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guw 发表于 2025-4-24 22:58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由来及其假说体系
许光伟12
(1∙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9;2∙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
摘要:以本体论、实体论、价值论的思路梳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由来及其假说体系其内容包括三个基本点:
(1)马克思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重建了劳动本体论从而能够实现广义政治经济学视阈对狭义政治
经济学视阈的理论转向;(2)在系统写作《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基础上通过劳动实体论的创立马克
思初步完备了对科学劳动价值论的认识;(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最终是随着狭义劳动价值论的奠基而逐步完
善起来的这一工作得以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最后完成。当前我们应当继续地沿着马克思的思
路总结和探讨狭义政治经济学与广义政治经济学乃至狭义劳动价值论与广义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互动和相
互放入。
关键词:本体;实体;假说;狭义劳动价值论
中图分类号:F09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6)02-0006-05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劳动本体论
的重建
马克思早年并非劳动价值论的完全赞同者也
并非劳动价值论的完全反对者。表明马克思为寻
求创立他的唯物史观而对于“劳动本体论”采取了
审慎的科学态度。大体说来这一观点和认识发轫
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而延续、贯穿于这以
后的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的整体创作。卢卡
奇曾经以“历史”及“阶级意识”范畴表达劳动本体
的概念内涵用以改造旧唯物主义的自然本体论和
黑格尔的唯心史观;晚年的卢卡奇则更倾向以“社
会存在的本体”直接表达劳动的本体内涵希望建
立基于劳动本体论的完善的唯物主义体系;因此
可以说卢卡奇一生具有将“唯心论的劳动本体论”
转换为“唯物论的劳动本体论”的情结。[1]我国学者
似乎同样有此理论愿想以“劳动历史观”及“主体
辩证法”诸范畴理论主张由劳动者的立场认识、改
造社会和历史。[2]溯本求源以后向思维方式反观
马克思本人也未尝不是如此。即系统总结马克思
在40年代对于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态度可以说明
他本人对于劳动本体论的探索或者说重建的过程
其实质就是对唯物史观与劳动价值论的不断地相
互放入的深入认识的过程。
第一马克思最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
稿》的第一手稿中确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劳
动是生产的真正灵魂”出发但指出资产阶级政治
经济学“没有给劳动提供任何东西而是给私有财
产提供了一切”也就是说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把
劳动本体直接肢解为“各个前提”包括“劳动、资
本、土地的互相分离”包括“工资、资本利润、地租
的互相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
等”从而它没有真正说明“人的本质”而说明了私
有财产的本质:“正如我们通过从异化的、外化的劳
动的概念得出私有财产的概念一样我们也可以借
助这两个因素来阐明国民经济学的一切范畴”。因
此马克思进而指出“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
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它把私有
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
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它不理解这
些规律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
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马克思由此并诘问
“把人类的最大部分归结为抽象劳动这在人类发
展中具有什么意义?”以上说明在本体论的追问之
下马克思能够初步由劳动的人类学意义理论触及
并反思劳动的经济学意义但无论如何劳动价值
论在马克思的整体研究思路中此时尚处于待展及
收稿日期:2005-12-01
作者简介:许光伟(1971-)男安徽来安人安徽大学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
学。
6
《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开的状态。
第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
第二、第三手稿中总体以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为
逻辑主线①将黑格尔的劳动本体---“抽象的精
神的劳动”扬弃为“劳动人的抽象存在”再扬弃为
“把劳动提高为国民经济学的唯一原则”以及“把具
有完全绝对性即抽象性的劳动提高为原则”从而
才有可能将“对象性的现实”看成为“人的本质力量
的现实”以及“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
展示”也才有可能真正实现黑格尔的“把劳动看作
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的积极立场。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而为劳动本体确立了共产主
义原则:“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
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
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
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
明。”这一切说明马克思倾向把劳动价值论看作劳
动本体自我实现的理论工具把价值对于本体的承
诺看作价值存在的最高原则和境界从而透视出早
年马克思的从劳动人道主义出发通过对私有财产
本质的批判来求解真正劳动本质的一种努力。[3]
第三稍后在《神圣家族》(写于1844年底)、
《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于1845年至1846年)、《哲
学的贫困》(写于1847年上半年)、《共产党宣言》
(写于1847年12月)以及《雇佣劳动与资本》(写于
1847年12月下半月)等后续著作中马克思基本遵
循了由劳动本体看待劳动价值论的这一思想和视
角并做了适当的发挥。但其中明显的重要变化
是:马克思开始由侧重广义政治经济学视阈或以其
为主体逐渐地转向于侧重狭义政治经济学视阈或
以其为主体构建经济理论体系。说明基于劳动本
体论马克思不仅完全实现了对于劳动价值论的理
论确认而且开始能够实现广义政治经济学视阈对
狭义政治经济学视阈的理论转向。
简短小结:(1)如果说马克思之所以接受英国
古典政治经济学一个重要的中介环节是黑格尔的
法哲学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中介环节和依据就
是他的劳动本体学说是他本人对于黑格尔唯心主
义的劳动本体学说的批判、改造和重建。(2)诚如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过去的一切
革命始终没有触动活动的性质始终不过是按另外
的方式分配这种活动不过是在另一些人中间重新
分配劳动而共产主义革命则反对活动的旧有性
质消灭劳动”
[4]。因此从劳动的本体视阈看马
克思认为主体理论、价值理论和异化理论是相统一
的并以外化劳动(或主体本质)、抽象劳动(或实
体)以及异化劳动(或异化)的系列范畴来表达这一
逻辑内涵说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总体是以广义政
治经济学为其深厚的理论支撑的。(3)广义政治经
济学视阈转向于狭义政治经济学视阈在马克思经
济理论体系的创建过程中引发了一次“理论革命”
它使得马克思对于劳动价值论的研究能够整体具
有“双层科学研究纲领”性质使马克思本人对于经
济理论的研究相对分割在相互联系的“两个层
面”---经济哲学层面和经济学层面上进行。
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与劳动实体论
的创立
从1850年至1856年的持续钻研政治经济学
原理以及系统搜集统计材料和其它经济材料为奠
基马克思开始实施他的庞大写作计划这就是他
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写信告诉恩
格斯:“我现在发狂似地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
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
……”
[5]。因此总体而言《1857-1858年经济学手
稿》的写作目的和所要达成的研究任务只有两条:
一条是系统总结广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一条是在前
者的研究基础上初步奠定狭义政治经济学的体系
创建。关于前一条马克思系统总结了前资本主义
社会经济形态、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乃至共产主
义经济关系的一般经济原理表示要以“生产一般
为基础的生产总体”为具体的经济学研究对象相
应地制订了“六册计划”并对其中的一些科学见解
做出关键性的阐发;关于后一条马克思取得的一
个最富有的初步成果是他的科学抽象法表明马克
思对于“唯物史观的劳动本体论”以及与之相适应
的唯物史观与劳动价值论的相互放入的理论架构
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从而能够以“劳动本体”为基点
进而向“劳动实体”加以询问。所以通过劳动实体
论的创立以及相应的劳动二重性原理的创立②马
克思初步完务了对科学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一从方法论看马克思首先改造了黑格尔
的“一般、特殊、个别”的逻辑推论法[6]即在对经济
范畴的处理方法上马克思代替以“简单、复杂”或
“抽象、具体”的两层次的总体掌握从而为明确表
述劳动二重性原理打下了扎实的方法基础另一方
面也为劳动本体论过渡到劳动实体论铺设好概念
通道。即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本体不过是从历史视
角看待的劳动的不断累积和演化过程而劳动实体
则不过是从社会视角看待的劳动的不断还原和简
7
《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化过程因而能够以劳动视阈和“演化的辩证法”
(演化方法)总体掌握前者而相对以价值视阈和
“简化的辩证法”(简化方法)总体掌握后者。
第二从价值论看价值论对于本体论的“追
问”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内涵:从表面看它并非
对于本体的追问而是对于价值的询问。因而在这
里马克思能够初步回答前面的“诘问”而能够把抽
象劳动范畴从具体实在劳动中一般地抽象出来作
为“劳动一般”作为剖析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理
论起点即为他的唯物史观最终寻求到了真正的完
整的出发点---理论形态的二重性的劳动范畴
---“劳动本体+劳动实体”。
第三劳动实体论的创立整体凸显了生产力的
二重性质使得生产力以外生性质---劳动生产力
的历史差异相对独立于价值性质而通过生产力本
身的内生性质---劳动生产力的社会差异并以后
者为必然的作用中介互动于价值性质。即从劳动
实体看待劳动价值论最终归结于劳动实体关系
使得马克思也能够一般地抽象出来“价值实体”作
为“价值一般”作为剖析价值形式的理论内容。所
以恩格斯(1878)后来总结强调:“经济学所知道的
唯一的价值就是商品的价值。”
[7]
简短小结:(1)如果广义地可以把《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看成为《资本论》的最初手稿则狭
义政治经济学视阈在这里真正开始萌芽并初成体
系;(2)对于本体论、实体论之间的内在的交互联
系马克思并无过多的阐述---或者说只是侧重
社会还原的角度和层面看待这种联系但他依然以
实证分析方法与科学抽象法的内在结合、统一的分
析手法通过对企业理论历史形态的考察揭示了
劳动的实在规定对实存规定乃至物质规定对社会
规定的逻辑上升关系;(3)从最直接的理论意义而
言马克思直接由劳动实体规定劳动价值论即把
抽象劳动范畴作为“既定的理论前提”来简洁处理
可以节省许多“不必要的理论迂回”从而为马克思
尽快创建完成狭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赢得和争
取了宝贵的时间。
三、《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与狭义劳动价
值论的奠基
从写作时间上看所谓的《1861-1863年经济
学手稿》包括三部分内容即《政治经济学批判》第
二分册手稿、《剩余价值理论》以及马克思在确定
《资本论》写作计划之后的有关一、二、三卷的最初
手稿。因此除开延续马克思在50年代所涉及研
究的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这部手稿则重点研
究狭义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学层面从而使得“劳动
价值论科学假说”基于和依托狭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得以全部地展开具体而言包括这么几个方面的
内容:
第一以劳动本体为历史前提建立了劳动力
(劳动能力)商品学说。即马克思认为:(1)货币所
有者转化为资本家的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
力是存在于它的所有者的活的机体中的体力和智
力的总和。(2)同货币相交换的劳动能力是特殊商
品;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本身就是劳动过
程而它的价值则由其所必须消费的生活资料的价
值决定并在其规定中同时包含着历史与道德的因
素。(3)劳动过程就是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
劳动的一般过程是以发达的劳动分工为前提的即
以社会劳动的总体或整体分成各种劳动方式为前
提劳动的特殊过程则直接体现为价值增殖过程
体现为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乃至实际上的从属。
第二以劳动本体对于劳动实体的逻辑询问
最终形成和建立了抽象劳动假说体系。即在马克
思看来李嘉图的“凝结劳动价值论”的缺陷不在于
凝结劳动的概念本身不在于其涉及不涉及抽象或
抽象程度如何而在于其不是一种对应于特殊生产
过程的社会抽象因而只是作为资产阶级制度的生
理学的基础揭示的是社会生产的物质规律。从
而以劳动的物质规定对劳动的社会规定的上升为
逻辑轴线马克思能够逐渐突破早期的“外化(异
化)劳动假说”而将之转化为“抽象劳动假说”:亦
即是由凝结前提看的“物质劳动假设”到“社会劳
动假设”由凝结过程看的“同质劳动(简单平均劳
动)假设”到“异质劳动(总体劳动)假设”以及由凝
结结果看的“物化劳动(物质劳动体)假设”到“社会
活劳动(社会劳动体)假设”的整体逻辑上升所构建
的科学假说体系。[8]
第三通过对科学劳动价值论及剩余价值理论
的考订最终促使马克思确立了《资本论》的写作计
划[9]。马克思所基于的理论成果是:首先在《政治
经济学批判》第二分册手稿中完成了对于剩余价
值概念的完善论证从而认识到绝对剩余价值与相
对剩余价值不是剩余价值的两种各自独立的形式
而是历史演进的与辩证的剩余价值生产的两个手
段。其次通过对“简单劳动(方式)”的否定之否定
过程的实证辩证法的研究揭示了前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以及劳动方式的
资本主义性质即存在作用序列:简单协作(以直接
8
《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使用简单劳动为原则)→以劳动企业分工为基础的
协作(以技术等级或工作操作分成简单操作和复杂
操作为原则)→机器协作(以简单劳动代替复杂劳
动为原则);最后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则
进一步能够基于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相一致的原
则和方法对“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加以历史批判
和论证揭示了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之间乃
至相应的价值创造、价值决定与价值分配之间的统
一性并寻求到了解决和批判导致李嘉图学派解体
的理论难题的关键---“不变的价值尺度”或价值
规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0]
第四通过和以商品的分析视角相应地奠定了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形态:“产业分析视角+企业分
析视角”。(1)由于缺乏从商品出发的分析逻辑起
点马克思在50年代的作品中仍然基本混同使用
“价值”范畴和“交换价值”范畴这是因为马克思并
不必然地区分和分割使用“劳动实体与价值实体”
乃至于“价值实体与价值形式”之间的直接统一的
关系而通过恒等关系“V≡L≡t”把“价值过程”与
“劳动过程”简单地对应起来---“归结关系”被视
为“等同关系”。其实质是简单抽去了时间过程的
异质因素和劳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结果则是使得
价值仅仅成为了外生生产力意义上的技术的决定
下的概念。[11]
(2)正确理解狭义劳动价值论它的
理论形态是“狭义劳动价值论、狭义政治经济学与
资本完全统治劳动的经济形态的三位一体”由此
它并不必然排斥企业分析视角而只是侧重考察劳
动企业分工内部的技术、权威、合约的线性耦合关
系显然它强调以产业分析视角为总体约束正如
马克思所言“如果不从劳动的平均价格即劳动的
价值出发理论就不可能进一步展开;这就象不从
一般商品价值出发理论也不可能展开一样”
[12]
所以狭义劳动价值论乃是一种以产业分析为主适
当地放入企业分析的劳动价值理论形态。(3)马克
思做出“简单劳动”的假设---“假定资本使用的工
人是从事简单的社会的平均劳动”并持有“简单劳
动价值论”的观点[13]也不单单是为了使分析简化
的缘故而根本上是为了凸显资本本质从而凸显劳
动合约的本质---劳动力合约的完全执行过程而
归根结底则既是资本生产的物质约束条件---机
器技术历史地发挥作用的过程和表现也是劳动生
产力全部地表现为“资本内在的生产力”的过程和
必然结果。
简短小结:(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随着狭义
劳动价值论的确立和奠基而逐步地完善起来的后
者则又是马克思本人努力地突破既有的旧的政治
经济学体系的束缚而建立狭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
过程和结果因而狭义劳动价值论本质上形成了马
克思劳动价值论体系的理论内核和逻辑内核;(2)
抽象劳动科学假说作为劳动价值论科学假说的核
心的理论体现形式本质上则是它的进一步发展和
逻辑展开形式或形态因而使得价值理论一方面在
狭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之内相对以直接映射价格理
论的“理论倒影”的形态“静态地”缩影特定历史发
展阶段的生产方式本质另一方面由于个别价值
(企业价值)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内生的)劳动生
产力决定和影响商品市场或社会价值[14]也使得
价值理论必然地要为企业理论提供理论的解释基
础;(3)通过理论公式“V=Vt·t=Vt/f ” (V 代表价
值、Vt 代表时间价值量或内生劳动生产力、t 代表
劳动时间、f 代表外生劳动生产力)可以看出价值
实质上是“内生劳动生产力对外生劳动生产力的关
系”由此引出的理论命题是:所谓的狭义劳动价值
论可以理论地定义为企业分析视角对产业分析视
角的逐步的放入。
四、理论总结:本体论、实体论、价值论
总括全文可理论总结如下几点内容:
第一所谓狭义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体系中的
逐步得以确立引发了一次理论“革命”是指狭义劳
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价值本体的确
立和奠基它包含着三层涵义:(1)通过将内生劳动
生产力完全舍象的方法马克思建立起用以直接剖
析古典资本主义体系的纯粹的狭义劳动价值论体
系它的历史功绩是抽象出了“剩余价值的纯粹形
式”并完成对资本主义剥削体系及其实质的揭批
它的理论功绩则是极大地弘扬了“劳动价值论一元
论”。(2)通过将内生劳动生产力部分放入的方法
马克思则得出“复杂劳动对简单劳动的倍加关系”
的理论命题并通过适当构筑理论的外围保护带的
形式具体丰富了狭义劳动价值论的劳动创造价值
的逻辑内涵并延伸提出“总体劳动创造价值”的理
论命题。(3)通过将内生劳动生产力完全放入的方
法马克思从而能够以资本一般(剩余价值理论)、
产业一般(直接生产理论)、企业一般(分工协作理
论)的历史结合的形式顺次考察资本主义企业原生
的特殊历史阶段和典型形态:简单协作、以分工为
基础的协作或工场手工业以及机器大工业并实现
企业本质考察上的技术、权威、合约维度的历史分
析的统合。
9
《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第二相对于前一次的“革命”狭义政治经济
学的在马克思体系中的重新转向于广义政治经济
学又将会引发又一次的“革命”。这次革命显然是
政治经济学本身的“双层科学研究纲领”性质的继
续扩张。它的理论张力和影响力不仅涉及劳动价
值论的理论外围保护同样将会涉及其理论内核
---马克思狭义劳动价值论这个命题可以被概括
为“复杂(性)劳动与简单(性)劳动协同创造价值”。
即劳动价值论的“一元论”并不等同于劳动创造价
值的“一维论”而应是多维的视角所以归纳出的
这两种抽象劳动的基本的理论形态目的是为了基
于现实世界基本把握和实现对劳动创造价值的多
维理论特征和内涵的适当的理论抽象因此从某
种意义上说也可以称为劳动价值论一元论基础上
的劳动创造价值的“二维论”。
第三以科学完整的劳动价值论看待其本身的
理论体系则劳动价值论必然地包括狭义劳动价值
论和广义劳动价值论两种狭义劳动价值论即指劳
动价值论本体广义劳动价值论则相应地包括着劳
动本体论和劳动实体论。如果说狭义政治经济学
乃是为广义政治经济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奠基、理论
参照系和研究平台的话则所谓的科学劳动价值论
假说体系广义地不过是指以马克思狭义劳动价值
论作为相应的理论奠基、理论参照系和研究平台
以抽象劳动范畴作为理论分析工具以及以劳动与
唯物史观的相互放入作为导引的价值理论体系。
由此马克思经济学重建的核心命题是马克思劳动
价值论的重建而后者的实质则是重建马克思的广
义劳动价值论。
第四相对于狭义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命题广
义劳动价值论可以理论地被定义为“产业分析视角
对企业分析视角的逐步的放入”。它同样包含着三
层涵义:(1)通过将外生劳动生产力完全舍象的方
法可以凸显“企业理论的逻辑形态”-劳动体即
企业作为物质劳动体与社会劳动体的统一;(2)通
过将外生劳动生产力部分放入的方法可以凸显
“企业理论的历史形态”-分工-交易体即企业作
为分工体与交易体的统一;(3)通过将外生劳动生
产力完全放入的方法则可以全部地凸显“企业本
体论”-劳动-价值体即企业作为劳动体与价值
体的统一因而这里的企业乃是作为本体论、实体
论、价值论的统一体而存在。相应的企业本质刻画
即并非简单的技术、权威、合约的线性耦合关系而
是基于不同技术、不同权威、不同合约的多态耦合
关系也说明理论形态的企业理论又可以被规定
为:企业本体论+企业理论的历史形态+企业理论
的逻辑形态。
总之以本体论、实体论、价值论的思路重新梳
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由来及其假说体系归根结
底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因而决定其对于马克思劳动
价值论的与时俱进的促动作用也相应地是方法论
意义上的从而它的最终目的和结果是导引乃至导
致一个真正能够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马
克思经济理论体系并以其现代形式---马克思企
业理论为现实经济过程提供更有说服力的分析框
架。
注 释:
①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的序言中指出:“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整个实证的批
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它打下真正的基础”但另一方
面“在费尔巴哈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中还缺少黑格尔辩
证法的某些要素”。
②并且这也可以归结为马克思的一种“本体论情结”
即他在第三手稿中充满热情地写到:“如果人的感觉、激情
等等不仅是〔本来意〕义上的人本学规定而且是对本质(自
然)的真正本体论的肯定”那么“只有通过发达的工业也
就是以私有财产为中介人的激情的本体论本质才在其总
体上、在其人性中存在”“因此关于人的科学本身是人自
己的实践活动的产物”。
③二重性原理是马克思在1859年写作的《政治经济学
批判》中确立的但广义看《政治经济学批判》只是《1857-
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理论组成和延续。
参考文献:
[1]孙伯金癸∙卢卡奇与马克思[M]∙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168-178∙
[2]刘永佶.劳动社会主义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
社2003.9、4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2.217-36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72∙76∙
[5] [6] [9]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 [M]∙北
京:人民出版社113、121、170∙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72∙657∙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8.317-318
[10] [12]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3册) [M]∙(1861-
1863b)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37、144-145、118∙
[11] [14]孟捷.劳动价值论与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不
确定性[J]∙中国社会科学2004(3).
[1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230-231、387∙
责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