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大萧条是宏观经济学的“圣杯”。大萧条不仅使宏观经济学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而且还持续地影响着宏观经济学家们的信条和研究方法,在一系列的经济数据的研究,经济学家形成共识即货币紧缩导致的有效需求的不足起着重大作用,而这些冲击主要通过金本位制的运作传递全世界,由此经济危机由单一的国家扩散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在伯南克先生的《大萧条》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对大萧条时期的经济研究的深入,大量的实证数据的收集,广泛的对宏观经济各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比较分析,尤其从货币冲击所起的作用这个角度分析,大萧条时期,几乎每一个国家的产出和价格水平的变 动表现出的高度相关性,意味着总需求冲击具有重要作用。
多年以来,美国学者对大萧条成因的讨论,主要是货币因素所起的作用有多大,在经济紧缩时期,货币供给,产出和价格都会急剧下降,而在复苏阶段迅速上升,但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难以确定,在《美国货币史》中弗里德曼对这些做出过解释,认为从货币收缩到价格和产出下跌的传递性。其中货币收缩是当局政策不当和银行系统持续存在危机的结果,与之相反泰明认为大萧条主要根源在于实体经济,强调了非货币因素的重要性,上述两种观点一直争论不休。在80年代关于大萧条的成因有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它关注的焦点是两次大战之间国际金本位制度的运行(科钦与乔杜里,1980;艾钦格林 1985;汉密尔顿1988;泰明1989;伯南克与吉姆斯1991),在研究方法上广泛的比较分析进行研究,通过对危机中坚持与放弃金本位制国家的宏观经济数据的比较研究,坚持金本位制的国家陷入更严重的通货紧缩,,而放弃金本位制国家可以迅速的增加货币供给,得出放弃金本位制在危机中复苏的更快。这也有力证明货币因素的重要性。
伯南克先生大量的收集1930至1936年期间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宏观数据,通过建立数据模型,总结了宏观经济表现与汇率政策之间的联系通过金本位制度对主要的宏观经济变量的统计,比较了金本位制国家与非金本位制国家的差异的统计显著水平,其中给出每个宏观变量对常数,年度时间虚拟变量进行数据回归,在每个系数估计量下给出了t统计量的绝对值,它衡量组间差异的统计显著性。而通过数据回归分析可以看出货币紧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的重要,坚持与放弃金本位制国家之间存在显著地差别,放弃了金本位制国家可以更自由的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这就造就了这两类国家在大萧条时期的宏观经济数据的显著地差异。
一战前的古典金本位制运行相对平稳,30多年未发生较大的兑换危机。而在1925-1928年建立的两次大战期间的金本位制从1931年开始崩溃,并于1936年彻底消失 。金本位制度的建立使得国际间货币内在价值的相对稳定,推动了国际的贸易的发展。同时受其制约,各国的生产资料的价格的平稳也极大的推动经济的发展。但受黄金储量与开采量的制约,使得金本位制带有先天性的紧缩,对货币供给的缓慢增长,尤其在大萧条时期对总供给的制约导致的货币紧缩 ,总需求的下降是大萧条的重要原因,造成总需求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全世界范围的通货紧缩,伯南克先生认为通货紧缩的原因归结为当时的国际货币体系即一战后重建的国际金本位制的先天不足。
伯南克《大萧条》一书中深入的探讨了货币因素对大萧条经济运行的影响,尤其从国际范围内以国际货币制度即金本位制为切入,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以实证为主的方法,对大萧条进行分析。
大萧条的研究对当今宏观经济的运行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当下国际经济的第二次探底,如何运用适当的货币财政政策使得经济的复苏,以及对现在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未来经济的走势都会有着很好的作用。