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马对价值的描述和马的劳动价值论的公理的确是马学科的硬核,所以要批判马克思,就要从他的硬核开始,就像现在很多人批判西方的理论从经济人或理性人的假设一样.
但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一整套理论对现实世界的现象是否解释得到位,从我对马的理解,觉得马对资本剥削劳动的解释是绝对的真理,劳资关系永远是资本有生时期的主要斗争关系.如果人类真的想进入共产主义,就要首先干掉的是资本,这个马论中榨取工人阶级血汗的资本,
如果干掉资本的话,那么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直接结合,劳动者就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不存在任何的第三人来分享劳动和生产资料结合创造出来的价值,或者财富.所以我们可以回到农业社会,每个人都种地,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就是生存的需要,每个人都不和别人发生交换,因为交换就可能导致一个劳动对另一个劳动的剥削,没有国家,每个人都热爱劳动,不会通过掠夺去获取财富,那么一个完美的共产主义社会就出现了.
我从来都觉得理论这个东西是用来团结自己的,不是用来批驳别人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我想是很多主流经济学团结自
身的一种手段而已,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的揭示都是对当时他所生活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概括和总结,其中的正
确性毫无疑问得到了广大学者和劳动者的支持,从马克思评选为“千年有思想的人”就可以看出。
当然,逻辑的发展不能跳出历史的局限,我们必须承认,在当前阶段资本的作用还是存在的,而且在一定时期内是存在的
,作为推进物质社会的发展还是有相当大的作用的,对此马克思也没有否定,他只是说:生产越发展,工人受的剥削也就
越多,不是说社会的发展受阻。当前一旦发展到某个阶段,“资本异化”的现象成为肆意泛滥的时候,那么就可以在此
基础上进行否定,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那时候“每个人都热爱劳动,不会通过掠夺去获取财富,那么一个完美的共产主义
社会就出现了”
是啊,反正马克思主义已经把世界上的其他经济学科都已经批判完了.
同时,虽然批判完了还没搞出一个具体可行的模式来消除资本的缺陷.
我没想批判,就是不相信而已.
我从来都觉得理论这个东西是用来团结自己的,不是用来批驳别人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我想是很多主流经济学团结自
身的一种手段而已,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的揭示都是对当时他所生活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概括和总结,其中的正
确性毫无疑问得到了广大学者和劳动者的支持,从马克思评选为“千年有思想的人”就可以看出。
当然,逻辑的发展不能跳出历史的局限,我们必须承认,在当前阶段资本的作用还是存在的,而且在一定时期内是存在的
,作为推进物质社会的发展还是有相当大的作用的,对此马克思也没有否定,他只是说:生产越发展,工人受的剥削也就
越多,不是说社会的发展受阻。当前一旦发展到某个阶段,“资本异化”的现象成为肆意泛滥的时候,那么就可以在此
基础上进行否定,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那时候“每个人都热爱劳动,不会通过掠夺去获取财富,那么一个完美的共产主义
社会就出现了”
《资本异论》
http://www.nows.com/z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31 12:24:14编辑过]
呵呵,当然驳不倒的,你能驳倒圣经吗?
一门学问是不是科学,关键在于能不能实证。就像你不能证明上帝是否存在一样,你也永远无法检验“价值”是怎样创造的。
呵呵,当然驳不倒的,你能驳倒圣经吗?
经典!最近正被一个同学劝着信基督教.
基督教的知识体系还真是自洽的,外人没办法和他们辩论的.
不过好在信基督的人一般都比较善良的说,不像某些人.
基督教的存在虽然不能证明是正确的,但是也是无法证伪的,按照波普的理论:任何有限的事实只能证伪而不能证明那些
全称判断的命题,而基督教恰恰就是一个全称判断命题。世界古代思想史中,中国的孔子,印度的释迦牟尼和欧洲的耶稣
是非常伟大的,他们解决了在他们那个时代的命题,最起码也许解决了人是怎么来的问题,其体系自然也是有相当的逻辑
性可循的,但是历史的发展会说明一切的,当梵蒂冈的教皇宣布上帝不存在的时候,我们也许取得了某种程度的胜利。
我粗略看了许多网友的文章,感觉有如下问题:1“价值”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不清:经济学上的含义是指其购买力,应和伦理观念上的含义[如对人的重要意义]分清,更不能有多重含义。2把“价值”的决定要素[如劳动]和用劳动作为分类及测量手段[纵使是测量购买力即价值本身]混为一谈。在这点上所有相信耗费劳动价值理论的学者,都比较严密:他们都不提耗费劳动为0的商品的价值决定。事实是:任何商品经济中的全体商品[含纯粹人类及非人类服务],其中耗费的劳动,是一个从0%到100%的序列。正如其中耗费[占用]的土地和资本是一个从0%到100%的序列一样。3折算劳动价值理论重点在于揭示所有权对商品价值决定的意义。纵使全部耗费为0的商品的价值决定,如爱琴海岛上出土的维纳斯女神雕塑,也存在所有权对她的价值决定的影响,当她被所有并被投入市场之后。4折算劳动价值理论并不否定消费偏好和社会购买力分配[有效需求]对商品价值决定的意义。相反,它是把这两个基本要素看成相对独立的价值决定要素。 当一种商品耗费的劳动为0时,它的折算劳动并不为0。纵使得到它不需付出任何经济耗费[如劳动资本和土地等],它的折算劳动亦不为0。折算劳动价值理论只是以一维的方式[从劳动的角度]去认识市场经济的思维工具,如斯拉发的“一般商品”。其实,自系统论在经济学得到应用以来,用系统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市场经济,包括认识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由那些因素决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事实上,一个国家的政府,所信奉的分配伦理观,都会影响一些商品的交换比例的改变乃至整个市场经济的运行。 马克思本来应该研究的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经济,即存在资本所有权,劳动所有权,土地所有权及政府调控的商品经济,其交换比例决定因素是什么,即其逻辑前提应该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但他在“资本论”第一篇研究的却是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的价值决定,即只存在劳动所有权条件下的商品经济中的价值决定。也就是说,他在无意识间,转换了”资本论“的逻辑前提。也就是说,马克思“资本论”的逻辑前提,应该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经济。但他在第一篇进行抽象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他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存在前提——资本的所有权及其在商品中的经济体现,抽象掉了。从而在整个理论体系中犯了一系列错误。详细论证,见我的论文:“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的真理和谬误”,浙大经济论坛及jjxj网站“主流经济学的革命和反革命”版第351篇,有全文帖载。 马克思所犯的这个逻辑错误,浪费了数以万计的经济学者的宝贵时间,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血和火的历史,凯恩斯大概也是由此引发“危险的东西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的缘由。
有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责怪我虽然一直坚持说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有真理成分,但到处宣传的却是:论证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建立在逻辑前提不清(将两个不同所有权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的价值决定,不加分析和论证地视为相同,比配第还退了一步)的基础上的,从而其劳动价值理论及剩余价值理论,不可避免的其主要成分是谬误。这一点我完全接受,的确,多少年来,我批判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谬误的工作做的多,宣传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真理的工作做的少。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多少年来,马克思的经济学,作为中国的官方经济学,已主要成为一种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他的一些真理成分,被不加分析的全盘肯定,我的这种有条件的支持,常被看作多余。但在目前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甚嚣尘上时,我认为自己有责任在此多强调它的认识价值及在经济理论史上的重要地位。 我在该论文中指出:所有权在商品经济中的主要功能,就是所有者有权参与分配,至于参与生产与否,倒在其次。从生产要素的作用,去确定分配伦理,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和现实及历史中已存在的商品经济运行机制不符。至于你想从价值确定去推出所有权,那更是因果关系倒置。举例说明:中国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工业品和农产品之间的交换,其价值和比例你如何确定,你如何从价值确定去推出所有权。事实上,只有在所有权确定的条件下,商品的价值确定才有意义。这样说,丝毫也不否认个别商品的价值确定要素的变化(如偏好的改变),有可能引起某些资产的价值改变,从而导致所有者的所有权大小的改变。 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的基础即劳动二重性,在此再重复一遍我的理由:许多学者,和马克思一样,都认定人类劳动具有等同性,似乎这种等同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在上述论文中,已经揭示出:在商品经济中,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和土地等同性及资本的等同性一样,只是一种商品经济中的价值的等同性,它来自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生产要素的所有权的等同性。其实,你只要想一下,劳动有二重性,资本和土地也同样具有二重性乃至多重性,这就是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经济制度(含运行机制)的不同之处。马克思揭示出了劳动者及劳动收入,作为劳动所有权下的生产要素及其收入(工资制度),在商品经济中的表现形式,这是马克思对人类认识商品经济制度是如何运行的,即广义的价值理论的一大贡献,尽管这其中包涵了巨大的谬误。另外,劳动时间,作为价值尺度,只是人类的认识工具之一,并没有啥先天更高的必然
我找到了,希望大家都看看!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的真理和谬误 |
|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的真理和谬误 关键词: 科学分析,伦理判断,耗费劳动,折算劳动,所有权。 摘要: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一维的黑格尔哲学;他把科学分析与伦理判断混淆在一起铸成大错;商品经济中所有权关系不同决定商品交换及商品价值不同;折算劳动价值理论是人类正确认识商品经济的工具。 研究领域:经济学中的语言分析,经济理论体系分析,制度经济学。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的真理和谬误 目录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哲学基础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科学分析和伦理判断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的真理 四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的谬误 五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经济学渊源 六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被研究的学术史 七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巨大意义 作者:李克洲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的真理和谬误 如果说一个学者的理论无论是他的支持者还是他的反对者都没有真正理解过,这种 情形的存在还是可以相信的话,那么,说连这位学者本人也不理解他自己阐述的理论及 其学术价值.就有点耸入听闻了。但是.这篇论文的结论之一就是这样一个“耸入听闻” 的观点:无论是马克思的信徒,马克思的反对者,还是马克思本人自己,都不理解马克思 劳动价值理论的学术价值。只有本文,才有能力揭示和评价他的这一理论的学术意义。 在转入这篇论文的正文之前;请允许我打个比喻:我手中有一只苹果,面对它,我 有一系列问题和选择产生:(1)这个苹果是完好的?还是腐烂的?亦或既有完好的部分又 有腐烂的部分?依据什么做出这三个方面的判断呢,显然我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主观判 断,一种是实践判断,前者意指完全非经验的主观想象及猜测,后者指通过观察及应用 其它工具进行具体操作,加以经验性地肯定和否定。(2)如果这个苹果是完好的话,我们 吃掉它,成为我们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就完了;如果这个苹果是全腐烂的话,我们把它 仍进垃圾堆。成为大地的一部分,也了了事,这两种情形都很简单。如果这个苹果是一 部分好,一部分坏的话,那问题就来了:(1)我们能否将腐烂的方面削去而将完好的部分 保存下来?(2)我们应否将这个苹果加以这种处理,也就是说值不值得这样去做?对于(1), 存在着一个工具问题,不管是手指甲、牙齿,还是刀子,都需要有一种手段。有了工具, 我们才能回答‘能否”问题;对于(2),存在着一个价值判断问题,它依各人的偏好而异。 如果将(1)和(2)两个问题混为一团,那就犯了摩尔所批判的“自然主义的谬误”。本论文 的题目,已披露了它的结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个一部分是真理,一部分是谬误的 “半烂苹果”;而本论文的存在,也证明了我的态度和行动:我有能力和工具把马克思 劳动价值理论中真理的东西拯救出来,而将谬误的方面加以扬弃,当然我也认为值得这 样去做。在此,我请求读者将我的上述阐述看作是未经证实的假设,放进大脑,并充分 调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以批判性的态度对待我下面的每一个论点的前提,论据及论 证过程。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哲学基础 英国一位在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方面非常著名也非常没有成就的经济学教授— 斯蒂德曼,曾写下如下这段歪打半着的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唯物主义的剖析与坚 持马克思的价值数量分析是背道而弛的;继续坚持后者对于展开前者是一个主要的障碍。 看来这一点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它对,就对在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哲学基础与其 唯物主义哲学的不一致性,这是“半着“的地方;但他认力坚持后者对于展开前者是主 要的障碍,却是错误的,与此正相反的观点倒是正确的,即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正 确的方面及启示的方面对于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唯物主义分析是非常有帮助的。西方有 句名言叫做: “条条道路通罗马”,我理解它意思就是:方法的不同,并不会影响所应 取得结果的同一性,如果方法的应用不出错误的话。 一个人嘴上讲的,和他实际上做的,可以完全不同,对此,大概人所共知。对于马 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哲学基础,我也不是看马克思自己在<资本论)第一卷前言中的表 白,而是看他在(资本论)整个理论体系实际应用的到底是什么。马克思认为,他在{ 资本论)中从而也就是在价值理论中应用的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但我却认为,在他的 劳动价值理论方面表现出来的哲学基础,却是和唯物主义完全不同的东西。 我把哲学定义为存在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在分析哲学和现象学已横扫一切的时代, 讲什么存在论,似乎是很荒谬的。但是,有一点却是一点也不荒谬的,即我们现在认为 荒谬的东西,我们的前人并不认为荒谬,而认为是真理的一部分,而且他们从这些荒谬 的东西中,给我们创造出了(或者说在这些谬误的营养基上生长出了)巨大的文明(包 括文化和科学),纵使很有名的分析哲学家—波普,也承认存在论的启示价值及其建立 人类认识体系统一性的历史意义。 大凡有一定哲学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在古希腊哲学中有一稞非常美丽且生命力旺盛的 理论之树,那就是柏拉图哲学,柏拉图哲学的存在论是理念论,即认为在变幻不定的现实世界(表象)后面,存在着一个完全确定的统一的实体世界——理念世界。在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之间,存在着许多阶梯,从世界上各种具体事物及人类思维中存在着的各种 意识到完全的理念世界之间,是参差不齐的序列,其真实性也高低不等,这些处在不同 阶梯上的事物及意识,由于分有理念的多少不同而具有不等的真实性,这就是著名的“ 阶梯说”和“分有说”。以上通常被认为是成熟的柏拉图哲学的主要内容。 不管这种存在论被现代人看作是多么荒谬,他正是在这种存在论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古 希腊哲学中著名的认识论,由此认识论,取得了巨大文明成就。这种认识论有两方面的 内容:一方面是范畴论(即概念论),另一方面是方法论。柏拉图哲学给予范畴以最高 的接近理念的地位,这样,范畴的严格性和统一性,就超越了现实世界中同类事物和现 象的纷杂,从而使被认识的对象具有了人为的稳定性和可认识性,后者是科学产生的基 础。柏拉图哲学派生出的方法论,给人类认识事物建立了统一的方法指南,那就是从理 念论中派生出的“现象—实体”的认识方法,由于现象到实体之间有一系列的阶梯存 在,从而各阶梯上的事物有不同真实性,这就允许认识的重复性及渐近性的存在。这种 认识方法有一个最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它的一维性,即现象和实体之间,只有一种联系 ,这种一维性和人类的大脑思维能力是一致的,确切地说,是和人类早期思维能力一致的, 要知道从一维认识(也就是线思维)经二维认识(面思维)、三维认识(立体思维)到 多维和系统认识(复杂思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人的大脑,只提供运用多维和系统 认识的可能性,绝不就是天生就有这些能力,这些能力是历史的产物! 柏拉图哲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得到了发展,尤其是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黑格尔哲学, 其渊源及发展的痕迹都极为明显。黑格尔的存在论、范畴论、方法论都可看作是动态的发展的柏拉图哲学。这里没有必要详加举例,我们只要看一下黑格尔关于“现象—本质”关 系的研究与柏拉图关于“现象—实体”关系的研究就可确证。尽管如此,我也并不认 定只有说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哲学基础是柏拉图哲学才是正确的,我只是说,这是我在 研究之后得出的假设。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哲学基础受 柏拉图哲学和黑格尔哲学影响比受唯物主义、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的总和还要大。 对于上面的论点和假设,除了马克思口头承认的以外(他在前言中讲,他在(资本 论)中玩弄起了黑格尔哲学,并自认为是黑格尔的学生,我们还有这样两个体现在整 个{资本论}体系含劳动价值理论分支的证据:(—)从范畴(概念)应用上看:马克思认 定商品交换背后有价值,价值的实体是劳动,从而说明马克思是受到黑格尔哲学进而受 到柏拉图哲学的存在论的影响的。黑格尔有“本质”而没有“实体”这样的概念,只有 拍拉图哲学才有“实体”、 “本体”这样的范畴。㈡马克思从(资本论)第一卷到第三 卷对价值理论的阐述,明显存在这样一个序列: “价值实体—各种阶梯—市场价格”。 马克思认定(他自己认为是证明了) “价值实体”是抽象劳动的凝结,而各种阶梯是从 商品平均价值经生产价格到市场平均价格之间各种价值、价格形式,它们越来越“表面 化”,和劳动(即价值实体)的关系越来越远,从而反映价值的真实性也越来越差,到 了市场价格,则几乎看不到“价值关系或价值规律”了,似乎市场价格只受供求的调节 后者又反过来调节供求。这一序列和柏拉图哲学中的序列,何其相似。此外,马克思提 出劳动价值理论而没有提出象斯密的三种收入决定价值论,这种认识的一维性也是极其 明显的,对于这一方面,让我们和边际效用学派的一维认识方法及马歇尔的供求决定价 值论的实证主义的二维认识方法比较一下,也许有益于对这一假设进行论证(下面箭 头表示决定和被决定因素,两线表示双向决定和被决定关系: 1)马歇尔二维方法: 供给--价格--需求 2)边际学派一维方法: 价格——价值——边际效用 3)马克思一维方法: 劳动——价值——价格 当然,当代的经济学者会以多维和系统的方法来认识市场价格决定的复杂性,对此, 我们没有必要详加叙述,这和本文的主题关系不大。这儿只想强调这样两点:㈠我们的 假定是有根据的,㈡由此假定得出的结论是有启发性的,不管用什么认识方法,对市场 价值决定因素及形成过程的分析结果,应该是一致的,否则就是错误的。即是说结果不应 因方法异而异,只要方法应用正确的话。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科学分析和伦理判断 在评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之前,让我们先对价值理论下一个定义,如果 我们连‘价值理论’定义是什么及其研究对象是什么都不清楚的话;那么又如何谈得上 评价某人的价值理论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呢?我想这样一个定义是可以被大家接受的:从 狭义上讲,价值理论是研究商品之间进行交换时其交换比例受何因素决定的理论;从广 义上讲,价值理论是研究市场经济如何运行的理论。本文下面及上面所用的“价值理论” 一词的含义,主要是狭义的定义。定义清楚了,其研究对象是什么也就明白了。 一)科学分析部分 我们将这样的部分称为科学分析部分:凡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描述、分析而不 加以主观偏好评价的知识。由此标准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决定商品之间交换比例的因素是劳动时间,一种商品需要的时间越长,则价值越大。这种观点不管是否正确,都可归得上是科学性研究工作部分。 二)伦理判断部分 . 但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还有第二个部分,即伦理判断部分,或者说它是被人为地由劳动价值论推断出来的,即众所周知的剩余价值理论,俗名为“剥削理论”。 马克思认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就成为工人阶级, 只能得到劳动力价值即劳动成果的一部分,这种收入叫做工资,而其余的部分即超过劳 动力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构成利润和地租的源泉,从而被资本家阶级和地主阶级剥 削去了。 在这个部分,我们不管“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这个论断是否正确,都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谁创造了价值就应该归谁所有吗?只有对这个问题作肯定的答复,才能得出下面的“剥削理论”,而这个问题的伦理判断性质,是昭然若揭的。 在此,我请本文的读者认真比较一下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这两个部分的性质,它们是 如何地不同!只有彻底分清了它们,才能对我下面的分析有一个理解的基础,对此,在下 面还要谈到。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的真理 在这儿,我们要给出一个重要的区别:即折算劳动价值理论与耗费劳动价值理论的 不同。凡认为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受各自投入的即耗费的劳动唯一决定的理论,我们 称之为耗费劳动价值理论,不管这种耗费劳动是活劳动还是"物化劳动”。凡认为商 品之间的交换比例与各自商品中折算的劳动成比例的理论,我称之为折算劳动价值理 论。对于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来说,只存在耗费劳动价值理论,而不存在折算劳动价值 理论。 折算劳动价值理论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不同劳动者的等量劳动时间的折 算。例如:假定生产的技术水平一定,生产某种商晶,甲需要n小耐,乙需要m小时, 那么我们就可以进行折算,甲一小时的劳动等于乙m/n小时的劳动,这种折算的基础 是这样的:劳动所有权的等同性,要求其对劳动产品占有权也具有等同性,即要求工资 收入的等同性。但这是以劳动者的能力无差异为前提的,而对于不同的劳动能力,其等 量劳动时间的产品是不同的,从而其各自的工资收入也是不同的,对于他们来说.他们 的产品收入比率与其各自耗费韵劳动成反比。为了说明得更清晰。让我们作如下假设: 甲、乙两个人组成—个社会:甲无论是在织布方面还是打猎方面都比乙强,在一个时间 单位内,甲的产品都是乙的产品两倍,假如实行社会分工进行商品交换,又假设他们都 有相同的欲望曲线,虽然无论是甲织布还是乙织布,都只有在这样的交换比例下,商品 生产和交换才会达到稳定均衡状态,即甲的一小时劳动产品必须同乙的二小时劳动产品 进行交换,否则,要么甲因比例小于二而退出,或者乙因比例大于二而退出,这是由他 们的经济利益决定的,因为这时他们各自认为也确实是独自生产更为有利,即独自供应自己 的产品其机会收益为正数。 刚才我们是研究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方面有差别时,同一劳动时间如何折算,现在让 我们来看一下当劳动者劳动能力相同,而技术水平和组织水平不同,也就是说劳动者劳 动能力与社会的生产方式相结合体现出不同的生产成果时,劳动时间如何折算。显然, 如果生产成果归劳动者所有的话,则情况和上述的折算方式是相同的,这一点在对国家 间劳动的折算具有重要价值。这时,生产力较大的劳动,折算成含劳动时问较多的生产力 较低的劳动。 折算劳动价值理论第二个层次是这样的:假定存在如下两个生产集体,劳动者的劳 动能力和欲望无差异,资本家的欲望和土地质量无差异,在开始的初年,各自依靠其积 蓄生活,第二年则靠其各自收入生存:(1)甲资本家:土地100公顷,劳动者:20人。合作生产大米,年终生产出20吨大米,分配比率1:9,甲资本家分得20*(1/10)=2吨,劳动者分得20*(9/lO)=18吨,100公顷土地折合劳动2/0.9=20/9年,20吨大米折合劳动20+(20/9)=200/9年劳动。 (2)乙资本家:土地100公顷,劳动者:20人。合作生产衣服,年终生产出40套,分配 比率l:9,乙资本家分得40*(1/10)=4套,劳动者分得40*(9/10)=36套,100公顷土地 折合2/0.9=20/9年劳动,40套衣服折合20+(20/9)=200/9年劳动。 在衣服和大米组成的商品市场上,则交换比例必然稳定在一吨大米换二套衣服的水 平上,否则,就会因收益不均(甲、乙资本家的收益不均,和(1)情况下的工人收益和(2)情 况下的工人收益不均)而引起生产要素(劳动力和土地)在两种生产部门的流动。 这种交换比例是这样折算出来的:20吨大米=200/9年的劳动收入,40套衣服=200/9 年的劳动收入,则1吨大米=2套衣服。其论证根据是这样的:劳动能力的等同性及劳 动所有权的等同性+土地质的等同性及资本所有权的等同性—劳动产品所有权的等同 性+资本产品所有权的等同性—工资率的等同性十利润率的等同性—表现为商品交 换与折算劳动成比例。 . 思维敏锐的读者也许会提出,在这种情况下,依据耗费劳动价值理论得出的交换比 例,也是一吨大米换二套衣服。不错,这是由我们选择的投入产出比及分配比相同而造 成的。只要情况略有改变,耗费劳动价值理论和折算劳动价值理论之间的区别,就出来 了:假定上面的生产和交换,我们命名为To时的经济状况,在T1时,有一位丙资本家 要生产一种新商品,比如说是烟草,一个单位的烟草要投入一个劳动者一年的时间且占 用土地18公顷一年,预期其市场价格为m吨大米,那么这位丙资本家应否生产烟草呢? 如果依据耗费劳动价值理论,则烟草的生产价格=1个劳动年的工资即o.9吨大米;如果 依据折算劳动价值理论, 则烟草的生产价格=1个劳动年的工资+18公顷土地的利润= [1+(18/100)*(20/9)]*0.9=1.4*0.9=1.26吨大米。显然,这位资本家要比较 一下,生产烟草和生产大米及衣服的机会收益和机会成本。当他用在18公顷土地上种植水 稻时,他可取得o.36吨的大米收入,作力利润。显然预期市场价格m,只有在大于1.26吨大米时,生产烟草的机会收益才是正的,当m小于1.26吨时,机会收益为负(机会成本 为正);当m等于1.26吨时,机会收益等于机会成本,即生产啥利润都一样。 毫无疑问,只有折算劳动价值理论是正确的,而耗费劳动价值理论是错误的。如上 例,依据后者,则当m大于o.9吨大米时,生产烟草的机会收益大于零,这显然与现实不 符合,因为此时资本家的利润小于平均利润。 无论是耗费劳动价值理论,还是折算劳动价值理论,都必须有一个起点,即To时的 经济状态存在,作为依据,这是时序对价格决定的意义之所在,也是西方经济学者称市场经济为"试错”(trial and err)经济的原因。 请那些认为折算劳动价值理论为“循环论证”的学者明白,市场经济中就是依据To时的结构,决定T1时的经济决策;当To和T1结构相同时,经济就表现为带有‘循环”特征;此外,试图从价值理论推出一种社会的分配依据, 这是混淆了因果关系。相反,价值理论是以一定的社会分配结构作为前提的。 折算劳动价值理论的第三层次是引入了需求因素。假设社会对于大米的需求是这样 的,当每吨大米其价格为10/9个年劳动收入时,需求为20吨,则生产大米量超过20吨时, 所投入该部分各要素的折算劳动量大于社会应投入该部分的折算劳动量,这时,有效需 求对折算劳动有决定性的影响,也就是说,社会总折算劳动量及在各部门的分配比例,与商 品价值决定及由其决定的各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是相一致的。 我讲,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存在真理的部分,是指在他的劳动价值理论中,存在折算劳动价值理论的萌芽片段,我是有根据的,这些根据就是存在于(资本论>中的下列阐述:(—)马克思关于不同能力的劳动者等量劳动时间,形成不同价值量的阐述;㈡马克思关于商品国际价值与劳动之间关系的论述,他明确地说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国民劳动应折算成较大的劳动,从而有较大价值;㈢马克思关于对外贸易可以提高一国利润率水平的阐述,如果依据耗费劳动价值理论(如李嘉图的),这是不可能的,也是错误的。㈣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价值的论述;[五]固定资本折旧,尤其是无形折旧理论的论述。 让我们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与我的折算劳动价值理论作一番比较: 劳动——工资 效用偏好 土地——地租——商品交换比例——有效需求—— 资本——利润 购买力分配 显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有第一层次和第三层次的部分片段,但没有第二层次,而第二 层次却是最精华的部分。 四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的谬误 通过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详尽研究,我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至少存在着如下四方面的谬误。 (—)语言学和语义学上的谬误: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的前提“劳动创造价值”,这个句子的话言结构及语义问题。 很显然,如果说“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那么说‘劳动创造价值”,一方面有同义反复之嫌,另一方面用“创造”也不合适。这就需要对“创造”和“价值”也加以 研究。大家都知道,对于古典学派和效用学派来说,他们都相信商品之间交换的背后, 有唯一的因素存在,这一因素决定商品交换及商品的价值。区别不过是:前者认为是劳 动,后者认为是边际效用。这种现象是和其存在论及认识论一致的,尤其是和一维认识 方法一致的。 再让我们看一下现代的观点,大家都认为商品的价值,就是商品具有的社会购买力, 说“劳动创造社会购买力”这种讲法的荒谬性是极其明显的。但是这种讲法却和如下的 观点联系在一起:由于商品生产中需要劳动这个生产要素,则由于对劳动要支付工资, 从而耗费劳动较大的商品,因需支付工资较多,而对其它商品具有较大的购买力;以及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对商品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人们习惯于(实际上是由于根深蒂固人类自我本位主义的表现)说,商品是人生产的和创造的,而不提土地和资本对商品形成的作用。把 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方面合在一起就容易产生‘劳动创造价值’的谬误。 因此,我们讲,从一维的认识方法是得不出‘劳动创造价值”这一论断的,这一论点 是一种合成谬误,是典型的语言学和语义学上的错误。尽管我说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 论的谬误之一,我却不说他是马克思创造的,从而应归咎于他,我在‘马克思劳动价值 理论的经济学渊源’节中将具体讲这方面的衍化。 琼.罗宾逊把“劳动创造价值”看作是一种形而上学,我觉得这似乎是一种没有什 么意义的解释,她本人也没多少语言和语义学的素养,从而也发现不了这种合成谬误,更 不知道这一说法的学术渊源了。 G.A.科恩讲“认定价值必须被创造出来本身就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这完全正确,但这种说法,只是知其然而未知其所以然。 ㈡“自然主义”的谬误: 在本论文第二节中,我们已经讲到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一个方面是属于伦理性质的。马克思从‘劳动创造了价值”这个前提开始,得出了“劳动者只得到了劳动力价值 (表现为工资),而剩余价值却被资本家和地主剥削去了”的结论,他丝毫没有意识到, 在这前提和结论之间,还需有一个中间环节,即还需有这样一个小前提“劳动者创造出 的价值应该归劳动者所有”,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三段论。事实上,马克思是把这个小 前提看成是自明之理,是大前提“劳动创造价值”的属性。很显然,大前提和小前提之 间具有巨大的区别,纵使大前提成立,小前提也不一定成立,把小前提和大前提混为一 谈,视后者和前者具有统一性,是犯了摩尔所批判的“自然主义的谬误”。 至于这种“自然主义谬误”的学术渊源也请参看“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经济学渊源”节。 ㈢混同了测量理论和价值理论: 首先,让我先向读者介绍一下测量理论的内容,假定存在如下生产和分配状态: 资本家:100公顷土地,劳动者:20人,共同合作生产大米,年终产晶20吨大米;分 配比率1:9,资本家收入20*(1/10)=2吨,劳动者收入20*(9/10)=18吨。 如果我们以劳动人·年作为测量单位,则资本家收入=(2/20)*20=2个人·年,而 劳动者收入=(18/20)*20=18个人年;如果我们以土地公顷·年作为测量标准,则资 本家收入=(100/20)*2=10公顷·年,而劳动者收入=(100/20)*18=90公顷·年。 前者20吨大米=20人.年劳动,后者20吨大米:100公顷.年土地。 我相信,读者看到20吨大米=100公顷·年,资本家收入=10公顷·年,劳动者收入 =90公顷·年,一定会感到荒谬,感到不可思议;但是读者却视20吨大米=20人·年劳 动,从而资本家收入=2个人·年劳动,劳动者收入=18个人·年劳动,为正常之极,请思 考一下,如果认为前者荒谬的话.那么后者不和前者性质相同,而一样荒谬吗? 很显然,测量理论是以一定的生产和分配状态为前提条件的,它既不意味着20吨大 米全是由劳动者创造的,也不意味着20吨大米中有18吨是由劳动者生产出来的,更不意 味着是劳动者被剥削了,亦或资本家被劳动者剥削了 (和马克思相同,一些学者因混淆了分配顺序和分配伦理,而提出劳动者剥削了资本家的理论)。它仅仅是一种测量工具和认识观念,如同用米来测量身高,既不意味着米创造了身高,亦不意味着米剥削身高一样。这里举例是存在于分配中的测量理论,还有存在于生产(即资源配置)中的测量理论。 如果有这样的观点存在,我们就可以断定作者混淆了价值理论和测量理论:1)商品总 价值量等于社会总劳动量,又等于社会总价格量。2)以及说什么总劳动时间在不同部门配置决定商品价值。上文中所用社会总劳动量就是社会总耗费劳动量。 凡读过(资本论)第一、三卷的人,都可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在那儿混淆了测量理论和价值理论,与此相对应,他在第一卷中本是以劳动时间作为测量标准,却大讲工人阶级受到了剥削,从而还犯了我们在上两小节谈到的“自然主义谬误”和语义、语言上的谬误。 ’ [ 四]混淆了耗费劳动价值理论和折算劳动价值理论 我们已经分析过耗费劳动价值理论和折算劳动价值理论之间的差异,并确证前者是 错误的,后者是正确的。在这一小节中,我们将重点放在寻找马克思在哪儿完成了这种混 淆,即指出这种混掮的地方。 : (1)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中,马克思进行了这样的著名论证,第一,同 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第二,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 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这种共同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 者其它天然属性。商品的物理属性只是就它们使商晶有用,从而使商品成为使用价值来 说,才加以考虑。另一方面,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正在于抽象商品的使用价值。如 果把商品的使用价值抽去,商品体就只剩下一种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对此,庞巴维克正确地加以了否定,但他的论证还有不完全的地方,我想再加以补 充:第一,抽去了商品的具体的使用价值,不等于抽去了抽象的使用价值,例如,我可 以抽去苹果、桔子、桃子等产品的特殊性质,我还剩下抽象的‘水果’所具有的共性。 抽象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效用,它是由人与商品之间的关系决定的,并对商品之间的 交换比例有影响,至于如何影响,这儿不谈。如果说“抽象的使用价值”是一个荒谬的 概念,那么‘抽象的劳动”也具有同样的性质。第二,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体也 不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它可能有劳动产品的属性,也可能有资本产品及土地产品的属性,更有可能有劳动`土地、资本共同产品这样的属性。只有在不存在资本所有权和土地所有 权的情况下,资本产品的性质和土地产品的性质,才在生产功能和分配功能两方面转入 劳动产品中去。 庞巴维克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否定,尽管是正确的,但却是不彻底的,他是只知 其然,而未知其所以然。马克思之所以做出上面的论证,得出那样的结论,其根本原因是 不了解所有权关系的不同,对商品之间交换关系的影响,从而混淆了耗费劳动价值理论 和折算劳动价值理论。 几乎所有的对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进行研究的学者,都困惑他在该篇研 究的是简单商品呢?还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呢?这绝不是偶然的。尽管这些学者也并 不理解,所有权关系不同,对商品之间的交换会有不同的影响,更没有折算劳动价值理论, 但他们都直觉地认识到,这里面存在着矛盾。其实这种直觉是对的,商品经济本身就是一种 所有权经济,只存在劳动所有权下的商品经济,和资本所有权下商品经济,和社会及国家所有权下的商品经济,绝对不存在没有所有权的商品经济。象马克思及其支持者所想象的,所谓的“简单商品经济”,是不可能存在的。 如果是只存在劳动所有权的商品经济,很显然存在如下的因果关系:劳动要素的同 质性+劳动所有权的等同性——对劳动产品占有权的等同性——劳动者的工资(收入) 的等同性——表现为等量劳动时间的产品等价交换,好象耗费劳动价值理论成立,这时由 于产品全归劳动者,所以分配比率为1,折算劳动量和耗费(投入)劳动量相同。至于资 主义商品经济,我们在第三节已经研究过了,在此条件下,折算劳动价值量和耗费劳动价值量是不同的。 (2)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二篇第十章中有这样的论述:既然商品总价值调节 总剩余价值,总剩余价值又调节平均利润率,则价值规律调节价格。在这儿,马克思的 总价值等于社会总劳动。对这个论点,庞巴维克也进行了正确的分析,并得出了否定的 结论,但他并不知道马克思之所以会犯此错误的原因,仍如上述:马克思不知道所有权 关系的不同及其对商品价值的影响。 很显然,如果只存在劳动所有权的话,则商品的总价值及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的 确与耗费劳动(折算劳动量和耗费劳动量相同)有直接关系,并与劳动量(还有工资)有关系,表现为商品价值与劳动成比例。注意,我们在此研究的商品是投放资源可增加的产品。但在存在劳动所有权`土地所有权、资本所有权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商品之间的交换,只与其各自投入的折算劳动成比例。这时生产价格,不仅与工资相关,而且与地租、利润相关,从而这时劳动耗费只是决定商品生产价格的因素之一,只是通过工资才间接影响生产价格的。除劳动耗费外,还有工资率水平,利润率水平以及地租率水平及资本、土地的各自投入量,从而还有五个决定因素,他们和劳动量一样是决定生产价格的因素。 马克思解决不了劳动价值理论和生产价格理论之间的矛盾,因为马克思没有折算劳 动价值理论的最中心的环节,而这又是因为他不理解所有权关系对商品交换比例的决定作用,当然也就不知如何进行劳动折算了。如果依据我们的折算劳动价值理论,显然不存在由 劳动价值理论得出的商品价值与现实中得出的生产价格不一致的问题。只是对于耗费劳 动价值理论来说,才会存在商品价值与生产价格不一致的问题。 所以,确切地说这一小节是名不符实了:因为马克思并没有本节严格意义上的折算劳动价值理论,当然也就不存在混淆了折算劳动价值理论和耗费劳动价值理论的问题了。正确 的说法应是:马克思因对所有权关系不同如何对商品交换比例有巨大影响这一点不理解,所 以没有能力运用分配关系,折算不同经济分配形式及其投入量,进而构成折算劳动价值理论,而因此犯了一系列错误。 (3)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之分的问题。对于折算劳动价值理沦来说,劳动 力的价值就是工资,也就是总产品中分配给劳动者的部分,根本不存在劳动创造的新价 值,及分为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问题。只有耗费劳动价值理论,因为解决不了商品价 值由耗费劳动决定,及商品价值不仅与劳动耗费成比例,而且受工资率、利润率、地租率 及投入的资本量、土地量影响之间的矛盾,才不得不提出这两概念,是企图运用语言和语义上的歧义,解决这种矛盾的努力和尝试。 实际上,使李嘉图劳动价值理论破产的两大问题,马克思一个也解决不了,因为马克思 并不知道所有权关系对商品价值决定的意义及由此意义构成的折算劳动价值理论。 (4)商品价值构成分析。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等于c+v+m,其中c等于不变资本, v为可变资本,m为剩余价值。其实这个价值构成式本身正是耗费劳动价值理论和折算 劳动价值理论的合成(马克思并不知道这种合成带来的结果)。其中v和m按马克思的说法 是由劳动创造的新价值,也就是由耗费劳动决定的,但是c却不同,因为c有两部分来 源,一部分是流动资本价值的转移,一部分是固定资本价值的折旧补偿,无论是前者还 是后者,我们都只能看成是对资本所有权要求的满足,因为它们显然不能只与其生产时耗费 的劳动成比例,而且还要受其它要素和收益率的影响,纵使假定固定资本只是由活劳动 生产的,折旧也不能只和活劳动成比例,至少还要和一般利润成比例,如果这种商品是在资 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出来的话。因此,凡是进行下列推理的,都是犯了前提不清的错误:假 如产品(A),由固定资本(B)和劳动力生产,而固定资本(B)仅由活劳动生产,则产品(A)的 价值等于耗费在(B)上的劳动的转移(假定一年折完)加上活劳动的投入或耗费。 原因 很简单,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这个大前提下,固定资本(B)不仅与活劳动成比例,而且至少与一般利润有关系。略去了一般利润,就等于否定了资本所有权的存在,即改变了研究的 大前提,这是古典学派中常见的错误,马克思亦不例外。 (5)‘虚拟社会价值’的阐述。这种说法对于折算劳动价值理论是不存在的,只 对于耗费劳动价值理论才存在。地租,无论是绝对地租还是相对地租即级差地租,都和 利润、工资一样,决定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 从这种意义上讲, 它一点也不比后者虚 拟。 (6)关于“三位一体”的批判。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最后一篇和《资本论)第 四卷第三册中,皆详尽地批判了斯密的工资、地租、利润构成价值理论,这一批判本身 就充分证明了马克思只知道耗费劳动价值理论,而根本没有折算劳动价值理论。 五、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经济学渊源 我们可以这样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几乎所有主要构成部分,都是他从他的前 辈经济学家著作中找来的,没有任何独创性。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将这些部分搞的浑然一 体,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中,这些碎片已经成为总体的一部分,看不出其来源和创 造者了。 经过潜心研究,我们可以找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经济学渊源,这是一条清 晰的思想形成线,从配第、洛克、斯密、李嘉图,到西斯蒙笫,马克思继承了这些经济 学家的劳动价值理论中的真理的部分和谬误的部分。 (—)配第的劳动价值理论 配第是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分析部分的创始人,他最早试图对市场中变换不居的交换 关系加以理性思考,由于他不理解"劳动所有权下商品经济,和劳动所有权与土地所有权 并存下的商品经济,其价值决定因素是不同的”这一点,因此他一会儿说商品交换与耗费 的劳动成比例,一会儿又说商品交换比例不仅与耗费劳动,而且与使用的土地有关系。不 仅如此,配第还试图寻找土地和劳动之间的“自然等同关系”,以求达到使土地折算成劳 动或把劳动折算成土地。尽管由于他的历史局限性,他没有完成这一任务,但作为耗费劳动价值理论和折算劳动价值理论的创始人,其地位是无人企及的。 马克思继承了配第的耗费劳动价值理论,否定了配第在折算劳动价值理论方面的 努力,认为后者是“误入歧途”,是“天才的谬误”。 ㈡洛克 洛克是劳动价值理论中伦理部分的创始人,他最早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说法, 并援用上帝来为劳动所有权辩护。他的“产品99%应归功于劳动创造”的说法,是“ 劳动创造价值”这一语句形成的最早起点。尽管前者只是一种比喻的形象化的方法,以 强调劳动在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及劳动所有权的正当性质(他本意为新生的资本主义辩护), 但却引起了一系列的语言谬误,尤其是和对劳动所有权的辩护混在一起,就更是如此。 马克思继承了洛克的劳动价值理论的这一伦理方面,却将洛克援用上帝来为私有权 辩护这一点抹去了,使人们看不到这一方面的伦理观性质,似乎这一方面和配第的科 学描述及分析方面性质是一致的。 ㈢斯密 斯密在劳动价值理论方面有如下几方面的贡献和损害。在贡献方面有(1)对不同质的 劳动的折算,这是第一层次折算劳动价值理论的来源;(2)对耗费劳动价值理论成立的条 件进行了著名的分析,指出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耗费劳动价值理论不成立,商品在 “早期社会”中按等量劳动交换,是由于产品归劳动者所有的缘故,这是第二层次折算 劳动价值理论的萌芽;(3)斯密看到商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其价值由工资、利润、地租决 定。如果从劳动角度看,似乎不与耗费劳动成比例,而与可交换到的劳动成比例, 这说明他还没有科学的价值理论即作为科学分析工具的折算劳动价值理论。在损害 方面有(1)通过“加上”和“不劳而获”及“扣除”三个概念,发展了语言和语义上的谬 误。斯密讲商品价值是由劳动“加上”的,但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工人只得到了一部分, 其余部分都被地主和资本家“扣除”去了,并说地租是“不劳而获”;(2)将测量理论和 价值理沦混为一谈的始作俑者。斯密在《国富论)第四篇第一章中,就明确地说社会总 价值和社会总劳动及社会总财富是同一的。(3)把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与可交换劳动决定 价值视为同一,是错误的。这是因为他也并不完全理解所有权关系对于商品交换的重要 意义,也没有三种所有权并存的商品经济中的折算劳动价值理论的缘故。(4)把价值理论 和与其含义完全不同的人类伦理观念中的“牺牲”、 “安逸”和“辛劳”混为一谈,说 什么商品之所以有价值,是固为生产它而牺牲了等值的人类福利;(5)说生产商品所耗费的 劳动是社会三大收入(工资、利润、地租)的源泉,同时又说三大收入构成商品价值, 在此,他不仅犯了上已讲过的(2)的谬误,而且犯了同时运用西种方法来研究价值理论的 错误。 马克思继承(照抄了)斯密贡献中的(1)部分和损害中的(1)、(2)部分,而抛弃了他的其余部分。 (四)李嘉图 李嘉图在劳动价值理论方面被公认是大家,其实他几乎对劳动价值理论没有任何正 面的贡献,而是增加了一系列的损害:(1)李嘉图发展了斯密损害中的(1)部分,他明确地 说“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 “地租是价值的创造,而不是财富的创造”;(2)李嘉图发 展了斯密损害中的(5)部分,他在其所著的{原理)第一章中既有使用一维认识方法形成的 劳动价值理论,又有使用二维认识方法形成的生产成本理论,从而使该章充满歧义和前后 矛盾;(3)李嘉图在运用耗费劳动价值理论时,偷换了大前提条件(见上面与此有关的分 ,析),要不就会陷入使他理论体系垮台的两大问题,即解决不了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 劳动产品价值和劳动力工资价值不等以及商品价值和商品生产价格不符的矛盾。李嘉图能说得上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贡献只有一个,那就是提出了“物化劳动”的概念,尽管这一概念和定义是属于耗费劳动价值理论范畴的,但它可以给人以启示: “能否把非劳动性的资本和土地折算成劳动”?这一启示富有创造性。 马克思全部继承了李嘉图的损害方面(1)和(3),同时发展了李嘉图“物化劳动”错误 的方面,而没有发展出正确的折算劳动价值理论。 ㈤西斯蒙第 西斯蒙第只在劳动价值理论一个方面有所贡献,即强调社会需求对价值理论的意义, 这一点被马克思继承并发展了,却是向着错误方向。 如果我们去掉马克思从其前辈经济学家继承来的劳动价值理论方面的贡献和谬误( 损害),则我们可以这样讲,马克思对于价值理沦的贡献的部分为(1)关于国家间劳 动如何折算从而对外贸易为何造成一般利润率提高的理论;(2)两种社会必要时间共同决定 价值的理论;(3)无形折旧的理论, 六、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被研究的学术史 马克思提出劳动价值理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一百多年中,数以万 计的经济学者曾对他的这一理论进行过研究,但在此之前,没有一位经济学者真正 完全地揭示这一理论的正确的方面和错误的方面,并指出其之所以正确和错误的原因。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说在这一理论研究方面没有人取得过重大的进展,与此正相反的 是,我认为一些经济学者的努力,还是富有成果和启发性的;这儿我简要阐述一下这 一学术史。 (一)庞巴维克(马克思理论体系的终结) 庞巴维克和威克斯蒂德在<资本论)理论部分出版齐之后,对它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行 了批判,尤其是庞巴维克《马克思理论体系的终结)一书,是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 的经典性著作,在本论文发表之前,其学术地位可说是无书可以企及。在这本书中,庞 巴维克论证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两大基础性错误(见本文第四节第㈣小节),这种 分析的正确性无可辩驳。但是,由于庞巴维克和马克思的认识方法一样,都是一维性的 “实体—现象”认识方法,且他并没有科学的价值理论(包括折算劳动价值理论), 所以他知其然(两大错误),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错)。我在(瓦尔拉斯一般均衡 理论逻辑不能成立的证明》一文中,论证说,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只是对于“有闲商品” 才成立,而对于可以通过供给及存量改变影响生产价格的商品,则不成立。庞巴维克正是由 于忘掉了边际效用理论的成立前提而阻碍了他对劳动价值理论中科学和伦理的部分的认识, 从而也阻碍了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真理和谬误形成原因的认识,结果他在近百年前 就宣布过的已终结的理论,至今没有“终结”的迹象,相反还时常卓有生机。它现在仍占 据着西方许多名牌大学激进派经济学者头脑和中国等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学教科书, 就是一个充分的证据。 ㈡“转形理论” 俄国经济学家德米特里耶夫在1898年,和波兰经济学家,统计学家鲍特基维茨在1906 至1907年问所做的研究工作,一方面证明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在对价格形成和决定分 析方面存在的缺陷,另一方面又试图在保持马克思耗费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对其作一 点修正,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转形理论`,即价值如何转化生产价格,又进而转化 为市场价格的问题。这两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经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理沦}一书宣传广 为人知,成为近于半正统的“阐释”和“贡献”。但是我们的研究成果已充分证实,不 管这些学者曾因此耗费了多少精力,并由此得到了多少名望, “转形理论”都是错误的, 是一种维护耗费劳动价值理沦,试图用数学解决劳动价值和生产价格不一致的努力。这 种努力注定要失败,因为这些学者也不理解所有权关系不同对商品交换比例的影响。要警 惕利用数学进行辩护的欺骗性。 ㈢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 斯拉法自称他在《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中发展了李嘉图——马克思的耗费劳动价 值理论,这种说法只在如下意义上才是正确的:(1)斯拉法设计的模型证实了分配比率是 既定的、历史的产物,而商品交换比例关系与这些分配比率有关;(2)斯拉法的“标准商 晶”体系,提供了一个“试错”的核算依据,在此体系上可以产生这种启示,即时序对 商品价值及商品生产决策有重要意义,而时序是折算劳动价值理论成立的基础之一。 但是,斯拉法并没有折算劳动的概念,他也不理解所有权关系对商品交换的意义及 时序对商品价值的意义,由于他在论文中假定了一个完全不变的经济状态,就排除他对 上述两大问题的理解的可能性。 可以讲,斯拉法使人们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有了一点理论基础。这可从两 方面加以理解:一方面,斯拉达文稿出版后,他的崇拜者几乎都是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 理论的人;另一方面,斯拉法严密的形式逻辑再现了资本主义分配关系,这种关系与价 格关系一起阻止了许多靠耗费劳动价值理论解释价格及货币现象的可能性。这本书确有纯 粹理论的意义。 尽管斯拉法的著作以严密的逻辑揭开了货币关系与价格关系的神秘面纱,从而对经 济学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却并没有完成他自己认为的那种工作,他对李嘉图—马克思 的耗费劳动价值理论,并没有根本性的贡献,他没有也不可能指出李嘉图—马克思耗费 劳动价值理论错误及原因所在。 斯拉法之后的这段时间,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研究几乎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较 大的进展:在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进展,在伦理判断方面也只有科 恩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剥削的概念)一文,有一点进步。该文试图对这一方面进行语言 和语义分析,但这一工作也做得很租糙,既没有原因形成分析,也不知道为何马克思 试图从劳动价值理推出剥削理论,而不是如他那样抛开劳动价值论,直接求助于“更简 单得多的真正基础”的理由。 [四]我的研究基础及研究过程 我的研究基础有两方面:其一,是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包括经济理论及其历史和经济 发展史;其二是非经济方面的知识,包括许多学术理论及其历史和社会发展史。学术理论中 的哲学、法学、伦理学、语义学对我的研究影响很大,凡读过上述论述的的人都可看 出这一点。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学说史的知识。只有具备 这一系列的条件,才能游刃有余地完成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不仅知共然,而 且知其所以然。 我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在通读马克思及其前辈经济学者著作的前提下,开始进 行的,研究这一理论对我最有启发的入门书是庞巴维克<马克思理论体系的终结)和康 芒斯(制度经济学)。前者使我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信仰到科 学理解的转变;后者使我认识到法律及所有权关系对商品经济的重要性。此外,康芒斯 对“价值”概念演化的分析使我对“合成概念”和多重语义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些认识 经摩尔的(伦理学原理)及其它分析哲学著作的影响,铸成了我的分析工具中非常锋利 的一件。从摩尔那儿,我还学会了分清伦理范畴和科学范畴。 我的上述研究是在严酷的生活条件和孤寂的心理状态下完成的,这也证实了学 术史上的一条真理:理论和思想是贫困和寂寞的女儿。 在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分析方面,研究的突破口,来自对配第“自然等同关系”和李嘉图利润率下降原因分析及思考,从而开始形成与耗费劳动不同的折算劳动的概念,而对斯密(国富论)第一篇五六、七三章诸句反复分析,又形成了我的测量劳动范畴,对于以上几方面科学内容的反复思考,使我产生了时序对价值形成作用的理论,使建立在时序和所有权关系(分配比率)基础上的折算劳动价值理论能经得起分析研究。至于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沦伦理方面的研究,我则主要靠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书中对洛克劳动价值论的分析和启示,有了这种启示和分析哲学的工具,我就可以解开一系列将伦理含义和科学含义合成—体的概念的死结,使人们看出这同一概念所具有的完全不同性质的二重及多重含义。 有了上述研究成果,我就可以顺利地完成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分析,这些分析 成果不仅证实了庞巴维克的一些研究成果是正确的,而且指出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正确和 错误的原因及学术渊源,这一工作应该有巨大的学术价值。 我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真理的方面和谬误的方面区别开来,不仅指出了其真理 方面,而且指出了他为什么对;不仅指出其谬误的方面,而且指出了他为什么错。我的 这些工作可说是为继承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的精华,而扬弃其中的谬误,提供了完全 科学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在拯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人们利用这一理论 去正确地认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也会少走弯路。 ㈤额外补充 除了以上比较重要学术史外,还有几位经济学者的努力,因其个人声望也值得额外补 充进来,这些名人的研究谈不上很有成果: 大经济学家凯思斯,曾宣称他的理论可以推翻李嘉图—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我以为 凯思斯的这种说法几乎接近于没有根据。因为用凯思斯的多维认识方法得出的宏观经济理论,可以从李嘉图—马克思一维认识方法应用中得出,只要方法应用正确的话。与劳动测量和劳动价值理论有关的部分,我们也可以在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找到,凯思斯至少觉得“劳动创造价值”可以接受,不仅如此,凯恩斯还在(通论)中应用了劳动量作为测量不同部门生产力的中心尺度,而且应用了折算的工资单位,作为衡量分配、消费、投资、储蓄、国民生产总值的标准和依据。所以,凯恩斯应感激李嘉图—马克思的理论,至少是马克思的测量理论和宏观经济理论。 经济学家琼·罗宾逊提过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不能通过建设性的批评去掉马克 思体系中的不一致和矛盾之处,并且清楚地来表明尽管它带有这样那样的瑕疵,却毕竟 是创造性的极富洞察力的分析体系呢”?是啊,为什么不能呢?显然,能不能不仅是一个愿 望问题,更是一个能力问题。琼以半信徒的热忱传播、研究马克思经济理论,包括劳动 价值理沦;却几乎没有取得任何值得一提的贡献。 至于象熊彼特这样的名经济学家,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方面没有取得任何进展,我一 点也不感到意外。尽管他写了大部头的(经济分析史),并在其中表现出了百科全书般的素养, 但是深度还不够。熊彼特在《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一书中的“卡尔·马克 思”篇“作为经济学家的马克思”小节内,尽管不相信耗费劳动价值理论是正确的,却 讲什么剩余价值在一卷生产和三卷分配中,并没有什么矛盾之处。这充分证明了熊彼特 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理解,是多么肤浅和错误。 还有如勒克西斯这样的不那么著名的经济学家,以及其现代的翻版—非常著名的经 济学家萨谬尔逊。这两人都持有这样的观点:马克思在一卷坚持的是耗费劳动价值理论 在二卷把这一点淡化,在三卷则坚持的是生产成本论及供求决定论。这种观点是基于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浮浅了解为基础的,离真正的学术研究还很遥远。 在此,我们不对那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加以评介,由于 这些学者中的浓厚的原教旨主义的倾向,他们很难有客观态度分析研究这一理论,而后 者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基本前提。 我之所以将这一小节学者的研究作为额外补充,是因为这些人的研究成果都还没有 达到庞巴维克乃至科恩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研究方面创造的高度。 七、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巨大意义 在此,我们不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对社会实践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这 可以从马克思《资本沦》出版后至今一百多年血与火的历史中清晰地看到,而是只指出 这一理论所具有的科学认识价值即学术意义。 琼·罗宾逊认为:“马克思比任何别的经济学家都更深刻地揭示出资本主义制度是 如何实际运行的……从来还没有一个人所提出的有关这个制度的看法,能够象马克思所 给予我们的观念那样有力,那样给人以启发”。我认为这一观点极为正确,以他的劳动 价值理论为例,就非常有说服力。尽管这一理论谬误的成分比真理成分多,且真理 和谬误成分混杂在一起,但这一理论为认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理论 体系基础,有助于人们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际进程及其内部相互联系,作深刻地理 解。 我们在前面曾定义价值理论为:狭义上讲是研究市场中商品之间交换比例的决定因 素的科学;广义上讲是研究市场经济如何运行的科学。马克思的劳动价值从狭义上 讲尽管有一系列谬误,或者说其核心是谬误,但却对建立正确的价值理论即折算劳 动价值理论,有一定的直接贡献和启示意义,从而有助于人们对市场中商品价值决定的理 解。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不仅比同为一维认识方法结果的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对这一理解更有帮助,而且比二维及多维的认识方法结果的生产成本论及供求决定论等价值理论对这一理解也更有帮助。从广义上讲,劳动价值理论作为贯穿《资本论》体系始终的一个主干理论分支,确实有助于人们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如何运行的”这一点作深刻的理解。这一理论可看作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解剖刀,尽管不锋利且用的不正确。但木制的刀,也可以剥开动物的内部,从而使我们对其有一定的能动认识。马克思用他的耗费劳动价值理论及基于上的[资本论],虽不是完全合乎社会生理状况和规律的加以解剖,甚至于部分地歪曲了原样,它也 仍有助于人们对资本主义内部生理的理解。当然,这种比喻不完全妥当,因为正确的价 值理论不仅是认识“资本主义是如何运行的”的工具,而且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科 学认识,即客观存在在人类意识中反映及总结。正确的价值理论,所揭示和反映的规 律和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一部分,即运行着的市场经济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折算劳动价值理论来整理马克思的{资本论}理论体系, 只需要在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中将关于劳动是商品的唯一属性论证变成折算劳动是认识商品交换决定属性(为人类认识范畴),在第三卷第二篇第十章中消除掉由耗费劳动价值理论带来的矛盾,分清测量理论和价值理论的不同,认清科学和伦理的差异,用语义和语言清晰的概念表达原书中的理论体系中的范畴,那么,一个正确的前后逻辑一贯的,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由抽象的价值决定发展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画面)理论体系会重新再现在我们面前。所以,我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有巨大的认识价值,它的学术生命力也许会因 折算劳动价值理论的提出而得到全新的公正评价。因此,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尽 可以不必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基于其上的(资本论)理论体系担心,马克思的这 些学术成就,作为经挤理论史上的不朽贡献,将有永恒的学术生命力。对客观存在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及其它社会性质的市场经济的认识,它也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
裴小革:国外学者如何看待《资本论》 裴小革 (联合论坛·北京) 摘要:目前,我国学术界很多人认为,克思写于19世纪后期的《资本论》已经完全过时,应该用西方主流经济学完全取代《资本论》,作为一种唯一正确的现代经济学占领我国的经济学术领域,并成为我国制定经济政策的唯一依据。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他们还引用一些经过选择的国外学者的评论,以证明他们的观点是世界公认的。本文针对上述情况,对国外学者对《资本论》的看法作了客观概述,论证了《资本论》研究在当代、在中国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外学者;《资本论》;批判性;科学性 如何看待马克思及其《资本论》和如何看待毛泽东及其思想一样,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如何评价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如何选择我国未来的社会制度和道路的重大问题。苏东巨变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曾一度陷入低潮,原先一些号称马克思主义者的人也纷纷加入了指责《资本论》的行列,加上国外一些主流经济学家对《资本论》的有意贬低,一时间给人一种国外学者全都认为《资本论》不是学术著作、已经过时,只有作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新古典范式才能解释现代经济问题的片面印象。本文试图对国外学者对《资本论》的看法作些客观概述,为人们全面了解国外学者的看法提供一些参考。 一、一部揭示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的著作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分析角度和方法很不相同的著作。西方主流经济学撇开了现实社会中人们在财产、社会地位、特长等方面的差异,在一种人人平等、公平竞争的假设下,用一种把工人与物质生产要素相等同的办法,推论出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是一种充满和谐公正的经济体制的结论。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不同,《资本论》是一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的著作。由于《资本论》所论述的问题触犯了主要凭借财产所有权获得收入的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层的既得利益,在它诞生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主要是国外的一些非主流经济学家给了它较高评价,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对它主要是采取用沉默来抵制、用批判来否定的态度。 但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特别是20世纪20至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以后,一些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开始对《资本论》采取“研究”的态度,一些试图发展主流理论的经济学家甚至还对《资本论》做出了某种肯定。例如,英国经济学家琼 ·罗宾逊等就肯定了《资本论》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方面的学术成就。 罗宾逊认为,《资本论》中所描述的阶级冲突,与主流经济学中所描述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利益和谐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主流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是以存在无数财产相等的小业主组成的社会为假设前提的,《资本论》关于资本积聚和集中的论述却接触到了垄断竞争的现象,为分析现代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寡头垄断结构提供了刺激。 在工资理论中,主流经济学沉浸在田园诗般的幻想中,将工资说成是由附加一小时工作的“边际非效用”决定的,就像为自己种田的农夫拄着锄头,在傍晚决定再干一小时多生产的产品是不是能补偿自己多一分背痛一样。相反,《资本论》却看到了在真实的劳动力市场上,一无所有的劳动者是如何被无形的绳索捆绑在机器上的。 在主流经济学看来,资本主义是能够想象到的最好的经济体制,尽管有时它也下意识地提到了它的某些不完善。对于《资本论》来说,对经济体制的评价,是不能用“好”或“坏”来概括的,资本主义必须去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尽管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它仍是通向一个更好世界的过渡阶段。(参见Robinson, Joan, An Essay on Marxian Economics, London,1949.) 米尔达尔强调,主流经济学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下回避了市场经济中的矛盾和冲突,《资本论》中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论等学说,却揭示了市场经济中的矛盾和冲突,触到主要凭借财产所有权生活的人的痛处,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两个理论会在经济学家当中引起那么多的争议的原因。(参见Myrdal, G., The Political Element in Economic Doctrine, London,1953.) 里昂惕夫等国外经济学家,还充分肯定了《资本论》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理论的实证性和科学性。里昂惕夫指出:“在试图做出任何解释以前,如果一个人想要了解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和工资实际上是什么,那么,他从三卷《资本论》可以得到的信息,会比他在十期《美国统计普查》、一打有关当代经济制度的教科书,甚至我还敢说,再加上托斯丹·凡勃伦的所有论文集当中,可以找到的信息都更真实也更有用。”(Leontief, W., “The Significance of Marxian Economics for Present-day-Theor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XXVIII, Mar.1938.) 苏东巨变以后,这些国家一些从原来社会主义政权得到好处、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投机分子人如鱼得水,摇身一变,面不改色地公然站到《资本论》的对立面,全面否定《资本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全盘接受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经济一切和谐的描述。但与此同时,另一些原来被原苏东政府视为异端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以及一些在原苏东国家因为对《资本论》的理解不同于官方教条受尽折磨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例如,被称为当代西方最著名的四位思想家的德里达、詹姆逊、哈贝马斯和吉登斯,却仍然给《资本论》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的论述以很高的评价。 他们认为,与马克思在世的时候相比,当今时代的确已经有了许多重大变化。有许多变化是马克思所未曾料到的。因而想在《资本论》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现成答案,肯定是行不通的。但是,发达国家的经济仍属于资本主义经济,这一点并没有变,因此,《资本论》并没有过时,《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的论述仍具有现实意义,《资本论》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仍有价值。在马克思所未曾料到的社会变化中,有许多变化本身是对《资本论》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的论述做出反应的结果。由于《资本论》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论述的深度和广度,不管人们对《资本论》抱有何种态度,都必须对《资本论》揭示的这些矛盾和规律做出反应。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资本论》,就没有今天的世界。(参见陈学明、马拥军:《马克思主义的命运----苏东巨变后西方四大思想家走近马克思的启示》,载于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编:《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2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二、一部在国外经济学界始终引起争议的著作 在国外经济学界,《资本论》被公认为是一部引起争议最多的著作。尽管有人对它的评价很高,有人对它的评价较低,但几乎没有人否认它是一部学术著作。事实上,一些经济学家不接受《资本论》阐明的各种理论,常常并不是因为不接受这些理论的经济学论述,而是因为不接受这些理论的社会学的和政治学的含义。几乎所有国外的大经济学家,都没有忽略《资本论》的存在。 对《资本论》评价高的国外经济学家的代表是恩格斯和列宁,因为他们的评论人们都很熟悉,这里就不作重复了。在对《资本论》评价低的国外经济学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他在写于1925年的《对俄国的简略观察》一文中谈到《资本论》时,说《资本论》是“一本陈旧的经济学教科书。在我看来,它不仅在科学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当代世界毫无益处或没有用处。”(Keynes, J. M., 1933, Essays in Persuasion, London, 1933, p.300.)但是,在十二年以后当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时,他在该书一开始却谦虚地注明“经典学派"一词是马克思创造的,自己对这个词的别种用法可能是犯了文法错误。对于劳动价值论则给予了肯定:“我同情经典学派以前的学说:其说以为一切皆由劳力产生,……我们最好把劳力(当然包括雇主及其助手之个人劳役而内)看作是唯一的生产元素,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天然资源、资本设备以及有效需求等环境之下工作。这可以部分解释除了货币单位及时间单位以外,我们可以用劳力单位,作为经济体系的唯一的物质单位。”在赞扬他所推崇的经济学家盖赛尔时,又把盖赛尔和马克思相提并论。(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9、180和300-302页。)可见,在凯恩斯的内心深处,对《资本论》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是有所承认的。 另一位对《资本论》评价低的国外代表人物是萨缪尔森。他曾说马克思是“一个不太重要的后李嘉图主义者 ┄┄ 一个里昂惕夫循环依赖投入产出分析的并非令人毫不感兴趣的前辈”。但他同时又说,我们今天看到的政治经济学“只是卡尔·马克思著作冰山的一角。马克思大胆的经济的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他的阶级斗争的政治理论,他的黑格尔哲学演变理论,具有历史‘观念’的重要意义, 这些远远超过了他的正规经济学。”(Samuelson, P. A., Collected Scientific Papers, ed. J. E. Stiglitz, II, Cambridge, Mass., 1966, p.1510.)可见,萨缪尔森在评论《资本论》时,内心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不愿意承认《资本论》的学术成就,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面对《资本论》对很多经济现象具有解释力的事实,于是就采取了把《资本论》的理论排挤出他所设定的经济学范围的办法,间接地对《资本论》的学术价值做了某种承认。 由于劳动价值论是《资本论》全部理论的基石,这个理论能否成立关系到《资本论》整个理论体系能否成立,所以对这个理论的争议也就成为对《资本论》有不同评价的国外经济学家争论的一个最大的焦点。试图从否定劳动价值论入手进而贬低《资本论》的学术价值的当代国外代表人物,就是前面提到的萨缪尔森。他于1957年发表了《工资和利息:马克思经济模式的现代剖析》。该文利用投入产出法推断出劳动价值论是“复杂的迂回”的论点。根据这个论点,他在1970年发表了《马克思的“价值”向竞争“价格”的“转化”――放弃和替代的过程》的论文,用数学公式论证价值体系与价格体系是互不相容的。1971年,又发表了他否定劳动价值论的代表作《理解马克思的剥削概念:马克思的价值和竞争价格之间的所谓转化问题的概观》,试图表明劳动价值论对于说明剥削问题也是多余的。 但是,萨缪尔森等人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在国外并不是人人赞成的,很多经济学家都提出了与萨缪尔森等人相反的观点,一方面指出了萨缪尔森等人利用自己设定的价值等于价格话语霸权否定劳动价值论的无效性,另一方面也从不同的方面论证了劳动价值论的有用性和在《资本论》中的地位。例如,德赛指出,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性在于把隐藏在交换关系后面的生产关系变得清晰可见。萨缪尔森等人用转形问题否定劳动价值论,把劳动价值论看成和他们的价值理论一样,任务只是说明商品的相对价格及其数量,是对劳动价值论的有意误解。另一些人用斯拉法体系作为经济理论的基础,用实物和劳动共同决定价值的体系取代劳动价值论,阉割了劳动价值论有关劳动者特殊作用的论述,无助于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参见Desai, M., Marxian Economic Theory, London, 1974.) 孟德尔指出,与萨缪尔森等人强加给劳动价值论的任务相反,《资本论》从来没有想用这个理论来说明市场上价格的短期波动(按照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六册计划”,价格短期波动问题是在《资本论》以后的某册书中才会去专门论述的)。劳动价值论力图发现的是隐蔽在价格波动后面的理解社会经济关系的钥匙,可说是分子中的原子。劳动价值论把整个经济分析推向了一个比西方主流经济学价格理论更高的抽象水平。它要说明的问题不是某人怎样跑(跑的时候腿和躯体做什么动作),而是什么促使他跑。 针对萨缪尔森等人认为研究有别于价格的价值是多余的议论,孟德尔还指出,那种否认经济学需要有力图发现经济表面现象之下的神秘力量的抽象理论的观点,是极不科学的。没有一个搞医学(且不说其他物理科学)的人,会因为害怕成为笑柄而不敢提出这样的问题:“当我们能够凑足症候做出诊断时,为什么要费神去寻找疾病的‘更深刻的原因’呢?”显而易见,如果人们不努力去发现藏在现象后面的东西,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经济的发展。他举例说,市场上价格短期波动的规律不能说明,为什么一公斤黄金能购买的美国消费品的数量,在1974年比七十年前将近多一倍(平均消费价格指数与1904年相比增加了四倍多一点,而自由市场上的黄金价格上涨了八倍)。显然,在长期内的这种价格基本运动,同长时期内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在不同消费品工业中和金矿工业中的不同动态有关,就是说,同《资本论》所表达的价值规律有关。(参阅孟德尔:《《资本论》新英译本导言》,中译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 笔者认为,孟德尔等人对萨缪尔森等人的反驳是有力。萨缪尔森等人硬把自己关于价值和价格是一回事的定义强加给《资本论》,然后说《资本论》的价值定义和他们的不同就是多余,只是一种依靠自己的话语霸权不允许对价值有不同定义的做法。其实,他们定义的价值的局限性比《资本论》的劳动价值论大得多。例如,他们的效用价值论,没有包含对供给的研究,从而无法揭示社会财富扩大的源泉。他们的供求价值论虽然包含了对供给的研究,但在供给分析中却用生产费用价值论将人与物混为一谈,没有表明在财富的生产中劳动者是主动的因素,物是被动的因素、劳动者有权参与分配,物本身不参加分配的事实,放弃了对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注,无法说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根源。《资本论》的体系可以用劳动价值论揭示他们的理论没有揭示的东西,又可以用使用价值的概念把他们的效用分析包容进来,用价格的概念把他们的供求分析包容进来,所以是一种比他们的理论更高级、更有解释力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值得庆幸的是,萨缪尔森等人硬把自己的定义强加于人,不允许有不同经济学范式存在的做法并没有成功,国外经济学界有关《资本论》的争议始终没有被他们的一面之词压制住。 三、一部既具批判性又具科学性的著作 《资本论》作为一部具有崭新经济理论体系的著作,确实包含着较多的对早期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制度和为这种制度辩护的经济学说的批判,一些国外经济学家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试图将《资本论》说成是一种只有批判性没有科学性的著作。(Botta, F. (ed.), Sul capitale monopolistico (essays), collezione ‘Dissensi’, no.36, Bari, 1971,pp.135, 137)不过,多数国外经济学家并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认为,经济学无疑是一种比较容易陷入只为某一利益群体愿望说话陷阱的学问,但同样正确地是,只为某个利益群体说话的经济学必然具有较大的片面性。不应该忘记,马克思本人是承认经济学中“非庸俗”的纯科学因素可能存在的,因为他曾说李嘉图不“庸俗”,换句话说,不只是一个辩护士。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是不可能被党派利益买到的,《资本论》作为一种代表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其科学性远远大于批判性。 屈内等举例说,《资本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就具有这样的科学性。这个理论不是在主流经济学供求价格理论而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说明了超出投入的产出剩余的创造过程。劳动者可以创造产出剩余的事实,在封建社会是清晰可见的,但到了存在交换关系的资本主义社会却变得神秘莫测。剩余价值理论揭穿了这种神秘面纱,阐明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产出剩余仍然是劳动者创造的,不劳动者凭借财产所有权只是可以瓜分到这些剩余的事实。剩余价值理论所阐明的这种产出剩余总是由劳动者而不是由非劳动者创造的事实,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本质规律,它是不会因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同而改变的。(Kühne, K., Economics and Marxism, English translati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79) 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资本论》关于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纯市场交换单一机制经济不能长久存在论述的科学性,更是已经被相当多的国外经济学家所承认。他们认为,按照《资本论》的危机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自由放任的早期资本主义经济,由于其内在机制导致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必然要产生萧条和大量失业,出现利润率下降,引起全球性需求不足和经济长期停滞,最后因内生致命疾病而死亡。这两个理论的科学性已被20世纪以来各发达国家的历史所证明了。例如,安托万指出,马克思对我们今天所说的有效需求原理知道得很清楚。按照这个原理,在宏观领域,收入和生产之间存在着循环关系。马克思早就看到了后来由凯恩斯详加阐述的投资在这个循环中的决定性杠杆作用,《资本论》关于投资在自由放任资本主义下会出现越来越大波动,不会像主流经济学描述的那样自动走向均衡的论述,是更符合实际的。(Antoine, J. C., Introduction èanalyse macroèconomique, I , paris, 1953) 海尔布隆纳则充分肯定了《资本论》有关制度分析的科学性。他说:“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是什么的分析,我所持的态度是更多肯定的,不管这种分析在说明资本主义将变成什么方面有什么问题。这个从简单商品开始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分析,我认为是我们所曾见到过的最值得注意和最发人深省的敏锐思维之一,我常把它同柏拉图和佛罗伊德的学说相比,它是当之无愧的。这种分析的洞察能力是马克思主义所特有的,也许是最突出和最不朽的成就。它使我们对可能完全无法理解的社会能够有所理解,使我们能够认识到我们是什么,而这是认识到我们可能成为什么的必要的前提。”(海尔布隆纳:《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中译本,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第107-108页) 国外经济学家的这些看法表明,将《资本论》仅仅看成一部具有批判性的著作的观点是很不全面的。《资本论》对早期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实际上也是一种对不存在多种利益集团平等协商和政府干预机制,只有市场交换一种协调机制起作用的纯市场经济的抽象科学分析。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主要分析了这种单一机制经济的合理性,《资本论》则主要分析了这种单一机制经济的问题。如果人们没有认识到《资本论》所揭示的那些问题,当代实行市场经济的各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它们的经济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发展。所以,以《资本论》只具有批判性为理由,认为对当代经济现象的分析只能使用国外主流经济学一种话语体系,或只能使用前苏联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学说的一种话语体系,否定《资本论》及其话语体系在当代特别是在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有用性,将使我国的经济学说丧失极为重要的洞察力基础,不利于我国经济理论的发展,也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体制建设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
|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裴小革) |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