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看待调整、合作与游戏规则
最经忙于手头繁杂的工作以及应付变换工作后所带来的副作用,所以一直未能详细的阅读本书的试读部分。今天终于能安静下来认真看看。从头到尾看了几遍,但还是觉得不得要领。困惑处处都有,呵呵,或许年少无知的有些过分了!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到底是什么?这是我最大的疑问,我认真的理解书中给出的定义:“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可以概括为由下述基本预设导出的一套概念:所有社会现象均源于个体的行为和互动,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基于他们期望的额外收益和成本进行选择。那么我对于上述定义的理解就基于以下两点:在基本预设存在的前提下,首先,社会的任何现象均是来自于个体的行为与互动;其次,个体的选择是基于他们期望的收益与成本。
那么我立刻能想到的现实事例便是“跳槽”了,也就是择业。首先它是存在于现实社会中最为普遍的一种现象,而这种现象绝对是源于个体的行为与互动。其次,在择业这一问题上的选择,基本上都是个体经过非常理性的思考和判断的,情绪化的抉择会有,但绝对是在一个小数范畴。而个体理性思考的内容都是基于他们期望的收益以及产生的成本。通常促使个体产生“跳槽”这一想法的最直接原因一般都是基于新工作所提供的薪酬的高低,其他的辅助因素也是加速个体做出判断的重要原因,例如:工作环境,交通是否便利,休假安排等等。而最后如果“跳槽”成功,也并不能说明是某个组织选择了某个个体,只能说明是组织中的某一个个体或是某几个个体选择了你。整个过程结束,也就意味着从个体基于期望的额外收益和成本进行选择到个体之间的行为与互动全部完成。
但其实我最为感兴趣的是个体之间如何通过相互调整进行合作,以及游戏规则与个体的相互影响。书中描述到:“经济学理论主张,你的选择和计划会改变他人可供选择的机会,而人们在交互中所产生的净收益会不断变化,社会协作就是对其持续相互调整的过程。”这个定义很抽象,却又很有意思。也就是说个体做出的选择,在影响自身的情况下,还在改变着他人。举个例子:老板A和老板B都看中了员工C,而员工D却默默无闻。此时的员工C面对抉择,是选择老板A还是老板B。而此时只有员工C在面临选择吗?其实员工D也在心里打着自己的算盘。员工C想的是继续在老板A的公司工作还是去老板B的新公司就职;员工D想的是依照员工C的决定如何尽快的调整自己的决定。也就是说,在此时的这种情况下,员工C的选择与计划其实已经影响着员工D的可选择机会。其实现实世界里,此种情形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可以说比比皆是。员工D可能会有一种心态,把自己能否尽快驶入自己职业的快车道,寄予员工C的离开。这种心态对与不对,这里不做探讨。但其实可以引申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游戏规则与个体的相互影响。
制定规则是为了让游戏顺畅的进行下去。但个体在游戏中是否能最终成为游戏的一部分,还要看游戏的规则是否能让每个游戏的参加者进入角色。一个好的规则会让游戏的参加者主动的承担起自身在游戏中的任务。但如果规则漏洞百出或繁杂混乱就会让游戏的参加者变得似人非人,似鬼非鬼!还用上面的例子。假设老板A的公司正是由于游戏规则的问题导致了员工C的优秀与员工D的默默无闻。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之一会是下面这种情况:一个混乱的规则,会让某些参加者发现自己的位置,并借用这种混乱来扩充空间,因而取得成绩,比如员工C。但也会让一些参加者找到规则的空子,借以疗养自己,依赖于游戏生存,但似乎又游离在游戏之外,比如员工D。最终这两人受到规则的影响,命运都发生了改变。但这两位游戏的参加者又影响了游戏的进程。当因为规则有争议、不一致或是不清楚时,游戏的参与者会逐渐分化,最终游戏就倾向于崩溃。
以上便是我看完试读部分的一点理解与体会。想法肯定还很肤浅。但起码这几个小时我没有浪费。我一直在不停的思考和理解,呵呵,也算是今年端午节的一点乐趣吧!就写这么多,祝大家端午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