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和学者不能失掉社会良心
人大代表洪可柱在他草拟的建议中,提到名牌大学沦为江湖,著名学者公开为强势集团辩护,比如某著名学者鼓吹:“只有拉大贫富差距,才能推动社会进步。”一些名校对涉及社会公平基石的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文过饰非,极力为强势地区和强势群体辩护。(3月4日《燕赵都市报》) 大学是社会的良心,应成为社会的一种矫正力量,而不能为世俗所左右,随波逐流。然而,在大学“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影响下,大学这颗社会良心,正逐渐染上浮躁之气。 想到了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丁学良教授讲的一个故事,丁教授在哈佛读书期间,哈佛大学的中东研究所主任,被学校通报解职,解职的原因是接受了一笔来自中东某个国家的几百万美元的研究经费。这在我们看来,是无法想象的:他没有贪污,也没有挪用,接受的又是研究经费捐款,为什么要解他的职呢? 原来,哈佛大学不允许接受这笔捐款的原因,在于保持大学和学者的独立性——不受任何势力的操纵或影响。但在国内,我们的一些大学和学者,对于强势利益集团的资助,不仅是来者不拒,有时还主动走出去,和强势利益方勾肩搭背,“傍大款”,文过饰非,公开鼓与呼,俨然成了强势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丁学良教授说,大学的兴衰和大国的兴起密切相关,哪里有了第一流的大学,不用多长时间,这个大学所坐落的国家就会变成世界上的一流国家。从近代最早出现的大学的所在地意大利,到大学兴起致使工业革命发生的英国,再到研究型大学概念提出的德国,然后是美国等,无不印证了这一道理。 现在,中国正在和平崛起,也正是需要大学的时候,那么,我们的大学、学者能否担负起这个使命?(转帖自商报)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对,楼上言之有理,只有让高校的教师或学者生活的有自尊,才能去对他们提出更高的社会责任感要求.
不过,学者还是学者,与古代的师爷绝对还是要分开,不然的话,也就失去了学者的身份.
防止少数学者失足“道德高地”,必须从伦理和制度上双管齐下,严加整治。
道德是良心的源泉.可能这些个时代国人的目光多为经济的发展所吸引去,因此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财技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上面.而忽视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做人。
做人是一切的根本。 价值观是对的。他的世界就是对的: 这是来自一个小故事。
有个小孩子拼地图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大意就是他父亲本来想给他一本撕烂的人头像让他去拼,以为他要拼很久。结果几分中就好了。 原来人头的背面是一个世界地图———如果他的世界是对的,他就是对的。
所以我们应该从幼儿园,从一出生开始就进行价值观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这是第一要义!!!
个人认为!!!
现在的大学,既不是学术园地,也不是一个道德的庇护所,而是一个追名逐利的类官僚机构,一个物欲横流的菜市场。老师,尤其是大量中青年老师,是一群既没有地位,又没有钱财;工作最紧张,压力最大,身体最差,思想最苦闷的一群人。只是由于现在就业太难,老师才成为了部分有志青年的一个不得已的选择。
这样的学校,会或能成为什么样的大学?有指望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道即传授学生做人之道为人之道;受业即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解惑即要解释自然社会中的种种疑问,也就是能自己搞明白一些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并且回答学生。
不知道那些“知名”学者教授能做到这三点的有多少??把这个作为教育目的的大学又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