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兴建,男,1970年11月生,经济学博士,统计学教授,现为浙江工商大学统计系系主任。2006年6月毕业于厦门大学统计系,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10年6月至12月在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Dalhousie University)访问。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收入分配统计及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重点是收入不平等、贫困、极化和流动性的测度方法研究。
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统计研究》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约30篇,出版专著2本。
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作为主要成员参与1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成果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
问答汇总:
1,坛友purple5252 :提问:您是研究收入不平等和两极分化的专家,请问您如何看待近几年重庆和广东在这方面的作为的
A:广东居民收入水平较高,重庆居民收入近年来增速较快,两地蛋糕都做得越来越大,在社会保障方面也都比较重视,这是可喜的。当然,两地都存在不同形式的收入差距和极化。比如,粤北相对较为落后,重庆农村和部分行业居民收入相对较低等。也就是说,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行业差距这些普遍问题在两地均不同程度存在。需要说明的是,我没有对这两个地区做过经验分析,以上仅为我的大致印象。
2,坛友xiaobai005:洪教授,您好!您是收入和分配方面的专家,对于中国目前收入分化这么大的情况,您有什么建议?或者说怎么样用您的结论还推动收入和分配的改革呢?
A:收入分配是当今中国非常现实和重要的问题,由于涉及到分配主体的利益变动,任何一项改革方案都是非常慎重的。我个人觉得,相对于收入差距,收入极化更应引起关注,包括城乡极化、区域极化、职业极化和行业极化等。极化将导致群体之间的冲突,社会破坏力相当大,这从我国近年来不断出现的群体事件中足以引起警觉。从政府制定政策的角度看,无外乎是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方面考虑。一方面,通过税收制度改革,保障企业和劳动者在一次分配中的合理收入,使得消费和民间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另外一方面,要确保财政支出起到保障民生和缩小差距的目的,比如城乡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差距应尽量缩小。不过,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的改革成效还取决于收入分配领域之外的举措,比如财产公示、劳资谈判和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3,坛友遥远的生命:
现在很多学者都是基于西方经济学这一大范畴条件下去研究不平等和公平问题,其实这是严重受到西方经济学理论框架约束的,正如所谓的帕累托,阿罗不可能定理,为不平等辩护的理论依据,但是这些理论在理性经济人条件下下,是不可彻底证伪的,如果不突破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去研究公平问题,充其量只是一些小修小补,那如果突破这种经济范式,用一个宽松的民粹思想,相对收入才是影响效用的根本,并不是所谓的收入问题,还有财富的来源的路径,也就是财富的来源是否有原罪,亦或者在所谓的劳动价值估算中是否有意义下的低估等方面去研究问题,是否是一个新的思路?
A:您的问题很好,虽然我不是经济学理论专家,但可以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测度方法方面回答你的问题。首先,测度收入不平等的基石是庇古-道尔顿公理,而不是帕累托准则,前者是彻底的着眼于低收入阶层的公平观。其次,测度收入不平等主要有两种方法,即方法和相对方法,前者指的是如果所有个体收入增长相同数值,不平等程度不变;而后者指的是如果所有个体收入增长相同比例,不平等程度不变。因此,您所谓用相对收入测度收入差距即为相对方法,这也是大多数人认同的方法。最后,劳动价值和财富原罪涉及到规范分析,我认为可以在不同理论体系下进行相应的研究,包括定量研究,只是对结论要有宏观和全面的认识,不能一叶障目。
4,坛友davil2000:洪教授既然是研究收入不平等和两极分化的专家。那么,如何看待内需不足、高利率及温州“吴英”案?
A:一般情况下,内需不足将致使经济增长率下降,从而资金利率下降,进而筹资成本下降。因此,我国现阶段内需不足、高利率和民间高利贷的同时出现值得深思。我想问题的关键可能是,我们理解的内需不足主要指消费不足,其实银行和民间借贷的高利率更多是由于投资过程中的流动资金不足造成的,并且与现阶段房市政策有很大关联。同时,也表明建立规范的金融体系的重要性,民间借贷的存在体现了一种二元化的金融系统,反映了金融制度的缺陷,金融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问题比较复杂,如果增加流动性,恐拉动物价,造成通胀。我个人不成熟的想法是,可以增加流动性,但一定要增加各个阶层的工资水平,并且工资增幅不低于物价,工薪差距要有所缩小。
5,坛友buersenlin01:请问下洪教授,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政策原因占了主导还是地理资源方面的原因呢,还有就是这种差距是会逐渐减小的还是未来有放大的可能呢
A:我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实证分析,只能说说我的主观看法。我认为东西部发展差距既有政策因素,也有地理和资源因素的影响,并且政策因素在中国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均占据主导地位。由于未来政策会将缩小差距作为目标之一,通过人口迁移和各地合理分工,区域差距应该会缩小。
6,坛友xinxin8806:洪教授您好,前段时间看新闻,巴菲特曾表示他自己缴税的税率“还不如手下的秘书多”,直指美国税收体制的不合理性。由此提出富人应该多缴税,在中国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呢?这个问题是不是导致贫富差距大的原因之一呢?
A:这主要是由于资本所得的税率较低,工薪所得税的累进税率较高造成的,这种问题在我国也是存在的。由于富人纳税占其收入比重相对较少,中国的财富集中度已经超过美国,显然这是我国差距扩大的原因之一。我国的财产税和遗产税等由于涉及到财产评估方法、征管能力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起码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应该在这之前实现。
7,坛友feel123345:洪教授:对于学计量经济软件,主要是为了以后写博士毕业论文使用和实际量化投资工作需要,您觉得学习哪一种软件好一点呢?有没有比较呢?比如spss,eviews,SAS,matlab,R,这5种怎么区别啊?有没有推荐的书籍呢?
A:据我所知,这几种软件都很好,因为我熟悉的人群中,这几种软件都有人使用,而且他们学术都做得很好。我个人觉得精通一个就行了,其他软件略微了解,它们仅作为特定方法的替代使用。相对容易的软件为SPSS和Eviews,其中如果涉及到大量的时间序列分析,Eviews比较受宠;而在社会现象及统计调研的定量分析时,SPSS也有一定市场。作为入门阶段的书籍,张晓峒教授的《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薛薇教授与张文彤教授的SPSS教材都是不错的。其他三种软件对理工科背景的人可能更受欢迎。
8,顶一下老洪! 顺便对国内经济统计的发展前景做一下展望。
A:统计学在去年上升为一级学科,与数理化并列。可能有些人对统计学不太了解,我稍作分析。统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收集数据、整理和展示数据、分析数据与解释数据的学科。由于这些数据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及相关实质性学科,因此统计学是一门交叉性的应用性学科,这一点不同于数学。统计学下面的二级学科主要有数理统计学、经济统计学、生物统计学和金融统计学等。我认为,经济统计学就是针对经济数据如何收集、整理和展示、分析与解释的学科,其中数据收集主要涉及到国民经济核算和统计调查,这些是经济统计学独有的,数据整理和展示主要是描述统计学方法,数据分析则与计量经济学有一点程度的交叉,而数据解释则一定要结合具体研究对象进行。因此,经济统计学不同于计量经济学,也不同于定位在纯粹数据分析方法的数理统计学。由于经济问题在我国特别受重视,经济统计人才也很受市场欢迎,因此经济统计学在做大做强的基础上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9,洪老师 您好!
关于收入极化,我有三个小问题,期待您的解答。
1、收入极化是从“中产阶级消失”或“中空”现象中提出来的,就实际情况而言,中产阶级并未完全消失而形成典型的两极分化状况。其测度的新视角能否先定义中产阶级规模,然后从两极和中产阶级人口规模、收入份额这些角度出发给出新的测度方法。
2、直观而言,下面收入分布图描述的两者极化情形对应的极化指数是一样的,这是否可以作为一个公理,姑且称为对换不变性(或者称为其他的更准确)。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128&from^^uid=1680430(图的链接)
3、任何测度指标都存在问题,对指标的比较要建立在科学的推断方法之上,也就是缺乏极化测度指标的统计推断。关于极化指数的标准误,您是否研究过。
A:您的问题很专业。由于典型的收入极化是高低阶层人口份额较大,中间阶层人口份额较小甚至消失,即双峰分布,某种程度上就是根据波峰数量及其相互关系来度量极化。因而,先测度中等收入阶层,再度量收入极化是不对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左右人口份额是否是对等的,目前以Esteban & Ray(1994)为主流的看法是对等的,但我个人认为可以进行改进。第三个问题我觉得应该这样看,关于样本的度量直接用指标数值表示即可,如果要根据样本结果对未知总体进行推断,就要计算标准误。现实生活中基本属于后一种情形。计算标准误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较为便捷的自助法,根据多次抽样来计算标准误;另外一种是基于中心极限定理的渐进方法。
10,洪教授:
您好!
最近在分析收入分配制度对人口城市化的影响。库兹涅茨分析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状况的关系是基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向现代工业转变过程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就是经济增长的过程。根据我的理解,人口城市化与收入分配状况之间也会存在倒U型关系,为此,需要对这一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就人口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本质而言,我选取城乡收入比来说明收入分配状况,这一指标可以解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不知道您是否认同?如果不认同,应该选取什么指标反映收入分配状况来研究两者关系?
A:首先,我认为库兹涅茨倒U曲线只是一个经验假说,这一点库兹涅茨本人也是这么认为的,不能推而广之。第二,Robison(1976)建立的两部门对数方差模型具有较大影响,国内部分学者也曾进行过分析。该模型将城乡人口比重作自变量,对数方差作因变量,而因变量不能解释收入差距,自变量不完全体现经济增长,因而不全面。第三,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度量有很多方法,城乡收入比是一种较为简便方法,但由于没有体现人口份额,而且平均收入容易受极端值影响,我认为不太科学。个人认为应该从两组收入的分布着手,结合人口份额,根据一定的公理准则选择相应方法。
11,请问您认为基尼系数的研究今后应关注哪些方面?在中国目前的收入状况复杂、收入调查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得出一个更接近真实的基尼系数?
A:目前,基尼系数计算已经不是问题,抽样推断和相关的分解方法可以值得研究。收入调查不完善,数据不准确而造成的基尼系数与实际有偏差,需要从数据质量本身找问题,包括提升统计调查质量和数据模拟等,而不能迁怒基尼系数。基尼系数只是度量收入差距的一个指标,让它符合各个方面的价值标准是不切实际的。
12,洪教授,您好!我看了您发表的论文很多是关于基尼系数的,我想请教一下您如何用软件计算基尼系数,计算基尼系数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A:基尼系数计算方法比较多,可以参看拙作《基尼系数理论研究》,针对地区、行业等收入数据,由于涉及到人口份额不等问题,可以选择矩阵方法或者Excel编程;如果是个人数据,可以利用个体收入加权加总的公式,在EXCEL中编制公式即可,当然R软件也可直接计算。
13,洪老师您好:
关于贫富分化的衡量方面,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经济指标,像基尼系数等等。我们知道这些指标是基于不同公式计算出来的,它们虽然在反映一个问题,但属于不同的计量性质,我的问题是:我们可不可以使用元分析技术将这些指标综合起来分析呢?
A:贫富分化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它首先涉及到如何定义贫困阶层和富裕阶层,然后是如何度量分化。基尼系数肯定不能度量贫富分化。我不清楚元分析技术,在这里我只想说明将不同测度指标进行综合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一方面如何综合本身就存在问题,另一方面最终结果无法直观解释。其实,每个指标都是对现象某个角度的度量,是多维到一维的一个映射,信息损失时是不可避免的,缺陷也是必然存在的。
14,洪教授您好,请问您觉得现在我们国家计算出来的基尼系数的值,和我国所处发展阶段相符吗?
A:基本趋势是相符的,即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由于数据存在这样那样问题,计算出的基尼系数较真实基尼系数应该偏低。
15,请问洪教授,我国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有没有起到应有的拉动作用,这种拉动作用应该如何测度衡量?
A:消费不足已经是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减弱。至于测度方法,一般用消费增长量除以上年GDP。
16,洪教授,您好,看得出您是社会收入分配方面的专家。似乎现在我们国家基尼系数已经高得成为敏感词,但也有人说这是由于统计数据反映情况的片面性。如很多农村居民一年只只劳作半年的的时间,他们的闲暇没被算进他们的福利中。以后贫富的统计指标是否会引入类似绿色GDP这样的概念把闲暇这样的因素考虑进去?
A:您的问题很好。虽然我不太同意您将农民没事可做全当作休闲,但您提出的问题其实是一个综合评价的问题。也就是说,只测度收入一个维度的差距是不全面的,还应该将休闲、教育、政治参与、健康等各方面综合起来度量差距。
17,您如何评价中国的经济学研究?
A:我不是经济学专家,但我感觉这几年中国经济学研究负面消息减少,正面信息增多,总体态势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