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zeho2008 发表于 2012-7-4 02:28 其實宏觀更應該看其他作者的書, 不同學派會有不同的觀點, , 宏觀教材之間亦有著明顯的差異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直接标价法下,实际汇率的本质是,外国的一个商品篮子,能换到本国的多少个(相同的)商品篮子。由此不难看到,实际汇率的量纲是1(如果硬要区分两国的商品篮子不同,量纲可以相应调整,这不是紧要的;紧要的是,区分“不同的商品篮子”可能使实际汇率丢失了不少的“纯粹”意义)。按此意义,直接标价法下,设E是名义汇率,P*是外国一般物价水平(同一个商品篮子,在外国,要用多少外币才能换到),P是本国一般物价水平(同一个商品篮子,在本国,要用多少本币才能换到),则实际汇率e=EP*/P。该式是实际汇率的“计算式”,或者说,此式告诉我们,根据哪些量可以算出(了解)实际汇率。 如果两国货币的实际汇率不等于1,直觉上,我们第一个反应似乎就是,其中某国“吃亏了”——因为此时,一国能用本国的一个商品篮子换到另一国更多的(相同的)商品篮子。这似乎不太“理性”(或者“合理”),所以,合理的(“应该”)是,一国的一个商品篮子(应该)能够且只能够换到另一国的一个(相同的)商品篮子。 如果你持有上述(所谓“应该的”)思想,我们就说你主张“购买力平价说”(PPP)。在这种思想下,无论两国的名义汇率、一般物价水平如何变动,都(应该)“万变不离其宗”——(应该)使实际汇率为1。 实际汇率的定义或者说PPP听起来很合理,但实际上很难成立:这既有技术上的原因,也有原理上的原因:真能在两国找到“完全相同的”商品篮子吗?即使某一时刻碰巧找到了,另一时刻某国的商品篮子不会变化吗?商品篮子应该包括哪种各多少比例的商品?即使一国明明知道实际汇率远不等于1,该国就一定“吃亏”吗?名义汇率何以成为一种战略工具? 再简单一点说,e=EP*/P是关系式,而非“决定式”——无论哪种理论都会承认该式,但不同的理论对“谁决定谁”的说法不同。
amyclover 发表于 2012-7-9 22:10 报告下进度~~宏观复习了大半本,凯恩斯那一套理论差不多回忆起来了 这几天开始关注实事经济 结合思考
szeho2007 发表于 2012-7-10 01:11 就算是經濟系本科畢業都未必能完全掌握整個經濟社會, 除非你是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