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083 2
2012-05-24
“郭树清新政”半年观察:革股市的命,也要革金融体系的命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黄河 实习生 冯叶         2012-05-18



“郭氏新政”远远超出了证券市场“自我革命”的范畴,进而呈现出明显的“银、证、险、外(资)”通盘设计的色彩。从过去的十年推不动一个政策,到现在的半年推出几十个政策,疾风骤雨般的改革节奏,也令外界争议重重。

千唤万唤的深沪交易所主板退市制度,终于在五一假期密集推出。至此,郭树清所倡导的证券市场改革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市场此前猜疑说“郭氏新政”可能只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现在却正在形成共识,认为这是“关乎中国证券市场命运”的“系统升级”。

据不完全统计,在郭树清出任证监会主席的6个月时间内,证监会共出台政策、意见和办法五十多条,平均不到4天就有一个新政策出台。其密度和广度都堪称“历史罕见”。

“时至今日,恐怕再没有人敢不把证券市场的改革当回事,郭树清主席的言论也成为市场瞩目的风向标。”民间智库安邦咨询在研究报告中预测,“证券市场的玩法将面临质变。”

但是对于更多的普通投资者而言,郭树清所推动的股市变革,无论是其深层的改革逻辑,还是具体的政策效应,都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畴。

“过去20年里股市改革说了多少次,改到今天还不是原来的样子?”有着22年投资经历的松柏(化名)坦率地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这不是郭树清的问题,“换了张树清、李树清上来,体制不变,中国股市的炒作本质就变不了!”

更多的市场研究和观察人士担心,在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的证券市场中,许多缺乏“消化期”的政策,会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下最终流于形式。

郭氏“整体设计”

在简单的问题中提出市场诸多深层矛盾的纠缠焦点,并在更大的制度框架内寻找“解结”方案,体现出身为“整体设计派”一员的郭氏施政风格。

2012年2月11日,郭树清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提出惊人之问:“IPO不审行不行?”随即引发了证券市场的巨大震动,关于“行”或“不行”的思考与辩论,迅速触及到证券市场深层矛盾的本质,并勾勒出郭氏市场改革思路及其背后的“制度逻辑”。

原有被称为“挑选好孩子”的新股发行规则,在过去十多年里弊端被市场实践和理论研究反复证明,却始终无法被真正动摇。
而在过去二十多年的经济发展中,由于信用融资在整个金融系统的缺位,使得中国企业从巨型央企到微型民企,都不得不在两个“极端”市场——银行间接融资和股市直接融资——寻找融资机会。在一个“巨人与孩子赛跑”的市场中,投资价值标准混乱,市场化估值体系分裂。

不难看出,证券市场自身的种种“病相”背后,其“病因”其实来自整个金融结构的深处:中国金融体系内至今缺乏市场化的资本定价“基准”。在这一前提下,不仅股市变革难以实质推动,就连银行体系内的利率市场化等改革也迟迟难以破局。

对此,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以“整体改革派”著名,其后又有着发改委、地方ZF和金融机构任职履历的郭树清显然明白,而他过去多年参与金融政策设计的经验与人脉资源,也使其在证监会所推动的改革更具备全局观念。

回顾其就任证监会主席以来的言论及政策,不难看出“郭氏新政”远远超出了证券市场“自我革命”的范畴,进而呈现出明显的“银、证、险、外(资)”通盘设计的色彩。

在上任之初,他便强力推动债券市场(包括高收益债券)建设,他对债券市场建设的关注,更是涉及到为整个金融体系“树立基准”的基础性工程。

这种“整体设计”的思路给市场观察人士强烈感觉。安邦咨询首席研究员陈功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综合国内外政经环境分析,在前期改革中积累了相当经验与资源的金融体系,既有必要,也有条件在制度改革方面领先其他领域“跨出一大步”。而证券市场改革则应视为整个金融体制变革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陈功同时认为,尽管金融体制改革在方案设计中体现出了很强的整体关联和“顶层设计”的性质,但是从过去多年的改革经验来看,还不能指望在具体改革中各个领域能够做到“相互呼应”甚至“齐头并进”。

在这一“参差不齐”的改革步伐中,郭树清所推动的证券市场改革显然是“领跑者”之一。

再造市场

从强化分红、加强监管到三板建设、发行改革,郭树清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几乎触动了市场每一个层面的神经,在挥舞着大棒的同时也撒下了更多的“胡萝卜种子”(市场机会)。

在上任后的一系列公开演讲中,郭树清的施政方略也开始为市场所了解。

在外部建设方面,郭树清强调要加快从场外市场、三板市场到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同时在更大的金融体系框架内,力推债券市场、呼吁社保、险资等各类长期资金入市;并通过重启国债期货、推动高收益债券发行和引入银行理财投资等具体政策,实现债券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和传统银行体系之间的“互联互通”。

这一系列政策的长远目标,是将原来因市场割裂而饱受“资金推动型”波动之苦的证券市场“资本池”,变成整个金融体系相联通的“资本湖泊”,进而充分发挥证券市场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灵活高效的资源配置功能。

在稳步推进外部建设的同时,郭树清也在证券市场内部拉开了其施政理念中的“攻坚战”序幕。证券市场改革已经到了“关键一役”: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和证券监管转型。

如果说此前的一系列改革中,以中国证监会为代表的监管部门扮演的还是“裁判”角色的话,那么发行制度改革对现行监管体制而言无异于“革自己的命”。

在证监监管体系的传统架构中,手握审批重权的证监会扮演着证券市场“看门人”的角色,在享受着巨大权利所带来的利益和愉悦感同时,也成为了市场寻租和特权交易的“形象代言人”;与此同时,监管部门所本应具备的调查执法功能却因审批制下的利益关联而几近失效,成为失去了市场威慑力的“制度摆设”。

郭树清的改革目标,就是按国际资本市场标准,将证券监管部门角色从过去负责“选好人”的市场看门人,转变为专门“抓坏人”的市场执法者。

而所谓“好人坏人”的标准,也从过去层出不穷的审批规则,变得简单明了:那就是按照相关市场法规“说真话”,向投资者真实披露企业的各项财务和运营信息。在上市公司“说真话”的基础上,将“挑选好孩子”的权利最终归还给市场投资者。
在这一总体改革思路之下,证监会近期雷厉风行,一方面向外界公布重大案例的查处情况以立威;另一方面鼓励市场化机构在创新中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和市场空间。

现在,证券市场中的每一个层面及相关市场机构,都已经在认真思考并寻找“郭氏新政”可能带来的新市场格局及投资机会。

从十年推不动一个政策,到半年推出几十个政策

中国金融体系改革需要整体推进。证券市场改革自身的成败,不仅依赖改革推动者的决心与韧性,同时也取决于金融体系其他领域的改革进程。

在郭树清上升之初,身为君亮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的吴君亮也像所有市场投资者一样,怀着好奇和谨慎的态度,从媒体报道中观察着这位新任证监会主席的一言一行。

随后不久,他便看到了新主席可能推行“强制分红”政策的报道。在他看来,尽管“不分红”确实是许多国内上市企业的“原罪”,但是强制性地要求所有企业分红,最终扼杀的却可能是有着高增长前景的优秀企业。
反复思考之后,他给郭树清发出了一封信,在信中阐述了自己觉得“强制分红”制度不合理的理由,并附上自己翻译的巴菲特有关分红的论述。

“本来以为事情就过去了。”吴君亮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没想到不久后自己便接到了证监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和传真,向他转达郭树清看完信后的批示,并转达谢意。

在短短半年时间内,“郭氏新政”疾风骤雨般的政策节奏难免引来各种误读与争议,郭树清以其独具特色的倾听和回应模式,一方面迅速消解信息误导;另一方面则在广泛搜集相关建议的基础上进行政策调整。

与此同时,某些善意的担忧也在市场观察人士们心中泛起。

“之前是十年推不动一个政策,现在是一年推出几十个政策。”多位市场人士在向南方周末记者表达欣喜之意时,不约而同地担心“政策进度是不是太快了?”

郭树清“铁腕”推动改革,令市场耳目一新。但是要革除多年积弊,显然非一日之功。到了真正触碰各方利益格局的中盘博弈时,会不会依旧陷入举步维艰的泥沼?

但也应该看到,金融体系的变革是一个深具整体性和关联性的“系统升级”,证券市场自身的改革,如果没有其他相关领域的改革跟进,亦很难维持此前“单兵突进”的改革步伐。

无论是对于郭树清,还是中国证券市场,改革任重道远,还远远没有到“清理战果”的阶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5-24 19:24:29
如何郭树清干的是对的,说明原来历届证监会主席都是饭桶,根本就是混日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24 20:14:30
顶郭树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