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基金与课题申请
1323 3
2012-06-09
政策必须根据问题而制定,似乎从来没有最好的政策,政策水平是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不断进步的。在职称评审中,由于针对学者水平的科技评价存在极大的主观性,无法用客观指标来进行衡量,从而给职称评审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保证评审公平,没有一些硬指标肯定是不行的,比如明确规定一定要有一项省级课题和2篇权威期刊(省教育厅公布目录)才有资格申报教授,否则申报资格都没有,职称评审结果公示时必须公布教授的这两项硬性指标。现在虽然貌似有类似的标准,但根本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不信查查已经评上教授的科研成果,不够条件的能够找出一大堆,本文事件当事人似乎也只有一篇权威论文《中国体育科学》。

规定硬指标饱受诟病,因为这是典型的“以刊定文”,难道省级课题都是有水平的吗?难道发表的普通期刊上的论文就一定比核心期刊论文学术质量低吗?都不是。问题是如果没有这样的硬指标作为基础,职称评审的标准就没有底线,没有底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职称评审开后门的现象就会愈演愈烈。

所以,不合理的政策有其存在的理由,对保证教授职称评审的公正性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不要因为政策存在不合理因素就加以否定,上海小车牌照拍卖,一块铁皮卖到6万,公平吗?绝对不公平!但确实对控制上海的交通拥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北京小车拍照是抽签,问题是抽签能保证最需要小车的居民抽到吗?肯定不能!貌似公平,其实也不公平!但是对控制交通拥堵是有效的。政策的制定必须是渐进性的,先制定一个政策,暂时解决一部分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想一步到位制定一个完善的政策,就如一年想实现共产主义一样。

现阶段,影响个人的明显不公平事件影响很大,公众关注度也比较高,但是影响机构评价的明显不公平现象由于不直接涉及到个人,因此被大大掩盖。大到文明城市评比,小到单位先进评比,有无限想象空间。

以学科评价为例,比如省重点学科、博士点评价、硕士点评价等等,由于是总体评价,完全可以采用一些文献计量学指标来进行客观评价,根本不需要专家投票。相关评价机构聘请专家的目的,无非是设计一套评价体系,广泛征求意见并优化,评价是照此标准执行,最后算总分即可。评价时按照申报材料的成果,一一进行真伪鉴定,然后根据评价方法汇总计分,并且在网上公布。不要再人为投票了,人为投票貌似合理,其实极不合理,你懂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6-12 15:46:09
深感同意,体制内的潜规则,如果无法打破,就先遵守到有能力打破的时候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6-13 17:50:04
体制性问题如果不改革,一点用都没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6-25 05:56:30
大家都知道这样评价会比较客观公正,但是为什么不是这样执行,肯定是有深层次的原因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