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940 0
2012-05-30

2847.关于大气成分、核聚变形式和连续性的思考

2012.5.30

自从知道地球大气边缘存在热层,我就在思考热层形成的原因,与地球大气成分的关系,甚至与地球水圈形成的关系,进而思考到核聚变的条件、形式和深度问题,宇宙射线产生的原因,对地球大气成分的影响,内容可以在《探索集——科技篇》和《探索集——太空篇》中找到。

我认为:宇宙射线的速度如果是近似恒定的话,其密度和导致的不同行星表面核聚变的深度及其后的化合反应是行星大气成分、甚至表面物质不同的主要原因。

宇宙射线的主要成分的氢和氦,其连续不断的扩散足以影响所有行星的大气成分,形成所有行星大气成分的主要来源。有趣的是在地球大气成分中它们都是微量元素,而地球大气向阳的一面存在厚厚的热层,温度高达数千K,联想到阳光没有照亮太空,却照亮了地球,我认为照亮地球的主要不是来自太阳的可见光,而是太阳射线(太阳射线是影响地球的主要宇宙射线)引发的地球大气边缘的核聚变释放的光子!因为宇宙射线的密度与地球大气边缘的气体密度极为有限,这种核聚变很可能是原子、分子级别的核聚变,而地球生物已经适应了这种核聚变及其连锁反应,所以核聚变带来的不一定都是恐怖的后果。

深入思考核聚变的形式和原因,我认为至少存在三种可能:撞击核聚变、湮灭核聚变、重力核聚变。也许还有高温核聚变,但高温更像是果,而不是因,考虑到高温确实可以使核外电子暂时消失,影响原子内部的束缚力、排斥力,不排除存在高温核聚变的可能,但地球大气边缘发生的核聚变很可能是撞击核聚变和湮灭核聚变。

撞击核聚变已经通过高能粒子加速器得到证实,重力核聚变可能每时每刻都在所有星球内部缓慢进行,湮灭核聚变还需要人类证实,但我认为恒星和地球大气边缘发生的核聚变很可能是湮灭核聚变,因为太阳风的速度有限,可能达不到撞击核聚变的条件。而恒星表面的核聚变很可能从基本粒子开始,就太阳来说很可能从暗物质,即反物质开始。

设银核是一个原子,太阳等恒星就是核外电子,地球等行星是核外电子的核外电子。银核是正物质,太阳就是反物质,地球就是正物质,月球可能是反物质。所谓正反物质,不过是原子内外携带电荷的不同。这种搭配可以形成系统和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原子是缩小的星系,星系是放大的原子。这可能涉及宇宙的形成理论,暂且不做深入讨论,但月光可能是真反射(排斥),而日光则存在湮灭核聚变的可能。

只要正反物质存在湮灭的可能,这种湮灭就可能是核聚变!而核聚变很可能是连续的(某些高端核素产生于氢弹核试验可以得到证实),太阳等恒星所以不会在一瞬间变成氢弹,只有太阳表面的核聚变源于外来物质引发的核聚变才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而宇宙射线和太阳风的形成很可能是某种排斥反应。

设太阳风的初始密度相对稳定,也会随着距离逐渐稀释,因此对太阳系内各行星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引发的核聚变的深度、连锁反应的程度、产生物质的种类必不相同,形成了它们不尽相同的大气成分和表面物质,如地球表面的水,某些星球表面的碳氢化合物。

我的上述认识相对现主流认识是革命性的,但并非没有道理,希望能够给科技进步带来革命性的后果,人类能源危机的消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