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拜读了先生的《计数原理的拓展及其应用》一书,因是按照先生指定章节阅读,对整体理解得还很肤浅,自不敢说有不同看法,只能是有些问题不甚明白,还望与先生探讨。
47页第四章第五节中对贡献率的描述和计算来看,我理解贡献率是多维函数对参数的偏导。49页表1的1978-2000年我国棉花生产每公顷产量、物质费用及用工数量,从这个表中可以看到这些年产量随资本和人力的变化,以该表通过索洛余值法计算资本变化对产量作用率、劳动力变化对产量作用率和其他参数变化对产量作用率,分别为21%、 -13.9%和92.8%。但是这些统计不是在同一生产力条件下的结果,而是每年汇总即可近似理解为生产力发展时均衡条件下的结果,那么这样统计结果计算出来的应该是变化率而不是贡献率,因为只有在同一生产力条件下从一不均衡状态为起点变化为均衡状态最高点时参数变化引发产量变化才可以说是该参数的以该起点到达均衡的贡献率。
这是不解其一。不解其二是,这样一个有正有负的“贡献率”,如何用于分配?难道劳动力不但不得钱还要减少收入?要是按照那位网友的说法分配,我看不叫“贡献率”法,而是先来后到法,一定是后来变化了的参数贡献率大嘛,因为他把产量变化全部当做变化参数的贡献了,但实际情况中劳动力变化后并没得到因劳动力贡献率计算出的全部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