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8247 98
2012-05-31

《环球时报》29日社评《反腐败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攻坚战》,似乎表现了一种矛盾的态度:一方面,如标题所示,它高度评价了反腐败对于中国发展意义,在文中强调“民间须坚决加强舆论监督,提高官方推进反腐败的动力”;另一方面却强调“腐败在任何国家都无法‘根治’”,以及在中国反腐尤其困难:一个原因是中国的官员工资较低;而“给官员大规模提薪,中国舆论断不会接受。”另一个原因是“整个中国社会现在都有些‘潜规则化’”——这似乎意味着整个社会的“腐败”是官员腐败的一个原因。

  这也对应着这篇文章为反腐成功设置的条件:

  反腐败不完全是能够“反”出来的,也不完全是能够“改”出来的,它同时需要“发展”帮助解决。它既是腐败官员自身的问题,也是制度的问题,但又不仅仅是。它还是中国社会“综合发展水平”的问题。

   所谓“综合发展水平”的问题,这个概念表达得比较含糊,它即可能对应着随着人民观念的改变而接受像西方国家那样给官员高薪;也可能意味着整个社会、其他主体的普遍廉洁化。

  可能正是因为意识到这些话可能造成读者的误解,社论特地在文中表明立场:“写这些话,决不意味着我们认为反腐败是不重要的、可以拖延的。相反,我们认为反腐败确应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所要解决的头号问题,它也是整个国家的共同追求。”

  这就陷入了一个怪圈:反腐重要,它是“要解决的头号问题”,但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条件却是其他问题的解决。用该文的话就是:“它的胜利同时取决于其他战场上对各种障碍的肃清。”

  这篇文章对反腐的矛盾态度还体现在一种结构意义上的修辞效果,比如这样一个转折句式:

   民间须坚决加强舆论监督,提高官方推进反腐败的动力。但民间也要在大道理上理解中国无法在现阶段彻底压制腐败的现实性和客观性,不举国一起坠入痛苦的迷茫。

  这个由两句话组成的句群,被“但”这个转折连词分成了两半。前一半明确表达了对反腐的坚定立场;后一半却为彻底压制腐败的可能性做出了保留,尽管它以安抚社会心理的形式出现。但是,对转折连词长期经验形成的语感告诉我:“但”字之后才是作者所要强调的。而“但”字之前的内容则往往只是为了平衡表达,提及事物的另一面。文章的倾向在“但”字之后。

     这篇社论中还有一句话值得注意,即跨越第二、三段的一句话,我把它连上:

    “中国很可能是当前亚洲‘腐败痛苦感’最突出的国家。这跟中国‘为人民服务’的官方政治道德在全社会深入人心有关。”

     这句话的意思似乎是:中国并不是实际上最腐败的国家,因此也不应是“腐败痛苦感”最突出的国家。之所以这样痛苦,是因为我们的民众受“为人民服务”的这种官方政治道德的影响,对ZF的期望比较高。若如此,我觉得这个观点非常容易产生争议,在政治上也不正确。ZF与人民的关系,固然可以用“为人民服务”来表达,但也可以用“主权在民”等另一套话语体系来表达,关键在于如何实现,而不在于语言本身。我们不可能在“为人民服务”这种政治道德的基点上退步,因为它本来就并不是特别高的政治道德,而是现代国家基本的政治道德。你可以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没有做到“为人民服务”,他们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但我们不能从这个政治承诺上退步。

    其实,谈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比如反腐的重要性和反腐的困难,也许谈不上是“矛盾”。重要但有困难的事情太多了。但是,如果一篇文章的真正重点是强调其困难,或者不可能,却在标题上却是正面表达其重要性,这就使我感到有点矛盾了。矛盾不在事物本身;而在表达戒体现出来的我们的态度和倾向。

   虽然对这篇社论对反腐的矛盾态度,我不是很能接受。但是,它积极回应社会焦虑,他对社会心理的敏感,还是值得肯定的。

  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5-31 23:43:41
社评:反腐败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攻坚战

2012-05-29
  铁道部原部长、党组书记刘志军昨天被宣布开除党籍,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这一消息再次触动了公众关于腐败那根最敏感的神经。从全国范围看,腐败官员落马的消息的确不断冒出,给人贪腐者“前赴后继”之感。没少抓,但像是抓不完。这究竟怎么回事?
  中国显然处于腐败的高发期,彻底根治腐败的条件目前不具备。有人说,只要“民主”了,腐败问题就可迎刃而解。然而这种看法是天真的。亚洲有很多“民主国家”,如印尼、菲律宾、印度等,腐败都比中国严重得多。但中国很可能是当前亚洲“腐败痛苦感”最突出的国家。
  这跟中国“为人民服务”的官方政治道德在全社会深入人心有关。但现实是,市场经济冲击了它的落实,敷衍甚至背叛它的官员从各种制度的缝隙中不断漏出。中国是全球化很深入的国家,发达国家廉洁的高标准已被中国公众见识,这些不同时代、不同条件下的信息强行压缩在中国舆论场上,痛苦和纠结因此无法释怀。
  腐败在任何国家都无法“根治”,关键要控制到民众允许的程度。而要做到这一点,对中国来说尤其困难。
  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实行高薪养廉,美国的参选者很多是富人,一般人当了官后积累名望和人脉,卸官后可以通过各种“旋转门”把这些积累全变成现金捞回来。而这些路在中国都是死的。
  给官员大规模提薪,中国舆论断不会接受。官员退下来后一转身利用影响和人脉赚大钱,制度就不允许。让富豪们去当官,更让人觉得“变味”。中国官员的法定工资很低,一些地方官员的福利常常通过“潜规则”实现。
  整个中国社会现在都有些“潜规则化”,医生、教师这些涉及公共福利的行业也在流行“潜规则”,很多人的法定收入不高,但有“灰色收入”。
  哪里是“潜规则”的边界,这点并不清楚。这也是当前腐败案较多,而且有些是“窝案”的原因之一。民间流行“法不责众”的说法,一旦有哪个官员相信了此说,并且以为“别人和自己一样”时,他就已经十分危险了。
  必须对腐败分子进行严厉查处,决不姑息,这可以极大增加腐败的风险和成本,起到必要的震慑作用。官方必须以减少腐败作为吏治的最大目标。

  民间须坚决加强舆论监督,提高官方推进反腐败的动力。但民间也要在大道理上理解中国无法在现阶段彻底压制腐败的现实性和客观性,不举国一起坠入痛苦的迷茫。
  写这些话,决不意味着我们认为反腐败是不重要的、可以拖延的。相反,我们认为反腐败确应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所要解决的头号问题,它也是整个国家的共同追求。
  然而我们认为,反腐败不完全是能够“反”出来的,也不完全是能够“改”出来的,它同时需要“发展”帮助解决。它既是腐败官员自身的问题,也是制度的问题,但又不仅仅是。它还是中国社会“综合发展水平”的问题。
  反腐败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攻坚战,但它的胜利同时取决于其他战场上对各种障碍的肃清。中国不会是其他方面很落后,唯独官员们很清廉的国家。即使一时是,也持久不了。反腐败是中国的突破口,但这个国家最终只能“综合前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31 23:52:47
一篇和稀泥式的胡说八道,毫无逻辑可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6-1 00:43:30
关注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6-1 01:06:57
环球时报 估计已经和党报一样了啊!  说法一直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6-1 01:08:21
xuezhe116 发表于 2012-5-31 23:43
社评:反腐败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攻坚战

2012-05-29
估计腐败理论创新吧 这个为了下一步的  大案要案做个铺垫 舆论造势吧!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