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267 3
2005-08-08

第一章 第一个错误,排斥自然力 稻谷比麦子产量高,却更贵。是稻谷比麦子所需劳动时间更长吗?显然不是。是稻谷比麦子所需劳动更复杂吗?也不是。稻谷比麦子产量高, 是因为物种本身属性;稻谷比麦子更贵,是因为人对稻谷的需求更大。很明显,在这个例子中,稻谷和麦子价值背离了劳动时间。 或许有人为《资本论》辩解,米价格一块六,面价格一块二,虽然米的实际价值要低于面(单位所耗劳动时间少),但由于供需矛盾,价格偏离了价值。——这种解释是荒唐可笑的,价格对价值的偏离,必然是以价值为基线的上下浮动,象稻、麦这样长期的、单向的、如此之大的偏离,只能说明:稻谷的价值比麦子大。 那么,价值不决定于劳动时间,决定于什么呢?仍以稻、麦为例,二者价值的决定因素是使用价值以及供需关系,对整个人类来说,普遍意义上,一斤米比一斤面更能满足人类欲望。那么为什么还有人花更大的劳动种价值低的麦子呢?为什么不把大多数土地都改为稻田,满足对稻谷的较大需求?——因为供,能旱改稻田的已经改过了,剩下的土地不能生产稻谷。 不仅如此,妓女提供性服务,是商品吗?当然是,第一,这种服务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第二,这种服务可以(而且正在)被交换,交换为金钱或其他商品;第三,服务的所有权为服务的提供者,买卖的官爵不成为商品,则因官职不为卖官者所有。第四,这种交易有较稳定的买卖者,较稳定的价格,说明它还是较成熟的商品。问题来了,商品皆有价值,如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那么妓女提供性服务,是劳动吗?它的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吗? 《资本论》辩护者可以声称,妓女是在劳动,嫖客是在为享乐出力(虽然他可能更累些),就象远足爬山一样。反过来,男妓提供性服务时,男妓是在劳动,女嫖客不是劳动。但是我们继续。妓女的收入,和漂亮程度成正比。那么按照《资本论》,是否漂亮妓女比普通妓女完成一次服务时间更短,以至于她可以多提供几次而多挣钱?显然不是。那么按照《资本论》,第二个解释是,漂亮妓女提供的“劳动”是“复杂的劳动”,它“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好了,到此为止——我们得出结论:漂亮妓女的性服务就是复杂的劳动了。 我们仍继续。上段我们暂且把妓女的性服务看作是劳动,我们再设计个例子来排斥劳动。夫妻的作爱当然不是劳动了,设想一对夫妇,把他们的作爱过程录制下来自娱,突然有天心血来潮把录象作成vcd在市场上卖,这自然是商品。而vcd的价格显然要大大高于无内容的vcd成本,卖的是内容,载体非常次要。那么这个商品的价值又何在呢?劳动时间?没劳动哪来劳动时间? 当然《资本论》辩护者还可以解释,夫妇正常的性生活不是劳动。但哪怕他们起初没有录象卖的意图(录象自娱),事后心血来潮去卖vcd的时候,起初的作爱(非劳动)就在事后起卖的念头一刹那,变成劳动了。 这个念头真是奇妙,但逻辑上还能自洽。往下进行,设想克林顿和他老婆作爱,也录象去卖和你抢生意,他们的vcd肯定比你和你老婆的贵多了(哪怕你象克林顿一样英俊、你老婆象希拉里一样漂亮)。那么这又是为什么?更复杂的性交?原来随着克林顿当上总统,他的作爱也变得更为复杂了,真是厉害。 答案很简单,商品的价值首先源自使用价值,即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即需。看克林顿和希拉里的作爱录象,更能满足人们的猎奇心。与“劳动时间”无关。漂亮妓女更能满足欲望,与“劳动时间”也无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生硬地将价值等同为劳动,这样就把价值从使用价值中割裂开来,《资本论》第一章:“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因此,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马克思承认,使用价值包含人类劳动和自然力的帮助,但他把价值定为只包含人类劳动。这样,所谓的“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就成为了悖论。价值成为使用价值的一部分了。 设想一个山村,每年会有龙卷风带来鲜鱼(全靠自然力),那么这种“天然之鱼”有使用价值吗?当然有,而且和打来的鱼使用价值没什么区别。那么价值呢?没劳动啊,没价值。这显然是错误的。设想这些鲜鱼全部落在一户人家,这户人拿鲜鱼和人交换,这显然就是商品的交换。 或许有人要说,龙卷风带来的鱼只占所有的商品鱼的一部分,设全国(或全球)商品鱼原有100斤,总劳动时间100小时,鱼价和米价的比例是3:1。现因龙卷风鱼,商品鱼增至200斤,总劳动时间仍为100小时,单位劳动时间下降,鱼价和米价的比例是1.5:1(设米的劳动等要素不变)。即——龙卷风鱼也有价值,其价值是所有商品鱼的平均劳动时间。 我们不妨再设想,设人类从不吃鱼、从不生产鱼,只吃肉和米,肉价和米价的比例是3:1。现在又是龙卷风,龙卷风鱼数量大到了和人类所食用的肉一样多。现在大家尝了尝,鱼肉和肉一样好吃,再设想这些鱼都掉到一个人(或一部分人)家里,他必须拿去交换,那么鱼可以换来米吗?当然可以,还可以换来肉。但鱼这个新的商品不是全是自然之力吗?没劳动啊,哪来价值? 价值只决定于使用价值,不仅包含劳动,也包含自然力,同时又受供需关系的影响。我们呼吸的空气,自然有使用价值,但空气为什么没价值?化肥厂生产氮肥,从空气中取原料氮气,氮肥的成本又怎么不含空气的价值?这就是供需关系的影响,空气几乎是无限供应,这个无限大的分母使空气的价值约等于0。可以想象,如果空气变为稀少,它的价值随之增大。 (另:自用之物有价值吗?无所谓。我们可以说自用之物不是商品,无价值。也可以认为自用之物有价值,事实上,自用之物的多少、自用率,影响商品的价值。)

第二章 劳动同样难以衡量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完全以劳动来定义价值。大概是因为使用价值的难以衡量。使用价值当然也可以衡量,如上文例子,漂亮妓女的使用价值就比姿色一般的大(一般意义)——这是同质的使用价值的衡量。 不同质的呢?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小麦的使用价值是填饱肚子,绸缎的使用价值是美观和抗寒,——填饱肚子和美观抗寒怎么能相比较呢?正如坚硬和潮湿怎么能相比较呢?不同质的使用价值怎么能相比较呢?——所以老马克思“发现”了由劳动构成的“价值”,使不同质的 使用价值间才得以能比较。其实我们可以用一个小技巧,就能使不同质的使用价值间可以比较。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基础,我们把价值看作“满足人类某种欲望的迫切程度”,使用价值是满足人类不同欲望,这些不同质的欲望不可比,但程度即可比了。最后,我们已经说过了:不要忘记供需关系的影响。 在这里,我们把使用价值定义为“满足人的某种需要(欲)”。人欲望各种各样,而且不同个体或群体人的欲望区别也很大。有人更喜欢吃米,有人更喜欢吃面,日本人习惯吃鱼,藏族人不吃鱼。漂亮妓女更能满足欲望,但什么是漂亮,不同人亦不同。 而且我们同时也应注意到,劳动,或者说劳动时间,如果说它不比使用价值更难以衡量的话,至少它不象想象的那样容易衡量。 “人类劳动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简单平均劳动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但在一定的社会里是一定的。” 裁缝的织补比普通人的织补更有技巧;普通人种庄稼:“我不如老农”;即便是码头苦力,如何调匀呼吸,节省体力;麻袋的位置,如何避免突然的挫伤等等,他们也有自己的技巧。哪个行业的劳动没有各自行业的专长呢? 即便基础的“简单平均劳动”可以确定了,千差万别的“复杂的劳动”如何换算为“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更是问题。软件从业人员比三轮车夫的劳动复杂,这是肯定的。但这种复杂的程度、比例是多少?怎么衡量?用市场单个软件从业人员比单个三轮车夫创造的产品的价格比,或二者报酬的比?这是本末倒置,用价值来衡量劳动,而不是用劳动(劳动时间)去衡量价值了。 我们必须承认,劳动换算为简单劳动,劳动时间换算为简单平均劳动时间的艰难。正因为如此,即便我们退一步,赞同《资本论》剔除“自然力”的因素,承认劳动为价值的唯一衡量尺度,那么我们也不能以劳动来为商品的价值求出一个精确解。

第三章 (人的)劳动的可替代性 我们证明了自然力也是价值的组成部分,价值不仅仅由劳动构成,但这不足以说我们打倒了《资本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理论,《资本论》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理论。 第一,象妓女卖淫这样几乎完全靠自然力产生价值的行当只是特例,一般来说,劳动占据商品价值的绝大部分,我们可以简化摈弃自然力的影响,认为资本论是为价值求近似解;第二,无论差别劳动怎样难以换算为无差别劳动,并不影响《资本论》最大成果——剩余价值的发现。——我们未打倒剩余价值理论就不能说是打倒了《资本论》,我们需要再来打倒剩余价值理论。 从现在开始,我们简化摈弃自然力,设定劳动为价值的唯一构成。 (多说一句,资本拥有者对经营或者监督经营者所耗费的“劳动”并不足以影响剩余价值理论的成立,那不是关键,我们下面也简化摈弃这一无关根本的影响。) 价值=c+v+m。 设一个灌装厂,工序为两道,每道工序一个工人,工资(v)每日500*2,每日生产一件产品,机器折旧、原材料价值(c)1000元,产品卖2500元,则剩余价值500元。(我们还可将整个行业简化为只此一家工厂。) 现在我们设以某种设备来代替第一道工序,如灌装厂里的自动敲瓶盖机,这个新增的机器每日折旧和能源耗费亦为500元,则机器折旧、原材料价值(c)变为1500元,工资(v)每日500,产品仍卖2500元,则剩余价值仍为500元。 看起来似乎没什么不同,但是等等:在未替代第一道工序前,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工人(2个)是剩余价值500元的创造者,如果排除“剥削”,(如资本的公有化),每个工人应得到750元,这才是他们“真正的全部劳动报酬”。在替代后,工人(1个)“真正的全部劳动报酬”成为1000元了。——第二道工序工人的劳动并未有任何变化,因机器的引入,其劳动价值就增长了? 在这里我们注意到:机器替代第一道工序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发生了变化,单件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一半。——设其他种类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有发生变化——那么悖论来了: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机器替代第一道工序后,灌装厂的产品便宜了一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一半)!而事实上,我们知道:只要新增的机器每日折旧和能源耗费=其所替代的工人的工资,产品价格就不会变化。 妙的是,这个例子还可以倒过来:我们还可以在第一道工序重新使用工人替代机器,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悖论继续产生。 为什么会产生这一情况?错误在于:资本论将商品价值直接归结为了仅仅“人”的劳动,没有考虑物的“劳动”。 难道物也会“劳动”?一点也不错,如果只以“劳动”来衡量价值,我们看到:上例中,机器完全替代了“人”的劳动。我们引入一个观点——劳动的可替代性。 现在我们必须思索什么是“劳动”了,资本论指出:只有劳动力这种商品,劳动力创造的价值(v+m)高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工资或者生活费用v)。机器的价值(买价)已经均匀地摊到折旧里去了——机器对最终产品的贡献=而且只能=它买价的摊薄,并不创造点新的出来,只有劳动力创造了点(而且是全部)新的出来。 但是,灌装厂的例子中,我们清晰地看出,“人”的劳动被替代了。只要人的劳动可被替代,我们就可以说:机器同样替代了人所创造的那点 新的(价值)——机器的“劳动”也带来了“剩余价值”。 什么是劳动?如果劳动就是创造新的财富的话——我们注意到,机器同样也能——机器也“劳动”。如果必须把劳动定义为人的劳动的话——我们已经证明,即便是摈弃简化掉自然力,“人”的劳动也不是新增加的价值(m)的全部,要割一部分给机器。 不仅如此,在特定情况下(如强大的工会),工人的所得(v)还有可能超过工人对新增价值的贡献部分,而多占去机器新增加的价值。 我们可以重新写那个著名的公式了: 价值=c+v+m1+m2。 c的定义不变,v=工人必须生活费用,m1=机器新“创造”的价值,m2=工人新“创造”的价值,v+m2=V=工人应得报酬。而m1,我们不再叫它“剩余价值”了,——它是资本应该得到的回报。 如果工人实际得到的报酬<v+m2,我们说这时(v+m2-实际报酬)才是“剩余价值”——工人受到剥削,在工业革命时代,资本家手中的政治权利、卖方市场(这一市场与殖民还有很大关系)、经常性的失业队伍保证了工人受到剥削。反过来,如果工人实际得到的报酬>v+m2,这时受“剥削”的反倒是资本家。 然而困难接踵而来,如何区分m1和m2?如何区分机器新“创造”的价值和工人新“创造”的价值?破坏容易建设困难,但是我的文章的题目是《我打垮了资本论了吗?》——到此为止,我只负责“打垮”。 以上的理论还隐含一个推论:机器的进步会“压榨”工人的新“创造”价值所占的比例,除非:1、人类的欲望是越来越增加的,人类消耗的产品量增加(或品种的新增);2、工人劳动的质发生变化,比如上例,工人可以不再手工敲瓶盖而去开自动敲瓶盖机。 还有一个疑问:机器能新“创造”价值,那么半成品的原料、易耗品呢?我倾向于也能(只要不是纯自然之物)。暂且做为疑问搁置在这里吧。 (人的)劳动是神圣的,但资本论把(人的)劳动神圣到了它不相称的地位。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劳动是可被替代的,但不是所有的劳动都可以被替代。或许等到机器智慧最终战胜人类智慧时,(人的)劳动才可以全部被替代——不过那时,是它(他)们叫做人类了。 我曾经考虑过:(在简化摈弃自然力的前提下,)机器、原料无非也是物化的劳动,它们再和工人一起参与制造新的产品时,“劳动”的劳动和工人的劳动一样,等比例参与新创造价值。但后来想:1、正如不同效率的机器创造新价值的能力不同一样,机器和人之间不一定是等比例的,尤其是,机器的“劳动”和人的劳动往往不同质;2、物化劳动c的价值好衡量(充分市场下的价格)、人的劳动的价值难衡量(或许我们可以以充分的人力资源市场的雇佣价作为v+m2);3、以上是在摈弃自然力的前提下,考虑了自然力后,使用价值中自然力如何剖开更难。

第四章 画蛇添足 依照资本论,价值=c+v+m,我们很容易发现:如果 工人得到了v+m(照资本论,m全部由工人创造),则资本的多少全无关系,资本得不到一丝增殖回报。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除非公有化。但公有化也有问题。 我们注意到,人类的欲望的种类和量是不断加大的,我们首先设定人类个数不变、人类的欲望的种类的增加转化为量的增加——我们可以把欲望简化为一种,吃馒头。公有制下,工人得到了v+m,等于5个馒头,全部消耗,这样c永远不变,但馒头个数如何增加?现在人类的欲望加大,要吃10个馒头了。只有增加c,比如每天节省一个馒头,积攒起来增加一台造馒头机,或者换一台效率更高的造馒头机。公有化只能解决静态的问题,动态的人类欲望的加大必须要求c也有增殖的要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8-8 11:55:00

搞笑

“稻谷比麦子更贵,是因为人对稻谷的需求更大。很明显,在这个例子中,稻谷和麦子价值背离了劳动时间。”

马克思正是确定了人对某种使用价值的较稳定需求,人对稻谷需求量较麦子大是确定的,是客观存在的。劳动价值论不仅不违背自然规律,恰恰还以自然规律为基础。

文中已经提到过,“那么为什么还有人花更大的劳动种价值低的麦子呢?为什么不把大多数土地都改为稻田,满足对稻谷的较大需求?——因为供,能旱改稻田的已经改过了,剩下的土地不能生产稻谷。”

从自然科学角度,把适合麦子的旱地改为适合稻谷的水田是可行的,只不过需要投入较多的科技和成本,即劳动,这样,显然增加了生产稻谷的成本。

一定要注意,稻谷的价值不是由直接生产它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就要考虑到社会重新生产同样的稻谷需要的劳动时间。

无意检到一颗金刚石,基本没有耗费人的劳动,似乎没有价值,但它的价值应该是由重新得到(无论时捡到、制造)同样的金刚石所要花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第一章就说到这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8 12:21:00
别转载了,那个原创的作者的水平也不怎么样.对马克思经济学完全是一知半解,楼上的说的很明白了 ,决定价值的是社会劳动。我再谈谈第一章,那个作者最大的毛病是什么?就是诡辩"劳动一定创造价值."难道他不知道价值是个历史范畴吗?那个夫妻作爱在倒卖毛片的事,很恶心,不说了.换个例子,妻子替丈夫打扫房间把.这是劳动.但有价值吗?她的服务根本不是商品,不交换的,自然没有价值.如果她出去为大老爷打扫房间,大老爷支付工资,服务就是商品了,包含的劳动转化为价值.回过头来想一想,难道作者分不清产品和商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9 15:45:00

老实说,我没有看你写的什么东西.但是我可以肯定,你没有打倒马克思主义.

这事情一点也不值得怀疑.就象一个人拍拍屁股说他已经证明了歌德巴赫猜想中的----1+1=2---一样可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