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5月25日报道】题:中国开始谨慎促增长 随着有越来越多证据显示5月份中国经济增长继续放缓,北京开始制定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增长,包括有针对性的减税以及对新能源技术等优先发展行业提供支持。北京希望此举将为自己调整经济结构的长期努力提供补充。
不过目前仍存在一项严重风险:国外局势(特别是希腊可能退出欧元区)可能导致中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若出现这种情况,中国仍能出台更有力的刺激措施,不过这样做可能要牺牲长期经济改革。工业和信息化部周四发布通知,呼吁对小微企业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并协调解决地方政府乱收费、乱罚款现象。国务院此前要求减轻企业税负,还鼓励民间投资参与铁路、能源和电信等领域建设,并支持新能源产品进入公共设施和家庭。
【美国《华尔街日报》5月24日文章】题:中国的短期所得,长期所失
对逐渐放慢的中国经济来说,让情况更好的举措只会让情况更糟。
中国制造业部门5月的第一个指标(汇丰银行采购经理人指数初值)表现不佳,从4月的49.3降为48.7,暗示经济气候仍处于霜冻。5 月贷款预计低迷,暗示4月的疲弱还在持续。
好消息是政府已表现出一些迹象,要更坚决地转向刺激模式。温家宝总理上周末发表的讲话把支持增长放在政府待办工作的首位。
不仅如此。国有的<中国证券报》今天提议进一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这将进一步刺激银行放贷。有些人把宝压在更极端的措施上。在利率互换市场,投资者预计未来一年将降息。
这应该能支持2012年的增长。但这场急促的经济刺激行动中明显缺少促进消费的举措。上述情况发生的背景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失衡。本周公布的中国2011年增长构战统计显示,投资的比例再次上升,从2010年的48.1%升至49.2%。家庭消费的比例却保持不变,仍为34. 9%。如果政府还是靠信贷投放和巨额投资拉动正在放缓的中国经济,那么消费不足的情况不会有任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