号的指称和含义所代表实物的信息,语词能在记忆思维中激起它所代表的实体物象。
但是,意象又不等同于实体物,而是实物在语词表达形式中的物象。因为任何语词的指称和意义所代表的实物物象,只能在记忆思维中贮存、再现、思索、反思、组合,所以意象也可以说是语词表达形式中的物象。换句话说,意象是用语词对物象的描写和表达。意象是语词所描述和表达的物象,这就意味着,凡是用语言文字所能够描写和表述的对象都是物象,而不是直接对实体物的描述,它们包括自然物象和人的心理现象如表情意志等精神活动物象。 
那么,语词意象是否可以到达实体物,或者说人们能否通过意象掌握控制实物呢?回答是否定的。语词意象虽然在理论上包含有物象,但是在实际上存在着语词意象向实物物象的转换。意象只有通过物象这个环节,然后,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到达实体物。
声音语言和文字语言都是人工符号物,它们是一定范围内的人们约定俗成的指称和含义的符号。语词的意指对象就是实体物,而实物远距离于记忆思维,因此语词的意指信息能够激起该实体物的物象在记忆思维中再现,故而我们称之为意象。任何意象都必须依赖于人工符号物,任何符号本身必然成为记忆思维的物象,才能被我们所认识掌握运用。语言和文字的符号物象同样具有不以人的心理意志随意改变的性质,除非我们遗忘。这就使得意象思维活动异常复杂起来,这个问题将在下文多处涉及。
道德食品主要是通过说话提供的,而不是肢体如手、脚的动作进行传授的。
 
音乐物象与意象的转换
语句的意义——表达说话者的意向心理活动的态度
一个语句,除了包含语句形式外,还包括附在语句中的节奏、节律,节律则表达说话者心理上的意向或意志的态度(或对命题所描述的事态的态度)。说话者心理上的意向或意志的态度,是通过说话者附在语句上的感情,是人的心理物象,断定、疑问、要求、愿望、许诺等,都可以通过语句中的节奏、节律表现出来,形成一种心理物象。例如:“小王去图书馆。” 表达了说话者对命题的肯定态度;“小王去图书馆?”表达了说话者对命题的疑问态度;“小王去图书馆!”表达了说话者对命题的命令态度。这里,语调节律是一个人的心理物象的形式,一个人以不同的语调表达他不同的态度即意向和意志,这就是语调节律的物象功能。
音乐的乐调旋律,也是一种声音物象,作曲家就是通过器乐旋律表达自己的意向、情愿、意志的。德国音乐理论家马泰松说:“感情作用于人的心或灵魂,怎样作用呢?当然不是通过声音本身,不只是通过声音的大小、性质、形成,而主要是通过巧妙的经常更换的、层出不穷的结合,通过多样化、混合、提高、降低、跳跃、停顿、加速、力量、轻弱、强烈、简单和复杂的进行、缓和、抑制以及数以千计的其他手法。”(11)   而这些器乐演奏技法,都是音乐家的肢体动作与乐器相结合的表达,属性物象思维的活动。但是音乐家演奏出的旋律、调性,将乐曲的内容即作者的意向、情感、意志表达出来。例如,阿炳创作并演奏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几组乐音足以使人坠入凄凉,如同暗夜阴郁的冷雨吹落在天涯孤客身上一样,浑身沉浸在那令人难以摆脱的氛围里,如果继续听下去,凄凉的情感层次渐渐丰厚,但是特定的纱幕依然笼罩,直到凄凉的乐调终止方才消失。对于阿炳来说,他的情感、意向和不屈不挠的生存意志,只有通过二胡演奏的旋律来体现。这旋律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表达出来,一是写成《二泉映月》的乐谱,它可以流传后世,乐谱是意象知识的形式;二是他亲自演奏出来,是肢体表达的形式。而这两种表达方式轴心就是乐谱的旋律和二胡演奏的技法,即物象知识。但是,作为听众来说,是通过品味、反思他演奏的旋律即器乐物象中,才能感受得到了阿炳的情感、意向和不屈不挠的生存意志。“器乐是通过调性的创造和控制来传达心灵之声的”(12)何谓心声,心声就是人的心理物象的表现形式之一。一部乐谱表达的就是作曲者的心情、意向和意志,是作者的灵魂、精神和心理活动最好的诠释和表现。
在这里,不论是乐谱的创作者和演奏者还是听众,都必须是由物象知识向意象的转换,正是这种转换,我们才能解释、理解创作者、演奏者和听众的思想活动的程序和过程。所不同的是,听众是器乐物象的接收者,而不是创作和演出者,虽然有许多人并不一定能够理解器乐发出的物象信息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