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4571 18
2014-09-30
       “研究型大学,从来就不以就业为导向。”——近日,在武汉举行的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第三届年会暨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湖北发展峰会上,清华大学施一公院士表达自己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看法。      施一公说,清华大学的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就业引导教育。对此,他觉得太不可思议。“堂堂清华大学,都要引导学生去就业,让学生脑子里时时都绷着一根弦——叫就业。”
       施一公认为,“研究型大学,从来不以就业为导向,从来不应该在大学里谈就业。”就业是个出口,大学读好自然能就业,你怎么可以以就业为目的来办大学?就业是个经济问题,而大学是个培养人的地方。他指出,其实大学很简单,就是培养人的地方,特别是一所研究型的大学,是培养国家栋梁人才,各界领袖的地方。以就业为导向,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往挣钱多的地方和领域去钻
       ***——施一公说的很好,但可惜,先有面包才能去制造大炮,当自己和家庭生活都存在困难的时候,谁又有耐心去做长久计划、按照人才的标准去引导自己呢?栋梁人才的培养和就业有相一致的方面也有相互冲突的一面,特别是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冲突…………制度还需完善,否则培养栋梁人才难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9-30 07:52:3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9-30 08:02:39
最具有创新的季节应在35岁之前,但是,我们的大学却为各种形式的改革、检查、就业……所包围,培养出来更多是技师,大学要求老师的太多,使他们很难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诱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学习与探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9-30 08:05:41
仓廪实才能知礼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9-30 08:19:08
施某可别忘了当时哭着喊着换专业的事情,不为就业,呵呵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9-30 08:43:02
xq1457 发表于 2014-9-30 08:19
施某可别忘了当时哭着喊着换专业的事情,不为就业,呵呵了
用这样的事例来反驳对方吗?施换专业的时候还是个学生。。你的反驳不觉得很无力吗。。反而是,你这反驳,正说明了施现在发出这样的论断是切身体会,是有说服力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