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就能分到一平米,惠州购物中心过剩吗?http://news.dichan.sina.com.cn南方都市报2012/4/27 9:28:29 新浪地产官方微博
购物中心(ShoppingCenter/ShoppingM all)是指多种零售店铺、服务设施集中在由企业有计划地开发、管理、运营的一个建筑物内或一个区域内,向消费者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商业集合体。在一个常住人口仅115万的城市里,大型购物中心的总建筑面积超过了60万平方米,平均两个人要支撑起一平方米的购物中心面积———这就是目前惠城大型购物中心的密度。惠城目前已经营业和即将投入使用的购物中心有近10家,总规模超过了60万平方米。并且,随着城市外扩和旧城改造的启动,又有很多新购物中心在规划或建设之中。这让人们不禁要问,惠城,你究竟能养活多少购物中心?
115万人,购物中心60万平米
惠州城市商圈在2005-2008年之前的竞争,主要是以天虹、西湖丽日等传统百货为主,2008年以后华贸中心、港惠新天地、吉之岛的出现,带来了购物中心这一全新的商业业态。
常住人口67万、外来人口48万,这是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出的截至2010年惠州的人口数据。在近三至五年的时间里,惠城区也先后出现了四大购物中心———河南岸港惠新天地、东平隆生半岛广场、江北华贸天地、江北意生广场。他们和原有的西湖丽日购物广场、江北丽日购物广场、花边岭隆生商业广场、世贸中心等构成了惠州购物中心的全新格局。公开的信息显示,惠城区未来几年至少还有三到五家新的大型购物中心项目将浮出水面。随着购物中心接连而至,原本就竞争激烈的惠州购物中心领域,生物链日益紧张。
著名财经评论员叶檀曾发表评论称:“商业地产与当地的商业生态密切相关,没有足够的客流与商业链条支撑,城市综合体热潮怎么起来的就会怎么消失。”惠州购物中心热潮背后,商业生态又如何呢?我们发现跟很多国内城市一样,在购物中心兴起之后,大型购物中心即面临这一个尴尬,即引入的主力店和品牌店大同小异。没有一家购物中心可以从这个生态关系中跳脱出来,成为特色鲜明与众不同的一处。也正因为如此,购物中心之间的竞争也就更为直接。惠州目前营业中的购物中心,业绩不理想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惠城是否到了大力、大量发展购物中心的时候?有观点说,人均G D P超过1万美元的时候,就是购物中心和城市综合体进入发展高峰期的时候。我们看到2011年惠城区的G D P705.3亿元,虽然2011年的确切人口数据还未公布,但惠城的人均G D P大有冲击1万美元之势。从这个角度讲,目前大购物中心集中上马也是经济大势所趋。对此也有专家持不同观点。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就表示看购物中心的规模是否合理,不应该只看收入,应该关注消费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例。如果本地居民储蓄率高、消费率低,光G D P增长也不行。
多数购物中心都在亏损
惠州大型购物中心的经营状况如何?南都记者走访发现,新老购物中心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亏损,尤其是新的购物中心有些是在大面积亏损,商户忍亏在苦撑。隆生半岛广场的营业员何小姐表示,自从去年以来江北华贸天地、意生广场先后开业,隆生半岛广场的人气就下降了很多。
这种直接的竞争,还表现在老的购物中心之间。虽然华贸天地和意生购物广场抢走了东平隆生半岛广场的人气,但在江北,更为白热化的竞争在他们和原有的丽日购物广场江北店间展开。三者的角力目前仍处于胶着状态。在花边岭商圈,几大购物中心的对峙由来已久。其间也不乏溃败关门者。仅超市主力店一项,在花边岭已经“血拼”得水深火热。自2008年沃尔玛港惠店开业以来,商圈内的人人乐、天虹超市、海雅百货超市、百佳超市就展开了激战。在过去几年时间里,先是海雅百货超市体力不支先败下阵来彻底关门,然后是天虹商场的超市,几度调整。今年初该超市还缩减规模,并把位置从购物中心的二楼调出,调到了购物中心高楼层。
据南都记者走访的情况看,多数购物中心的商场内人流不尽人意,尤其是江北新开业的意生广场以及下埔几经易主目前由广百百货经营的下埔时代广场。就连人气堪称较旺、开发商对业绩也非常满意的华贸天地也有35%的商家是没有盈利的。
华贸天地有关负责人表示,任何一种一哄而上的产品总会供大于求。出路就在做出差异化的产品来。惠州天虹商场市场部经理卢华胜也承认目前惠城商业业态布局密集,人口增量远赶不上商业业态增逼,迫使商家寻找差异化生存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