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没有说,但我总结出来,价格试错、剩余试错和资本试错应该是资本论的三大隐含的要点,也应该是新资本论的起点.(本人除了从小到大的政经受教之外,就只看过<资本论导读>了)
首先说一下"价格试错".在资本论中的劳动价值论理论部分就是对"价格试错"的研究,也就是说商品的价值是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该商品的价格就是以价值为中心进行波动的.而这个"波动"的意思就是要进行"价格试错".比如说商品一出厂就给商品定一个价格,看情况,再定抬商价格,还是降低价格(第一轮价格试错);然后再是新一轮的以价格波动结果确定商品价格的试错过程.
再说一下"剩余试错".也就是对有没有剩余和剩余多少的问题的解决.在资本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部分就是对"剩余试错"的研究.(一)如果是在同一个行业内,比如说如果一个商品A的价格高于价值时(供不应求),该商品A的生产企业中的剩余价值率高的企业就会拿相对较多的剩余价值来投入再生产(资本扩张),但如此商品A的产量会增加,以至于向供过于求转变,价格下降,于是生产商品A的企业的利润总量会下降,进而该生产商品A的企业拿来增加投入的剩余价值就不如上一段时间,于是商品A的价格就又会向供不应求回转,暂时总结一下,也就是说高剩余价值率的企业会总是在商品的"供不应求"(高价格)上拉了价格一把;(二)相反,如果是在同一个行业内,比如说如果一个商品B的价格低于价值时(供过于求),该商品B的生产企业中的剩余价值率低的企业就会把资金从生产资本中抽出来一部分(资本压缩),于是减少了再生产,如此商品B的产量会减少,以至于向供不应求转变,价格上升,于是生产商品B的企业的利润总量会上升,进而该生产商品B的企业就不会再把过多的资本金从生产资本中抽出来,于是商品B的价格就又会向供过于求回转,再总结一下就是,低剩余价值率的企业会总是在"供过于求"(低价格)上拉了价格一把.―――最后能总结的是,正是由于不同企业的剩余价值率的高低不同,使得这些企业在商品的价格战中扮演了不同方向的角色,比如说如果商品A和商品B是同一个商品,而且正好生产商品A的企业是剩余价值率高的企业,生产商品B的企业是剩余价值率较低的企业的话,那么生产商品A的企业总是希望把价格稳定在供不应求(价格较高)的状态,而生产商品B的企业总是希望把价格稳定在供过于求(价格较低)的状态,两者之间的交锋就是要靠一系列的剩余试错来完成的.如此,企业总是要在剩余价值率上找到自己正确的位置,比如说如果你企业的剩余价值率较高,是否要支持商品价格较高呢,很多种情况要经过试错来完成,不一定最后的结果只限于本段所述,还可能有(三)或(四)的情况出现.(本文中剩余价值的高与低是相对的,所有问题要在数学模型中得到连续性的和更直观的判断,如果行文艰涩也就只能将就着看吧).
最后说一下"资本试错",在资本论中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部分就是对"资本试错"的研究.也就是在不同的行业之间,资本像长了腿一样,会从利润低的部门流向利润高的部门,然后就实现了比如利润高的部门商品产量增加,商品价格下降,利润更低,而利润低的部门产量减少,商品价格上升,利润更多的情况,最后会达到这样一个平衡就是利润率有了接近化和平均化的趋向.而且在由于部门间的资本流动过于敏感和迅速的时期,就形成了社会默认的平均利润率;而生产成本+平均利润就是(=)商品的生产价格;然而问题在于今天的社会是否是过于敏感和迅速,使得社会在每种变化之后,都会很快地形成平均利润率,如果不行的话,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就会长期化,以至于时间长于商品和市场的新变化.于是不可预期的变化就会增多,资本从某一行业流向其他行业所会遇到的困境也就越多(比如说某资产转移到目的行业时,该行业已经饱和且不再有高利润了,或者受到了先来者的封堵),这种变化一旦时间很长,投资环境从好到不好,又从不好到好,如此循环,资本的试错就过于繁复了.有的人转行成功地赚了更多的钱,有的人转行不成功甚至于亏了钱,如此过程实乃资本主义之最大不幸.因为资本试错的基数比剩余试错和价格试错都要大,价格试错只要是按上一批商品的价格和销售情况来判断下一批商品的价格就可以改进供求了;而剩余试错要对商品价格绕价值波动的一段时间的趋势而定,这样就是好几批商品了;而资本试错还要投入大量的固定资产,要很长时间收回,这就可能是几百批商品才还得清了,如果中途发现行业环境已发生变化,则会非常地被动甚至是危险了.
本文是从马克思资本论到新资本论的相关改进内容的简述.如有不妥,敬请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