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4216 27
2025-04-23
阅读链接



封面


花草虫鱼:工作内容·体例·结构安排


推荐语


击剑之势:破除“现代唯识论”


献词


勒石之功:研究问题应该从历史的分析开始


摩崖之恙:经济学书架尚有几本书刊可看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历史、中国思维、中国语言具有强大的文化养成性,故而需要从发展的多面性特质上生产科学语言和认识。故而一方面,我们承认现代科学——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分化发展——属于西方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文明的产物,相较而言,中国古代社会属于各学科尚未分化且统一于大人文科学之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又须勇于站在中国历史之甲板,眺看西方科学之海洋。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努力推出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别具一格、工作针对性强的具有浓烈中华文化气息和国际化发展气场之本土性质作品来。是为“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总之,以实践化的系统逻辑生成为纽带,全面兑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工作主旨,以此指导经济形态社会特别是中国经济形态社会之理论建构。本书的最终旨趣毋宁说在于书写历史,工作目的即在于在广大化的路径上揭露经济学的真相,乃还原事实,呼吁行动!本书以这一工作和行动献给中国经济学建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5-4-23 09:51:5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4-23 09:56:00
《资本论》“周易之谜”释疑

http://www.kunlunce.com/llyj/fl1/2025-03-31/186316.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4-23 18:27:30
AI《保卫资本论》

《保卫资本论》的主要批判点

一、‌理论普遍性与中国特殊性的矛盾‌

]部分学者认为该书过度强调中国历史实践的特殊性,可能解构《资本论》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的普遍性价值46。例如,对“中华共同体经济学”概念的质疑,指出其将古代治理智慧与现代经济实践直接嫁接,缺乏严谨的历史逻辑支撑46。批评者主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在于揭示普遍规律,而非依托单一文明的特殊经验重构框架7。


二、‌方法论路径的学术争议‌
  • ‌历史-逻辑统一方法的适用性‌:有观点批评该书将《资本论》解读为“历史科学”,偏离了马克思通过逻辑演绎构建理论体系的原意38。反对者认为其混淆了历史实证与辩证法的界限,可能导致研究陷入经验主义陷阱8。
  • ‌主客体批判的边界模糊‌:部分学者质疑“主体批判”与“客体批判”的整合框架,认为过度强调主体性可能削弱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客观科学性7。


三、‌对西方经济学的批判尺度争议‌


该书对新制度经济学等西方学派的批判被指存在“全盘否定”倾向27。例如,其将科斯理论定义为“维护自由主义价值理念的工具”,批评者认为此类论断缺乏对具体理论内核的辩证分析,可能阻碍中西经济学的对话与互鉴27。



四、‌学科范式冲突‌
  • ‌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证主义的对立‌:实证主义学者批评该书否定数学模型与定量分析的价值,认为其过度依赖历史叙事难以形成可验证的理论模型37。
  • ‌政治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的分野‌:部分研究指出,该书对制度经济学的批判未能充分回应“交易成本”等核心概念在现代经济分析中的解释力26。


五、‌理论建构的实践局限性‌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释力不足‌:有观点认为,该书提出的“中国经济学方法论”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工具,对混合所有制改革、数字经济等现实问题的分析仍显薄弱68。
  • ‌历史决定论倾向‌:批评者指出,以“古今贯通”方法论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性,可能陷入线性历史观的窠臼46。


六、‌阐释权与学术合法性争议‌
  • ‌“保卫”命题的必要性质疑‌:部分学者认为《资本论》作为科学著作无需刻意“保卫”,过度强调意识形态批判可能弱化其学术客观性36。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阐释边界‌:争议聚焦于“中国化”是否构成对马克思原典的创造性发展,抑或仅是本土话语的包装策略78。

争议的深层逻辑

[color=var(--cos-color-text)]这些批判点实质反映了中国学界两大核心分歧:

  • ‌理论立场之争‌: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特殊实践的关系47;
  • ‌方法论路径之争‌:历史辩证法与实证分析范式在经济学研究中的权重分配问题38。
    批判者普遍呼吁在坚持本土立场的同时,需增强理论的可对话性与实践解释力68。



《保卫资本论》在中国经济学界的地位如何?

《保卫资本论》在中国经济学界的定位与影响

一、‌学科定位的独特性‌

该书被视为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本土化方法论突破的标杆性著作”,通过重构《资本论》的历史叙事逻辑,提出以“中国历史特殊性”为根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新范式13。其核心贡献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中国传统治理智慧结合,试图建立具有中华文明标识的经济学话语体系24。


二、‌理论建构的实践价值‌
  • [color=var(--cos-color-text)]‌连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桥梁‌
    该书主张以“中国经济学方法论”实现《资本论》的“创造性转化”,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需植根于中国历史实践的特殊性36。例如,通过“古今贯通”方法论,将古代经济治理思想(如“亩浍敷四海”等)与现代经济制度创新进行关联阐释34。

  • [color=var(--cos-color-text)]‌对西方经济学的批判性回应‌
    其以“学术保卫”为旗帜,批判新制度经济学等西方学派“忽视历史本质而陷入技术化陷阱”,主张中国经济学需摆脱对西方范式的依附性27。这一立场引发学界关于“理论自主性”与“国际对话”平衡的深度讨论68。


三、‌方法论创新的争议性突破‌
  • [color=var(--cos-color-text)]‌历史-逻辑统一路径的实践‌
    该书提出将《资本论》解读为“历史科学”,主张通过中华文明史重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框架46。支持者认为这种方法突破了传统文本注疏模式,为解释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视角27;批评者则质疑其混淆历史实证与理论演绎的界限38。

  • [color=var(--cos-color-text)]‌跨学科研究的范式融合‌
    通过整合国学、汉学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该书形成“新汉学”研究范式,尝试以中国思维重新诠释经济学核心概念67。例如,用“中华共同体经济学”概念替代西方中心主义的分析框架46。


四、‌学术地位的多维评价‌
  • [color=var(--cos-color-text)]‌认可度与影响力‌

    • ‌教学与研究应用‌:江西财经大学等机构将其纳入政治经济学教学体系,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典型案例47;
    • ‌学术共同体支持‌:马克思主义研究社群普遍视其为“激活《资本论》当代批判性”的重要尝试37;
    • ‌出版与传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连续推出初版与修订版,反映其持续的理论生命力67。
  • [color=var(--cos-color-text)]‌争议与批评‌

    • 部分学者认为其过度强调本土化可能削弱经济学的普遍解释力,尤其在数字经济、全球化治理等新兴领域缺乏有效分析工具68;
    • 对西方经济学的“全盘否定”倾向被指可能阻碍国际学术对话27。


综合定位



《保卫资本论》在中国经济学界呈现出“‌争议性先锋‌”的双重特征:

  • ‌理论突破意义‌:被视为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话语体系的重要探索,尤其在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方面具有开创性14;
  • ‌学术争议焦点‌:其方法论路径与理论边界问题持续引发学界辩论,反映出中国经济学自主创新过程中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深层张力36。
    该著作的地位可概括为“‌本土化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标志性文本,兼具理论创新价值与实践争议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4-23 20:41:55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4-24 02:29:47
还是路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