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参议员候选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竞争者Ron Paul的支持者Kurt Bills最近提出了一项法案,该法案将考虑为明尼苏达州及该州居民推出一种替代性的货币。当听到这个想法时,笔者脑中产生了所有主流经济学家都可能产生的想法:“哇,这简直是疯了。”
但许多观察人士认为希腊必须重新发行本币(网上博彩市场的数据显示此类人士占据大多数)。希腊与明尼苏达州的经济总量大致相同,均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那为什么采用独立货币对于希腊来说是可行的,但对于明尼苏达州却行不通呢?
一个关键的经济差别在于美国国内存在一个财政联盟。欧元区的强硬派越来越支持建立一项纪律严明的、统一的财政安排,其形式类似于美国模式。但不幸的是,欧洲强硬派对财政联盟的构想几乎没有考虑到美国模式的核心内容,这种想法难以解决欧元区危机。
从根本上看,欧元区的问题依旧是将非常不同的多个经济体并入一个货币联盟,却却没有设置一种调整的机制。自1999年欧元区建立以来,以德国为首的北欧国家生产率一直在快速增长,但工资并未跟随上涨。在南欧地区,生产率增速则一直落后于北欧。结果就是与南欧国家和法国相比,德国的单位劳动成本自欧元问世以来下降了25%左右。
通常来说,汇率调整可以缩小这种工资的差异。增长较慢、经济状况较差的国家可以变得更有竞争力,因为其产品和旅游业的价格变得更便宜。这种情况最初会令居民实际收入受到冲击,但经济将获得一条增长途径。不过,在货币联盟中并不存在汇率这种可调机制。
仅凭这一个因素并不会导致欧洲货币联盟的失败。但如果没有汇率作为安全阀,将需要有另一种替代方法来恢复不同经济之间的发展平衡。劳动力迁移、通货膨胀、民众生活陷入困境或补贴是仅有的几种选择,而任何一项选择都不轻松。
如果劳动力能够自由地流向高增长地区,或者欧洲央行愿意放松货币政策来推升高增长经济体的通胀,这些方式将代替汇率成为安全阀。若高增长经济体通货膨胀上升,则将改变各成员国之间的实际工资差距,其作用就像货币贬值一样。对于美国来说,劳动力流动起到了同样的帮助作用。但对于欧洲来说,各国语言不通造成劳动力流动性较低,另外德国对通货膨胀的容忍度甚至更低。这样一来,就只剩下民众生活陷入困境和补贴两个选择了。
南欧国家可以降低生活水平来解决问题:高失业率和就业市场结构性改革迫使该国工资水平下降,这能增强希腊等国的国际竞争力。但历史表明这种做法实施的难度很大。通常要在高失业率持续很长时间之后,工资下降的情况才会出现。结构性调整也可能需要几年时间才能真正提高生产率。
或者北欧国家可以决定,为了欧洲的团结,它们愿意对生产率增速较低的欧元区成员国提供永久补贴,其途径可以是直接补贴,也可以通过救助及范围广泛的担保来实现。但在北欧国家,补贴依旧是个令人感到厌恶的话题。德国人认为欧元区的建立绝不是为提供永久性补贴,这一看法相当正确,他们对补贴的反对态度也不难理解。
因此,由于缺乏正常的安全阀来防止危险的经济失衡摧毁货币联盟,欧元区的财政紧缩派只剩下财政联盟这种选择。但这些人士未能理解美国财政联盟的立足点。欧元区的财政紧缩派寻求建立财政联盟的目的是对落后成员国实施预算纪律约束和结构性改革,而美国财政联盟的主要功能则是提供补贴。
《经济学人》(Economist)去年编制了一份统计数据,对各州获得的联邦开支与各州居民缴纳的联邦赋税之差进行了计算,时间从1990年至2009年,范围涵盖美国所有50个州。在超过20年的时间内,明尼苏达和特拉华等州年均缴纳的联邦赋税额均超过这两个州获得的联邦开支额,超出额占两州GDP的比例约为10%。相比之下,新墨西哥州、密西西比州和西弗吉尼亚州过去20年中平均每年收到的联邦补贴金额占州GDP的比例超过12%。尽管相关数据并不是计算补贴情况的完美指标,但数据很好地说明了基本情况,即补贴金额很大。希腊2011年全部赤字占GDP的比重仅为9.1%。
美国财政联盟是有效的,因为无需明尼苏达州居民的批准就能够向密西西比州居民提供补贴,这种机制功不可没。这种财政联盟建立了一种重要的保险机制。当德克萨斯州人在1980年代因石油市场崩溃而面临困难时,他们可以仰仗财政联盟的帮助。当德克萨斯州在2000年代因油价上涨而实现繁荣时,该州对财政联盟又作出了贡献,为受到冲击的地区提供了帮助。
而如果给予北欧国家否决南欧国家预算案的权力,则无法维持欧洲货币联盟。欧元区还需要经济较弱的国家忍受数十年的高失业率,此后这些弱国的工资水平才会降低。
如果北欧国家不出现较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或者没有来自南欧国家的劳动力迁移,欧洲货币联盟的维系将耗费北欧国家大量资金。换句话说,要想建立一个能够挽救欧元区的财政同盟,那么欧元区就需要促进北欧国家对南欧国家的补贴,而不是消除这种补贴。但考虑到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笔者不会为此押上哪怕是一美元的赌注,即便这一美元是由明尼苏达州自己发行的。
作者: 前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奥斯坦·古尔斯比(Austan Goolsbee ) 来源: 《华尔街日报》2012年0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