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
批:(1)“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是错误的。原意可以指自然资源,因为其可以满足人的需要而成为商品。但是,很多商品是因为有人的需要才制造出来的。理发师的剪刀,是因为人们需要理发而制造,并不是它本来就外在存在而被人们用来理发。
(2)“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断言错误。在人们生活中,首先要生存,要吃饭,你把一个人关起来禁闭几天,给他一个选择:要食物还是要衣服?我的断言是他肯定要食物而不是要衣服。这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决定的,食物是最基本的需要。因此,“需要”与问题无关,是完全错误的。这一点可以用马斯洛的人类需要的不同层次来解释。
二、“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起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错误见上面的(2).
三、“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
批:既然和历史有关,也和哲学有关,因为历史轨迹可以反映哲学的真理。由于“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所以物质体现了不同的使用价值。黄金可以造飞机,也可以造马桶。同样的物质反映了不同的使用价值和效率。
四、“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 批:“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完全错误。商品的有用性,是因为它对人有用。因此,如果没有人的存在,“有用性”就不存在。“有用性”由人决定而不是由商品(或物质)决定。用西方经济学的观点看,这种“有用性”就是指“效用”。它的这种“商品决定有用性”的说法是唯物主义的基础,却忘掉了决定“有用性”的主体是“人”而不是“商品”或“物”,是本末倒置。
五、“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似乎是一个形容语的矛盾”:
交换价值体现于使用价值,因此有等价交换的原则。“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似乎是一个形容语的矛盾”本身就是对物质本身具有交换价值的否定。实际上,交换价值体现了使用价值。
六、“它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面,即在1夸特小麦和a铁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
这种东西就是“效用”,并且“效用”由使用者,即“人”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